基于共识的治理模式:区块链应用前瞻与情境
谈毅
【摘要】近年来,区块链的概念不断发酵、炙热,各国政府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关注和推动。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必须开放地构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必须要通过授权,以保证成员之间更大的信任,同时形成更多优化的共识机制。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的根本,但其关键仍在于从共识如何达成这一视角来理解和分析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能。
【关键词】区块链 去中心化 共识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2.003
2018年,区块链这个词已经频繁出现在人们的交流中,这除了“归功于”2017年一整年比特币的暴涨暴跌外,也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区块链技术蕴含颠覆性应用价值,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关注与推动分不开。世界经济论坛区块链全球未来委员会(Global Futures Council on Blockchain)创始成员亚力克斯·塔普斯科特(Alex Tapscott)认为,区块链之所以可以称为“后互联网时代的革命”,是因为它可以使人类第一次随时随地在这个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平台上发送和存储有价值的东西。与传统平台相比,区块链通过大规模协作、加密和巧妙的代码建立信任机制,这会彻底改变商业中间人模式,将对社会各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概念到现实转化的区块链热潮
区块链不是比特币。虽然区块链因为比特币而流行,但区块链背后的计算机科学已经发展了20多年。区块链技术原理是通过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传递并储存各种信息。区块链上的账本如同电子邮件一样,包含了寄件人、收件人与交易内容,数笔交易内容通过加密之后就形成了区块,区块与区块之间的联结则形成链。整体的区块链如同账本的联网,保证全网交易记录完整、一致、不可篡改,在这共识网络协议上也能做出许多应用。
尽管现在人们对区块链的发展前景无法确切预知,但瑞银(UBS)、巴克莱(BCS)、花旗等大银行却都一致押宝,认定其可能重塑未来的金融世界,其中尤以瑞银对区块链技术有独特的见解。由于看好区块链技术未来发展的潜力,瑞银于2015年春天成立了区块链研发实验室,地点位于伦敦最具活力的金融科技孵化器Level39之中,并自诩为创新及加密技术2.0的先行者。
近期,国际著名风险投资人吉尔·贝伊达表示:“2018年,我们将加倍押注区块链技术。”[1]国内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认为:“区块链革命已经到来。这是一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伟大技术革命。它对传统的颠覆,将会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得更加迅猛、彻底。”[2]这些表态更是为当前的区块链热潮加了一把火。就在区块链概念不断发酵、炙热的时候,一些人认为区块链很可能就是下一个郁金香骗局。截至目前,国内已有50余家上市公司被贴上“区块链概念股”的标签,其中部分公司的股价异常,快速上涨,甚至引发沪深交易所的监管——提醒投资者警惕区块链炒作风险。事实上,很多追捧“区块链”概念的企业和投资者压根分不清区块链与比特币或虚拟货币有何区别,甚至认为区块链就是一种和股票一样的投资产品,通过“炒币”赚取差价。金沙江创投人朱啸虎也认为:“这么多所谓的区块链应用,除了炒币的用户外,所有这些应用加在一起有多少日活用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至少还有eyeball,今天的区块链除了炒币外还有什么?”[3]
对此,我们认为,无论是呼吁“all in 区块链”的支持者,还是区块链概念的批评者,在当下都显得過于急切。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架构技术,其核心在于把每个参与区块链中的节点都当作数据库,通过独特的加密技术和“共识”机制,数据无法被某一方轻易篡改,节点之间的通信也不再需要中心服务器统一处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处于一个进化的过程,从分裂的、不完整的功能和结构,通过更多商业的竞争,向完整的、统一的功能结构进化。而具有点对点数据传输、分布式节点、非对称加密、共识算法(POW、POS、DPOS、PBFT等)、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要素的区块链将可能真正实现全球大脑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区块链的价值体现在,使一个系统内部的信息安全、透明,同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通信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为重视安全、最需要透明,以及最需要提高效率的行业,就会变成区块链技术首先落地的行业。IBM公司按照难度依次增加的顺序定义了四种区块链应用模式,分别是内部合规分类账簿、联盟共享分类账簿、信息汇集中心和高价值市场。
事实上,开始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领域,也无非是支付和交易、版权认证等某个具体细分领域,稍微大一点的有R3这样的区域联盟。例如,2016年1月,纳斯达克与区块链企业Chain合作发布了一个私募股权交易平台Linq,企业可以直接通过Linq平台发行股票,这样一来,发行者既可以保有股票的所有权又能让其作为证券流通,而且申报材料和审批的流程大大被简化,所有交易公开透明,极大地减少了内幕交易。再比如,不动产交易存在痛点,如交易前后缺乏透明信息、大量的文书工作、潜在的欺诈风险与公共记录中的错误。基于此,Ubitquity为金融机构、所有权与抵押公司提供平台,将不动产区块链用于记录、追踪土地产权、财产契据与留置权的移转,有助于确保文件准确与可验,同时提高交易透明度与降低成本。Visa与DocuSign则在2016年底发布了一个概念验证(Proof-of-Concept)的合作计划,应用区块链技术简化汽车租赁,从而使“点击、签章、驾驶”的简易流程成为可能。客户选择欲承租的汽车,记录于区块链的公共账本上;之后在驾驶座上签署租赁协议与保单,并同步更新区块链信息。
许多音乐家也正在寻求区块链解决方案,通过更直接的支付方式与使用智能合约自动解决音乐授权问题,使在线音乐共享更加公平。PeerTracks开发了音乐串流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让用户付费下载音乐,同时也促进艺术家和客户之间有更多的接触。由葛莱美获奖者Imogen Heap创立的Mycelia公司则将歌曲嵌入智能合约,让音乐家可直接向大众销售,而无须通过唱片公司。
此外,区块链还可应用于社会援助与福利的分配,简化并确保公共治理的落实。GovCoin Systems公司专注于英国政府福利分配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开发,以期减少每年因为社会福利与援助分配所产生的高达1兆美元的摩擦与欺诈成本。
因此,区块链还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必须开放地构建。通过授权来保证成员之间更大的信任,同时形成更多优化的共识机制,避免成员进行大大折损计算能力和性能的信息挖掘,准备好应对企业应用中对隐私、保密、审计、性能和扩展的关注。尽管区块链技术还远未定型,共识算法、服务分片、处理方式、组织形式等技术环节都有提升效率的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区块链应用将加速向非金融领域推进,将有更多的传统企业使用区块链技术降低成本、提升协作效率,在实时性、高并发性、延迟和吞吐等多个维度上将高度差异化,脱虚向实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区块链应用的主战场。区块链、去中心化与共识主动性
区块链技术的拥趸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去中心化”。他们认为,关乎全球经济系统运行的铸币权掌握在脆弱而不可靠的人性里,它存在漏洞,因此需要另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替代。百度百科认为“去中心化”“是一种现象或结构,必须在拥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或在拥有众多个体的群中才能出现或存在”。Vitalik Buterin将“去中心化”的优点归纳为三点。(1)容错性:去中心化系统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局部的意外故障而停止工作,因为它依赖于许多独立工作的组件,它的容错能力更强。(2)抗攻击性:对去中心化系统进行攻击破坏的成本相比中心化系统更高。(3)抗勾结性:去中心化系统的参与者们,很难相互勾结。而传统企业和政府的领导层,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以损害客户、员工和公众利益的方式,相互勾结。然而,人们对“去中心化”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一种对乌托邦式的自由平等的向往。在现实世界中,绝对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都不是好的选择,历史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自由,只有相对的权利博弈。就像凯文·凯利在《失控》(Out of Control)一书中描述的那样,由无数小东西连接而成的网络,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是,这种集群的力量,需要来自上层的指点,才能充分发挥效果。这就是说,无论是互联网思维,还是区块链思维,其实最终都是一个走向重建中心化的过程。
因此,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核心不在于草根式的狂欢,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共识机制来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去中心化的基础就是网络节点众多,那么如何吸引并留住参与者?有哪些激励机制?在让多个节点维护一个数据库的过程中,如何决定哪个节点写入?何时写入?如何保证写入内容不被其他的节点篡改?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共识机制。每一个区块链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由网络节点组成的自适应组织,这个组织的运行要由共识机制来规范。
在社会网络中,群体在没有中枢控制和接触交流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信息对称、个体独立行动、互相修正、自我更新,逐步完善群体的生态环境。这种生物个体自治的信息协调机制被称为共识主动性(Stigmergy)。其原理是,在群体行动中,每个个体通过同频共振来识别其他个体留下的信息和存留物,独立完成下一个任务。尽管个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和联系,他们后续自发的行动,却加强和完善了其他个体行动产生的成果,并导致了行动的连贯性,表现出惊人的复杂性、效率甚至是创造力。这种群体智能在自然界随处可见。例如,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来源时,它会用信息素标记出路径。这吸引了其他蚂蚁前往食物来源所在地,并提示它们用更多的信息素标记这条路径。随着到达食物所在地的蚂蚁越来越多,这条最有效的路线将成为“高速公路”。
最近研究人員开始利用这种特性来升级改造一些领域,如机器人、数据挖掘和医学。例如,哈佛大学的工程专家韦费尔(Justin Werfel)带领研究团队历时4年研究而开发的“机械白蚁”,其大小与遥控车大小相仿,依靠轮子前后左右移动,能够搬运物件,并装有可探侦周围环境的探测器。机械白蚁运用了“共识主动性”的概念设计运作程序,只要向机械白蚁展示建筑蓝图,机械白蚁便会各自搬运“砖块”,按环境数据及运算规则,将“砖块”放在合适位置,层层叠加,建成楼梯及建筑物。英国剑桥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也公布了他们称之为“无人机智能能源共享网络”(Energy Neutral Internet of Drones)的构想。令人惊讶的是,这群无人机能主动与其他没有得到通信信息或者能量不足的无人机分享信息或能量。
任何区块链的优势都来自于支持它的社区的规模和多样性。这些社区都是互相修正、自我更新、政商分离的体系,因而能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避免商业竞争带来的浪费和损失。在这些变革社区中,每个人都在自觉地遵循着“识别行动”这一自然规律,独立地完成各项工作。实际上,区块链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无需监管的自适应经济系统”。这种共识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各种激励制度和具体算法,如交易费用、区块奖励等。机制的关键因素是人,评判一个机制的好坏,往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看看人参与和执行的积极性是否能够持续。如果不能持续,就预示着机制已经失败,系统或产品也将消亡。基于共识的治理:区块链应用前瞻
岳庆平(2012)指出,人类社会需要共识,如无共识,人类社会很快就会在思想纷争中走向分裂。人类社会起码需要形成确保人类社会发展的道德和法律。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通过平等的批判性讨论,在介于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互联网等公共领域,形成、检验和监督“共识”。而区块链上的共识机制(Consensus)主要解决由谁来构造区块,以及如何维护区块链统一的问题,该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拜占庭容错(Byzantine Fault-Tolerant, BFT)。目前来看,常用的支撑区块链运行的共识机制有三种,它们是: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 of Work, POW),股权证明机制(Proof of Stake, POS),授权股权证明机制(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DPOS)。这些机制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经济模型,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组成安全网络,有序运行。但是,长期来看,它们各有优缺点,都存在失败的可能。
IBM最近调查全球200家的金融市场机构,指出2017年有14%的金融市场机构和15%的银行会采用全面性、区块链技术商用解决方案,65%的银行在三年内会采用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应用的关键是解决系统中的“信任”问题。反之,若“痛点不痛”,如系统中不存在信任问题或解决信任问题的成本远高于延续旧系统,区块链技术则难以进入真正的商业化阶段。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时代为数字货币(Currency)应用;2.0时代则加入了智能资产(Smart Assets)、智能契约(Smart Contracts)等货币以外的应用;3.0时代则是更复杂的智慧契约,其应用场景已经从单纯的数字货币发展到更广泛的金融科技和“区块链+”阶段,“区块链+”是区块链渗透到大量的其他社会领域,比如跨境交易、供应链金融、二手交易、司法、医疗、版权、物联网等,进行应用。但从目前区块链应用的领域来看,仍缺乏“刚性需求”。从“集中式”账本转换为“分布式”账本需要更具说服力的情境——哪些应用领域是“Essential”,而不是“Nice to have”?是否存在杀手级应用?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与获利模式为何?
区块链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区块链技术潜在的颠覆性应用价值,并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关注与推动,但监管层一直担心区块链应用涉及非法金融活动。如果区块链技术能赋能实体经济建立生态圈,则是有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的。
随着区块链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和社会资本的疯狂涌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依托原有信息技术优势的科技企业,大力开发区块链底层技术,优先布局;二是部分创业公司凭借独有的区块链应用想法和逻辑获得投资,促使原型落地,开拓新的领域。
所有区块链应用的场景都要解决如何在一个缺乏信任、完全自由开放的网络中达成共识的问题,即区块产生的记账权分配问题和区块产生后的校验问题,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共识机制”。然而一种共识机制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业务,不同的业务场景下使用区块链技术所采用的共识机制也不尽相同。
虽然共识描述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但由于各个群体的利益和价值观以及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比会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共识也会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共识可以划分为信念上的共识、价值观上的共识、态度上的共识以及行为上的共识这四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共识来说,其稳定性都有差异(颜学勇、周美多,2011)。
所以,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而言,去中心化只是其根本属性,其实施的关键在于达成何种共识,如何达成共识以及所需要耗费的资源。例如,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对食品行业的价值可能是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全球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食品供应链十分复杂,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到消费者手中会经过加工、仓储、运输等多个环节;而且传统的食品记录有被篡改的可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需要通过层层记录查找,通常花费很长时间。区块链技术给食品行业呈现的情景是,可以防止实时记录被篡改,包括食品产地、生产时间、工厂的温度、是否具备食品安全认证等生产加工信息均会被记载。节点授权用户可以更新数据,更新后的数据也可以在数分钟左右向区块链所有用户显示。除了防止被篡改之外,如果食品供应链某一环节发现问题需要查找之前的每一份单据、确定问题影响的范围,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定位到食品源头,调出单品从农场到流通环节的信息。这样的情景当然是美好的,但问题关键还是如何向各个节点用户“授权”,每个节点用户上传的信息又如何保障其“真实性”,其他节点用户怎样给予“认可”。
现有的区块链技术存在所谓的“三角悖论”,即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安全三方面难以同时兼顾,尤其在区块链处理时间、并发计算能力等方面尚存在巨大改善空间,完全的去中心化难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共识机制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一种退让,从而形成部分“中心化”,而区块链技术衍生出的联盟链和私有链技术则更是一种“中心化”的技术。结语
目前,区块链的技术与运用市场关注度较高,各巨头纷纷布局区块链,初创公司如春笋般涌现。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政策推进区块链技术落地。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已经实现了概念证伪阶段,正逐步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和不同区域进行试验。但真正进入商业化阶段,我们认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区块链目前仍处于发展早期,区块链技术进步正在逐渐解决固有的问题,并发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区块产生时间不断压缩,共识算法从POW进化到POS、DPOS等。随着区块链3.0或者更高阶时代的到来,其演变速度预计将越来越快。正如吕乃基先生所说,自然不断突破此刻的“界”,演化出新的自然界,以大历史观看,人类也必将突破自己的“界”。区块链技术是否能打破我们现有的“界”,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不确定性视角下我国早期阶段风险投资行为研究”的资助成果,项目批准号:71573174)注释
[1]《资本涌入,玩家返场,区块链的风能吹多久?》,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23/c_129796804.htm。
[2]《真格基金徐小平:区块链革命已来临,加速开进区块链时代》,https://awtmt.com/articles/3054896?from=wscn。
[3]《朱啸虎再怼区块链:除了炒币还剩什么?》,http://www.sohu.com/a/224676748_114778。参考文献
李大巍、杨雯,2017,《区块链:一场后互联网时代的革命——专访亚力克斯·塔普斯科特》,《中国经济报告》,第2期。
岳庆平,2012,《社会达成共识的历史审视》,《人民论坛》,4月上,第48~49页。
吕乃基,2016,《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系统科学学报》,第4期,第1~10页。
颜学勇、周美多,2011,《基于共识的治理:后现代情境下政策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19~25页。
袁勇、王飞跃,2016,《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自动化学报》,第4期,第481~494页。
Schneider James, 2017, "Blockchain :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https://www.unlock-bc.com/news/2017-05-25/blockchain-putting-theory-into-practice.
責 编/刁 娜
【摘要】近年来,区块链的概念不断发酵、炙热,各国政府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关注和推动。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必须开放地构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必须要通过授权,以保证成员之间更大的信任,同时形成更多优化的共识机制。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的根本,但其关键仍在于从共识如何达成这一视角来理解和分析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能。
【关键词】区块链 去中心化 共识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2.003
2018年,区块链这个词已经频繁出现在人们的交流中,这除了“归功于”2017年一整年比特币的暴涨暴跌外,也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区块链技术蕴含颠覆性应用价值,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关注与推动分不开。世界经济论坛区块链全球未来委员会(Global Futures Council on Blockchain)创始成员亚力克斯·塔普斯科特(Alex Tapscott)认为,区块链之所以可以称为“后互联网时代的革命”,是因为它可以使人类第一次随时随地在这个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平台上发送和存储有价值的东西。与传统平台相比,区块链通过大规模协作、加密和巧妙的代码建立信任机制,这会彻底改变商业中间人模式,将对社会各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概念到现实转化的区块链热潮
区块链不是比特币。虽然区块链因为比特币而流行,但区块链背后的计算机科学已经发展了20多年。区块链技术原理是通过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传递并储存各种信息。区块链上的账本如同电子邮件一样,包含了寄件人、收件人与交易内容,数笔交易内容通过加密之后就形成了区块,区块与区块之间的联结则形成链。整体的区块链如同账本的联网,保证全网交易记录完整、一致、不可篡改,在这共识网络协议上也能做出许多应用。
尽管现在人们对区块链的发展前景无法确切预知,但瑞银(UBS)、巴克莱(BCS)、花旗等大银行却都一致押宝,认定其可能重塑未来的金融世界,其中尤以瑞银对区块链技术有独特的见解。由于看好区块链技术未来发展的潜力,瑞银于2015年春天成立了区块链研发实验室,地点位于伦敦最具活力的金融科技孵化器Level39之中,并自诩为创新及加密技术2.0的先行者。
近期,国际著名风险投资人吉尔·贝伊达表示:“2018年,我们将加倍押注区块链技术。”[1]国内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认为:“区块链革命已经到来。这是一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伟大技术革命。它对传统的颠覆,将会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得更加迅猛、彻底。”[2]这些表态更是为当前的区块链热潮加了一把火。就在区块链概念不断发酵、炙热的时候,一些人认为区块链很可能就是下一个郁金香骗局。截至目前,国内已有50余家上市公司被贴上“区块链概念股”的标签,其中部分公司的股价异常,快速上涨,甚至引发沪深交易所的监管——提醒投资者警惕区块链炒作风险。事实上,很多追捧“区块链”概念的企业和投资者压根分不清区块链与比特币或虚拟货币有何区别,甚至认为区块链就是一种和股票一样的投资产品,通过“炒币”赚取差价。金沙江创投人朱啸虎也认为:“这么多所谓的区块链应用,除了炒币的用户外,所有这些应用加在一起有多少日活用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至少还有eyeball,今天的区块链除了炒币外还有什么?”[3]
对此,我们认为,无论是呼吁“all in 区块链”的支持者,还是区块链概念的批评者,在当下都显得過于急切。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架构技术,其核心在于把每个参与区块链中的节点都当作数据库,通过独特的加密技术和“共识”机制,数据无法被某一方轻易篡改,节点之间的通信也不再需要中心服务器统一处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处于一个进化的过程,从分裂的、不完整的功能和结构,通过更多商业的竞争,向完整的、统一的功能结构进化。而具有点对点数据传输、分布式节点、非对称加密、共识算法(POW、POS、DPOS、PBFT等)、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要素的区块链将可能真正实现全球大脑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区块链的价值体现在,使一个系统内部的信息安全、透明,同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通信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为重视安全、最需要透明,以及最需要提高效率的行业,就会变成区块链技术首先落地的行业。IBM公司按照难度依次增加的顺序定义了四种区块链应用模式,分别是内部合规分类账簿、联盟共享分类账簿、信息汇集中心和高价值市场。
事实上,开始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领域,也无非是支付和交易、版权认证等某个具体细分领域,稍微大一点的有R3这样的区域联盟。例如,2016年1月,纳斯达克与区块链企业Chain合作发布了一个私募股权交易平台Linq,企业可以直接通过Linq平台发行股票,这样一来,发行者既可以保有股票的所有权又能让其作为证券流通,而且申报材料和审批的流程大大被简化,所有交易公开透明,极大地减少了内幕交易。再比如,不动产交易存在痛点,如交易前后缺乏透明信息、大量的文书工作、潜在的欺诈风险与公共记录中的错误。基于此,Ubitquity为金融机构、所有权与抵押公司提供平台,将不动产区块链用于记录、追踪土地产权、财产契据与留置权的移转,有助于确保文件准确与可验,同时提高交易透明度与降低成本。Visa与DocuSign则在2016年底发布了一个概念验证(Proof-of-Concept)的合作计划,应用区块链技术简化汽车租赁,从而使“点击、签章、驾驶”的简易流程成为可能。客户选择欲承租的汽车,记录于区块链的公共账本上;之后在驾驶座上签署租赁协议与保单,并同步更新区块链信息。
许多音乐家也正在寻求区块链解决方案,通过更直接的支付方式与使用智能合约自动解决音乐授权问题,使在线音乐共享更加公平。PeerTracks开发了音乐串流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让用户付费下载音乐,同时也促进艺术家和客户之间有更多的接触。由葛莱美获奖者Imogen Heap创立的Mycelia公司则将歌曲嵌入智能合约,让音乐家可直接向大众销售,而无须通过唱片公司。
此外,区块链还可应用于社会援助与福利的分配,简化并确保公共治理的落实。GovCoin Systems公司专注于英国政府福利分配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开发,以期减少每年因为社会福利与援助分配所产生的高达1兆美元的摩擦与欺诈成本。
因此,区块链还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必须开放地构建。通过授权来保证成员之间更大的信任,同时形成更多优化的共识机制,避免成员进行大大折损计算能力和性能的信息挖掘,准备好应对企业应用中对隐私、保密、审计、性能和扩展的关注。尽管区块链技术还远未定型,共识算法、服务分片、处理方式、组织形式等技术环节都有提升效率的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区块链应用将加速向非金融领域推进,将有更多的传统企业使用区块链技术降低成本、提升协作效率,在实时性、高并发性、延迟和吞吐等多个维度上将高度差异化,脱虚向实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区块链应用的主战场。区块链、去中心化与共识主动性
区块链技术的拥趸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去中心化”。他们认为,关乎全球经济系统运行的铸币权掌握在脆弱而不可靠的人性里,它存在漏洞,因此需要另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替代。百度百科认为“去中心化”“是一种现象或结构,必须在拥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或在拥有众多个体的群中才能出现或存在”。Vitalik Buterin将“去中心化”的优点归纳为三点。(1)容错性:去中心化系统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个局部的意外故障而停止工作,因为它依赖于许多独立工作的组件,它的容错能力更强。(2)抗攻击性:对去中心化系统进行攻击破坏的成本相比中心化系统更高。(3)抗勾结性:去中心化系统的参与者们,很难相互勾结。而传统企业和政府的领导层,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以损害客户、员工和公众利益的方式,相互勾结。然而,人们对“去中心化”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一种对乌托邦式的自由平等的向往。在现实世界中,绝对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都不是好的选择,历史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自由,只有相对的权利博弈。就像凯文·凯利在《失控》(Out of Control)一书中描述的那样,由无数小东西连接而成的网络,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是,这种集群的力量,需要来自上层的指点,才能充分发挥效果。这就是说,无论是互联网思维,还是区块链思维,其实最终都是一个走向重建中心化的过程。
因此,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核心不在于草根式的狂欢,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共识机制来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去中心化的基础就是网络节点众多,那么如何吸引并留住参与者?有哪些激励机制?在让多个节点维护一个数据库的过程中,如何决定哪个节点写入?何时写入?如何保证写入内容不被其他的节点篡改?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共识机制。每一个区块链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由网络节点组成的自适应组织,这个组织的运行要由共识机制来规范。
在社会网络中,群体在没有中枢控制和接触交流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信息对称、个体独立行动、互相修正、自我更新,逐步完善群体的生态环境。这种生物个体自治的信息协调机制被称为共识主动性(Stigmergy)。其原理是,在群体行动中,每个个体通过同频共振来识别其他个体留下的信息和存留物,独立完成下一个任务。尽管个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和联系,他们后续自发的行动,却加强和完善了其他个体行动产生的成果,并导致了行动的连贯性,表现出惊人的复杂性、效率甚至是创造力。这种群体智能在自然界随处可见。例如,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来源时,它会用信息素标记出路径。这吸引了其他蚂蚁前往食物来源所在地,并提示它们用更多的信息素标记这条路径。随着到达食物所在地的蚂蚁越来越多,这条最有效的路线将成为“高速公路”。
最近研究人員开始利用这种特性来升级改造一些领域,如机器人、数据挖掘和医学。例如,哈佛大学的工程专家韦费尔(Justin Werfel)带领研究团队历时4年研究而开发的“机械白蚁”,其大小与遥控车大小相仿,依靠轮子前后左右移动,能够搬运物件,并装有可探侦周围环境的探测器。机械白蚁运用了“共识主动性”的概念设计运作程序,只要向机械白蚁展示建筑蓝图,机械白蚁便会各自搬运“砖块”,按环境数据及运算规则,将“砖块”放在合适位置,层层叠加,建成楼梯及建筑物。英国剑桥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也公布了他们称之为“无人机智能能源共享网络”(Energy Neutral Internet of Drones)的构想。令人惊讶的是,这群无人机能主动与其他没有得到通信信息或者能量不足的无人机分享信息或能量。
任何区块链的优势都来自于支持它的社区的规模和多样性。这些社区都是互相修正、自我更新、政商分离的体系,因而能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避免商业竞争带来的浪费和损失。在这些变革社区中,每个人都在自觉地遵循着“识别行动”这一自然规律,独立地完成各项工作。实际上,区块链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无需监管的自适应经济系统”。这种共识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各种激励制度和具体算法,如交易费用、区块奖励等。机制的关键因素是人,评判一个机制的好坏,往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看看人参与和执行的积极性是否能够持续。如果不能持续,就预示着机制已经失败,系统或产品也将消亡。基于共识的治理:区块链应用前瞻
岳庆平(2012)指出,人类社会需要共识,如无共识,人类社会很快就会在思想纷争中走向分裂。人类社会起码需要形成确保人类社会发展的道德和法律。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通过平等的批判性讨论,在介于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互联网等公共领域,形成、检验和监督“共识”。而区块链上的共识机制(Consensus)主要解决由谁来构造区块,以及如何维护区块链统一的问题,该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拜占庭容错(Byzantine Fault-Tolerant, BFT)。目前来看,常用的支撑区块链运行的共识机制有三种,它们是: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 of Work, POW),股权证明机制(Proof of Stake, POS),授权股权证明机制(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DPOS)。这些机制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经济模型,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组成安全网络,有序运行。但是,长期来看,它们各有优缺点,都存在失败的可能。
IBM最近调查全球200家的金融市场机构,指出2017年有14%的金融市场机构和15%的银行会采用全面性、区块链技术商用解决方案,65%的银行在三年内会采用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应用的关键是解决系统中的“信任”问题。反之,若“痛点不痛”,如系统中不存在信任问题或解决信任问题的成本远高于延续旧系统,区块链技术则难以进入真正的商业化阶段。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时代为数字货币(Currency)应用;2.0时代则加入了智能资产(Smart Assets)、智能契约(Smart Contracts)等货币以外的应用;3.0时代则是更复杂的智慧契约,其应用场景已经从单纯的数字货币发展到更广泛的金融科技和“区块链+”阶段,“区块链+”是区块链渗透到大量的其他社会领域,比如跨境交易、供应链金融、二手交易、司法、医疗、版权、物联网等,进行应用。但从目前区块链应用的领域来看,仍缺乏“刚性需求”。从“集中式”账本转换为“分布式”账本需要更具说服力的情境——哪些应用领域是“Essential”,而不是“Nice to have”?是否存在杀手级应用?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与获利模式为何?
区块链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区块链技术潜在的颠覆性应用价值,并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关注与推动,但监管层一直担心区块链应用涉及非法金融活动。如果区块链技术能赋能实体经济建立生态圈,则是有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的。
随着区块链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和社会资本的疯狂涌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依托原有信息技术优势的科技企业,大力开发区块链底层技术,优先布局;二是部分创业公司凭借独有的区块链应用想法和逻辑获得投资,促使原型落地,开拓新的领域。
所有区块链应用的场景都要解决如何在一个缺乏信任、完全自由开放的网络中达成共识的问题,即区块产生的记账权分配问题和区块产生后的校验问题,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共识机制”。然而一种共识机制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业务,不同的业务场景下使用区块链技术所采用的共识机制也不尽相同。
虽然共识描述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但由于各个群体的利益和价值观以及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比会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共识也会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共识可以划分为信念上的共识、价值观上的共识、态度上的共识以及行为上的共识这四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共识来说,其稳定性都有差异(颜学勇、周美多,2011)。
所以,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而言,去中心化只是其根本属性,其实施的关键在于达成何种共识,如何达成共识以及所需要耗费的资源。例如,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对食品行业的价值可能是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全球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食品供应链十分复杂,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到消费者手中会经过加工、仓储、运输等多个环节;而且传统的食品记录有被篡改的可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需要通过层层记录查找,通常花费很长时间。区块链技术给食品行业呈现的情景是,可以防止实时记录被篡改,包括食品产地、生产时间、工厂的温度、是否具备食品安全认证等生产加工信息均会被记载。节点授权用户可以更新数据,更新后的数据也可以在数分钟左右向区块链所有用户显示。除了防止被篡改之外,如果食品供应链某一环节发现问题需要查找之前的每一份单据、确定问题影响的范围,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定位到食品源头,调出单品从农场到流通环节的信息。这样的情景当然是美好的,但问题关键还是如何向各个节点用户“授权”,每个节点用户上传的信息又如何保障其“真实性”,其他节点用户怎样给予“认可”。
现有的区块链技术存在所谓的“三角悖论”,即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安全三方面难以同时兼顾,尤其在区块链处理时间、并发计算能力等方面尚存在巨大改善空间,完全的去中心化难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共识机制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一种退让,从而形成部分“中心化”,而区块链技术衍生出的联盟链和私有链技术则更是一种“中心化”的技术。结语
目前,区块链的技术与运用市场关注度较高,各巨头纷纷布局区块链,初创公司如春笋般涌现。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政策推进区块链技术落地。普遍认为,区块链技术已经实现了概念证伪阶段,正逐步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和不同区域进行试验。但真正进入商业化阶段,我们认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区块链目前仍处于发展早期,区块链技术进步正在逐渐解决固有的问题,并发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区块产生时间不断压缩,共识算法从POW进化到POS、DPOS等。随着区块链3.0或者更高阶时代的到来,其演变速度预计将越来越快。正如吕乃基先生所说,自然不断突破此刻的“界”,演化出新的自然界,以大历史观看,人类也必将突破自己的“界”。区块链技术是否能打破我们现有的“界”,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不确定性视角下我国早期阶段风险投资行为研究”的资助成果,项目批准号:71573174)注释
[1]《资本涌入,玩家返场,区块链的风能吹多久?》,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23/c_129796804.htm。
[2]《真格基金徐小平:区块链革命已来临,加速开进区块链时代》,https://awtmt.com/articles/3054896?from=wscn。
[3]《朱啸虎再怼区块链:除了炒币还剩什么?》,http://www.sohu.com/a/224676748_114778。参考文献
李大巍、杨雯,2017,《区块链:一场后互联网时代的革命——专访亚力克斯·塔普斯科特》,《中国经济报告》,第2期。
岳庆平,2012,《社会达成共识的历史审视》,《人民论坛》,4月上,第48~49页。
吕乃基,2016,《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系统科学学报》,第4期,第1~10页。
颜学勇、周美多,2011,《基于共识的治理:后现代情境下政策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19~25页。
袁勇、王飞跃,2016,《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自动化学报》,第4期,第481~494页。
Schneider James, 2017, "Blockchain :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https://www.unlock-bc.com/news/2017-05-25/blockchain-putting-theory-into-practice.
責 编/刁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