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探究、实践

    李敏

    摘要: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娃娃抓起。猜想是创新的源泉,探究是创新的钥匙,实践是创新的灵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创造性的劳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大胆猜想、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得以提升,不负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关键词:猜想探究实践创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功能不是让人重复机械性的工作,而是要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小抓起,从基础做起。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一谈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一、猜想——创新的源泉

    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猜想。我们这里所说的数学猜想本质上也是一种想象,是人在既有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表象进行估计、评测,从而再生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数学想象实质上是师生在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时的一种策略。正是猜想,给了师生源源不断的动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赢得了创新的契机。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广阔的,可以容纳一切。

    小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是极其丰富的,但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固定在被动接受的“容器”位置,他们的思维根本就得不到释放,何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若这种情形长期存在,必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挫伤。在这种模式的“桎梏”下,学生不愿想也不敢想,久而久之就不会想了。这样的学生既无创造激情,更无创造能力,成了名符其实的“容器”——只会接受,不善创新。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现实环境下,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具有猜想因子的知识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其精心加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情,使学生愿意想;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多鼓励、少批评,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标新立异,不要轻易否定,而要细心体察、学会欣赏,让学生真正體验到主人翁式的愉悦,敢想善思,在遇到问题时学会从不同方位、多个角度去思考,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拓宽思维,不人云亦云,敢于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虽少,却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疏通了学生的思维通道。如我在《圆的周长》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简单的学具(一把尺子、一根绳子、一副圆规)去研究圆的周长。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操作后,提出了不少奇思妙想:有的用绳子绕圆一周,作上标记后拉直,再测量出该段绳子的长度,即“画曲为直”;有的另辟蹊径,先让圆在尺上滚动一周,然后再来测量它的周长;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测圆的直径,再测出三个到四个直径的长度来,作上标记,看几个直径的长度可以围成这个圆。他的依据是用圆规画圆时,直径越长,圆就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长。这些猜想看似简单,却孕育着不可小觑的创造潜能。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探索与猜想,学生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被唤醒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

    二、探究——创新的钥匙

    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方法和论据反复进行论证,并通过实验、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改进等方法,获得感性经验,从而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在积极探索中获得自己所期待的知识,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主见”。

    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乐于探究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在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采取以下策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可探究的学习内容。

    (2)创设利于学习的自由氛围。要充分信任学生,一方面,

    对于学生可以自己思考的,教师无须提示,相信他们的潜能;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也不要代替他们完成,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研究的学习活动中。

    (3)给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天地,可以让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整合,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完成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实现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为他们充分提供深入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4.教师要切实改变惯用的老套的“例题—示范—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教学《时间单位》时,我就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查阅有关这节课的知识。课上,我先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所搜集到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时间单位的关系,组内合作进行整理,并设计整理图,再全班交流。这时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设计出了多种整理方案:有的设计了表格式的整理图,有的设计了圆饼状的整理图,还有的设计了树状整理图。这种课堂教学既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三、实践——创新的灵魂

    众所周知,数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新课标中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地提升综合实践类活动的重视程度。我们在设计、引导实践活动时,一方面要努力创设生活场景,把生活带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努力将抽象而深奥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趣味化、简单化、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知的生活原形,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我们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授《连乘应用题》时,围绕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学校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改编、重组,设计了一系列的“校园问题”——教学楼问题、微机室问题、图书馆问题,还让学生自行设计并解决了“花圃问题”。这样的教学,贴近实际,走进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教学才是有实效的。

    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课内课外联通,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数学视角去审视问题,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完全可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如学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后,可设计“当一天家庭后勤部长”的实践练习,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安排好一天的日程,并根据一天的支出情况列一张详细的统计表。在解决这一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实践练习。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的使用价值,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样的课内知识向课外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进步。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创造性的劳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大胆猜想、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得以提升,从而造就创新人才,不负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责任编辑:陆晨阳 唐丹丹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

    梁晓菊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教学媒介不断更新升级,电子白板或类似教学器材普及率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开展教学工

  • 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杨茂贵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了,时常听到同事抱怨:“作文教学是一个‘老大难,费力不小,收效甚微。”在这里,我想就这一个问题,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