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之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摘 要:八十年前,年轻的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完了具有“人类伟大史诗”之称的长征,也铸就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伟大“长征精神”。它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今时代的一种精神引领。
关键词:“长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培育出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革命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艰苦奋斗、紧密团结、无私奉献等,这些都是对“长征精神”的诠释。直到今天,仍有众多学者继续探究着“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类历史最壮丽史诗的集中体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笔者认为,总体而言,长征精神的内涵实质可以提炼和概括为“心系群众、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忠诚理想、坚定信念,民主团结、顾全大局”,这也恰恰构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原则。
1 “心系群众、依靠群众”是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灌输和教化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服务;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是通过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的。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群众,而群众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内的基础构成,代表着绝大多数。只有心系群众,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群众当前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够体现出他们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经过整理分析得出的这种群众需求,恰恰是一定阶级如何选择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影响于群众之方向的依据,是能否取得较大影响的导向。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群众需求本身在多数情况下是群众自身所不能体会的,而是必须经过分析整理才能得出的事物,而心系群众就是解决这一分析整理过程的有效途径,也只有心系群众才能做到准确分析整理,才能找到符合群众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即正确的方向。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依靠群众,就是以群众作为支撑,博采众长、广博智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力量积极作用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这两个基本要素,通过良好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产生较好的效果的方式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2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关键
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名称不一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虽然在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点都有不同的侧重。当今世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信息网络在以西方占据技术优势的情况下高速发展,群众信息来源日趨多样化,未经过滤和选择的思想、观点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思想政治教育“唯我独尊、唯我独真”的封闭模式被打破。这种情况下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待海量信息、国外各种思潮或者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得出其外在表现和内在规律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为我所用;同时独立自主地坚持并创新发展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以及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开展独具特色且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3 “忠诚理想、坚定信念”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导向的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中提到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武装被教育者的“武器”,它们体现着阶级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前文提到,只有心系群众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那么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这样以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之共产党为执政党的国度,中国共产党所坚信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导向的保证。这种理想和信念在根本上说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产主义方向,这个根本的理想和信念是长期的历史过程;这种理想和信念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具体的涵义,这些具体涵义的实现就是朝着根本方向前进的车轮。
陈万柏先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笔者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单位,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通过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将这些基础单位连接而形成的多向互动体系。这样的体系好似一个开放的体系,可能会通过受教育者或者教育者而接收更多的信息,包括与阶级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或者道德规范,这种“开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身所能决定的,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身在社会生活中是收到各种信息影响的“人”,是最具有不稳定性的。因此,要发挥好这种体系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必须保证体系的正确方向,也就是保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即共产主义或者各个阶段具体的党的意志和主张。
4 “民主团结、顾全大局”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只有当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时,才会被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所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以充分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感染熏陶作用。结合这两个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笔者认为,优化环境的关键是从宏观入手,在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前提下,确定环境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评判标准的同时,应用系统思维方法,对系统要素、结构、功能、调控、历史等加以分析研究,明确区分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促进环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促进环境的优化呢?自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至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而“长征精神”,就是长征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包括“民主团结”。“民主团结”不仅提供了精神引导,它本身也是一种方式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人而言,“民主团结”是最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方式。“民主”是人作为社会上人的最直接体验,是人之情感或者思想的基本需要,或者说是普遍意义上群众个体的存在感;“团结”是一个集体能否发挥最大效用的根本保障,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包括我国坚信的信条之一,它对人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两点分析,“民主团结”对提升人之主观能动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联系,而坚持“民主团结”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长征精神”的柱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当前这个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到前所未有之挑战。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秉承“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行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新农、张伟. 信息网络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3]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朱瑞清(199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军事法制建设。
关键词:“长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培育出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革命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艰苦奋斗、紧密团结、无私奉献等,这些都是对“长征精神”的诠释。直到今天,仍有众多学者继续探究着“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类历史最壮丽史诗的集中体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笔者认为,总体而言,长征精神的内涵实质可以提炼和概括为“心系群众、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忠诚理想、坚定信念,民主团结、顾全大局”,这也恰恰构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原则。
1 “心系群众、依靠群众”是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灌输和教化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服务;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是通过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的。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群众,而群众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内的基础构成,代表着绝大多数。只有心系群众,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群众当前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够体现出他们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经过整理分析得出的这种群众需求,恰恰是一定阶级如何选择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影响于群众之方向的依据,是能否取得较大影响的导向。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群众需求本身在多数情况下是群众自身所不能体会的,而是必须经过分析整理才能得出的事物,而心系群众就是解决这一分析整理过程的有效途径,也只有心系群众才能做到准确分析整理,才能找到符合群众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即正确的方向。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依靠群众,就是以群众作为支撑,博采众长、广博智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力量积极作用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这两个基本要素,通过良好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产生较好的效果的方式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2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关键
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名称不一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虽然在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点都有不同的侧重。当今世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信息网络在以西方占据技术优势的情况下高速发展,群众信息来源日趨多样化,未经过滤和选择的思想、观点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思想政治教育“唯我独尊、唯我独真”的封闭模式被打破。这种情况下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待海量信息、国外各种思潮或者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得出其外在表现和内在规律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为我所用;同时独立自主地坚持并创新发展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以及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开展独具特色且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3 “忠诚理想、坚定信念”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导向的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中提到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武装被教育者的“武器”,它们体现着阶级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前文提到,只有心系群众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那么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这样以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之共产党为执政党的国度,中国共产党所坚信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导向的保证。这种理想和信念在根本上说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产主义方向,这个根本的理想和信念是长期的历史过程;这种理想和信念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具体的涵义,这些具体涵义的实现就是朝着根本方向前进的车轮。
陈万柏先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笔者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单位,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通过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将这些基础单位连接而形成的多向互动体系。这样的体系好似一个开放的体系,可能会通过受教育者或者教育者而接收更多的信息,包括与阶级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或者道德规范,这种“开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身所能决定的,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身在社会生活中是收到各种信息影响的“人”,是最具有不稳定性的。因此,要发挥好这种体系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必须保证体系的正确方向,也就是保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即共产主义或者各个阶段具体的党的意志和主张。
4 “民主团结、顾全大局”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只有当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时,才会被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所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以充分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感染熏陶作用。结合这两个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笔者认为,优化环境的关键是从宏观入手,在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前提下,确定环境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评判标准的同时,应用系统思维方法,对系统要素、结构、功能、调控、历史等加以分析研究,明确区分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促进环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促进环境的优化呢?自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至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而“长征精神”,就是长征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包括“民主团结”。“民主团结”不仅提供了精神引导,它本身也是一种方式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人而言,“民主团结”是最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方式。“民主”是人作为社会上人的最直接体验,是人之情感或者思想的基本需要,或者说是普遍意义上群众个体的存在感;“团结”是一个集体能否发挥最大效用的根本保障,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包括我国坚信的信条之一,它对人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两点分析,“民主团结”对提升人之主观能动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联系,而坚持“民主团结”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长征精神”的柱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当前这个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到前所未有之挑战。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秉承“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行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新农、张伟. 信息网络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3]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朱瑞清(199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军事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