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比较

高雅靓
【摘 要】CCTV的《东方时空》和CBS的《60分钟》是中西两种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本文从节目场景、叙事手法和选题偏向三个方面来对两个节目进行比较,展现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媒介生态。
【关键词】电视杂志 《60分钟》 《东方时空》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以深度报道、新闻分析和现实纪录短片为主,也兼顾消息新闻板块,是一种综合性新闻节目。电视新闻杂志化的形式,是以一种多主题、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结构,展现不同选题新闻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
本文从场景编排、叙述手法和选题偏向三个方面来对CCTV《东方时空》和CBS《60分钟》进行比较,展现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媒介生态。
一、场景编排
1、编排:提要式片头的常规线性编排VS片花式开头按记者个人出场的版块式编排
《东方时空》的编排主要是提要式片头的常规线性编排。在固定的20秒片头曲和片花后直接切入演播室,主持人会对当天节目做提要,如果有重大的国内政治新闻,会插在提要前直接播报,如2013年4月8日报道“习近平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提要后播报国内国外时事政治、财经司法等热点新闻,接着编排的是“调查”,一般是对近期某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之后是其他国内外新闻,一期节目的新闻容量在10条左右。
《60分钟》运用片花式开头按记者个人出场的版块式编排。全黑背景下秒表走动的声音响起,背景上逐渐勾勒出一本未翻开的杂志《60分钟》,随后在这本虚拟杂志上是当期的精彩段落和片花。片头的最后部分是每个记者在黑色杂志背景下的自我介绍,整个片头大约2分钟。《60分钟》中每位记者分别担任自己采访的节目的主持人,片头后杂志打开,画面切到当周第一条新闻的记者坐在演播室中央,开始对自己的这条新闻进行提要。每期节目由三条深度报道和最后的一条评论组成,中间由倒计时的秒表来转场并控制节目节奏。
2、场景:按内容性质和重要度安排场景、多媒体交互VS固定场景、少媒体交互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传播学者布里恩·温斯顿认为:“就媒介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言。媒介内容对传播本身的影响远不如媒介技术对传播的影响。”②因此,随着高清和宽屏幕的普及,《东方时空》和《60分钟》在景别上都开始大量使用全景,并且主持人身后出现了大屏幕。
在场景中,《东方时空》如果当天需要在提要前播报重要政治新闻,给主持人的都是一个坐着的中景,进入节目常规内容后主持人都是站立的全景,画面色调以蓝白为主。根据不同新闻选题、节目环节的需要,主持人身后的大屏幕呈现相应的新闻信息、评论分析、图片信息、现场连线等,这个背景其实是一个信息展示的窗口。
而《60分钟》的节目色调是全黑色,营造纵深感,主持人兼记者往往是一个坐姿的全景,注重“讲故事”的姿态。《60分钟》的大屏幕做成一本打开的杂志形状,也是强调“新闻杂志”的节目定位,由此看出《60分钟》比《东方时空》更倾向于以外在、明显的形式表现节目定位。但是在打开的杂志中一般只呈现下一条新闻的一张图片,很少见到用于媒体交互,可以说更多的只是装饰作用。
二、叙事手法
叙事,其实质是通过某一种符号(如语言文字)或者符号系统(如视听语言)所进行的复杂表意活动,直接体现就是叙事文本。③在叙事理论中,素材、故事、叙事者是三个基本要素。这里主要展现的是具体某一条新闻的叙事手法。
1、政治新闻宏大叙事、民生新闻强调情节VS微观叙事重视人情味、平民化、接近性
孙玉胜在《十年》中认为电视的叙述应该是真诚、平和、有过程、有悬念有吸引力的。在国内政治新闻方面,《东方时空》还是沿用了“新闻联播”类节目的“宏大叙事”。2013年9月9日报道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同乘专机前往阿拉木图的新闻时,播音员语态字正腔圆,严肃稳重,是一种“读新闻”的播报状态,多次出现“友好交谈”、“亲切会见”、“深入探讨”等词语,对于其中可以进行故事性挖掘的两国领导人在专机上共同吃早餐、达到阿拉木图后一起观看文化表演等内容没有进行生动、口语化的叙述。这也是一种媒体体制的协调作用。
在社会民生新闻上,《东方时空》“讲故事”的叙事方法不是指整条新闻片子讲述一个新闻故事,而是在报道中加入更多富有情节的描述。比如2013年8月18日报道广东暴雨塌方致京广线停运,不仅讲述了塌方现场、抢修工作,还报道了救援分队解救广东河源百余被困人员,对解救过程包括如何绕过水下堆积的垃圾、通过什么路线将受困人员背出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对于负面社会新闻,如2013年9月16日节目中的北京摔死女童案一审开庭,将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描述摔女婴的过程的片段呈现了出来,虽然有助于受众了解真相,但是过度展现悲剧性新闻的细节是否合适还应当进一步考量。
《60分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播出时,就强调将故事包装得像好莱坞包装小说,将娱乐性和加入新闻报道,注重新闻报道严肃性的同时也包含人情味。
在深度调查的叙事中,《60分钟》虽然是对某一事件进行调查,但是其中的重点还是落在人物上,体现其重视人情味的叙述特点。《60分钟》“讲故事”不是在新闻报道中添加情节化的描述,而是整段整段地围绕一个事件用故事化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运用富有故事特征的悬念、冲突的手法。比如2013年3月4日的《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开头是中国郑东高楼林立,街道上却空无一人,为后面讲述房地产泡沫设下悬念。还有创下《60分钟》收视纪录的2008年12月28日《The road to the White House》,主要讲述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整个过程。整条片子中间无演播室的衔接,全部由记者在采访中的控制将情节一步步推进。
在人物报道中,《60分钟》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人物一个主题将各个方面故事的集纳。2011年11月21日美国歌星Taylor Swift的人物专访《A young singer's meteoric rise》围绕Taylor讲了5个故事。包括创作《love story》这首歌的过程、小时候如何喜欢上乡村音乐以及如何坚持爱好和歌迷的互动等,整个人物采访主要通过不同叙事者填充内容,旁白串联。
此外,不论是调查性报道还是人物报道,《60分钟》都在叙事中展现了一种平民化、接近性强的视角,在《The road to the White House》这期节目中,一开头是记者和奥巴马一起走上白宫楼梯进入访谈拍摄现场,中间还有奥巴马没有赶上地铁、记者同奥巴马一起乘车去芝加哥的片段,充满生活化的叙事视角,容易激发受众的共鸣,保持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2、叙述者形式多元化但立场单一VS强调“核心叙述者”、立场多元化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新闻,《东方时空》在“讲故事”时大多讲的是“集纳式”的故事,即重视叙述的立体和叙述者的泛化,即形式上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文本中发出“声音”的人物数量众多,一个主题往往由多个相关的短片集合起来,中间由主持人来连接。比如2013年4月19日对H7N9最新疫情的报道,由4条片子组成,叙事者包括主持人、世界组织驻华代表、CCTV记者、H7N9应急公关课题组教授、首位治愈者贾女士、主治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将整个H7N9的最新情况通过不同角度展现出来,有新闻报道,有记者体验还有当事人采访,形式多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杂志式”的表达。
但是叙事者的广泛并不代表立场的多元化,《东方时空》不同的叙事角度都旨在表达或体现一个观点,一个主旨,一种立场。主持人在节目中主要起到播报无短片新闻以及新闻之间衔接的作用,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个人特色的叙事,是一种“播报”的角色,基本上不能算作叙事者。
在作为叙事者的受访对象中,《60分钟》强调的是多元化但不追求面面俱到,相同的立场一般只采用一个代表,即追求立场的多元化而非形式的多元化,是一种独立的风格。不求面面俱到还表现在强调“核心叙述者”的概念,即叙事者大多是和事件、人物直接相关的能够提供独特信息的人物。同时,包括受访对象和记者在内的叙事者是叙事的主要力量,提供叙事的大部分内容,旁白很少叙事主要起串联作用。在2013年12月8日《Nelson Mandela in his own words》中,作为采访对象的叙事者只有4人,但是围绕“revealing writings by the late civil rights giant”这个主题分别从自己的立场谈了作为父亲、作为朋友的曼德拉和他的文字、创作过程,从作品这一个侧面展现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但是作为一个周播的节目,叙事都是通过记者采访来呈现的,并没有多样化的手段,形式上是一种简单型的“新闻杂志”。叙事者除了采访对象和受众之外,《60分钟》中没有固定的主持人,每位记者就是自己所采访的那条片子的主持人,在其中每个记者的片子都有不同的选题风格、语言风格、采访风格乃至剪辑风格,记者也就是主持人在其中是参与叙事的。
三、选题偏向
正如孙玉胜在《十年》这本书中所说,“电视观众并不像电影观众那样忠诚,他们虽然不计较时间,却计较节目,尤其是当他们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选择时,他们就越离不开那个对电视传播者来说几乎是生死攸关的遥控器。”④而受众选择的是节目的内容,内容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选题。
1、宣传特点、民众视角、国际视野VS揭露性报道、重本土化、重科教文卫
随机抽取2013年3月26日、2013年4月19日、2013年5月3日、2013年6月19日、2013年7月21日、2013年8月18日、2013年9月16日、2013年10月11日、2013年11月4日、2013年12月2日总共10期《东方时空》为样本,对其选题类别进行分析。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共包含91条新闻,分布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国际时讯这五个方面,数量上的差异如下图1所示。
从选题的类别分布大致可以看出《东方时空》的选题特点,首先,选题呈现了明显的宣传特点,有比较多的国内政治新闻。其次,该节目在选题上重视民众视角,社会民生新闻的选题也比较多。同时《东方时空》选题上也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报道的选题数量在样本中是最多的。
随机抽取2013年5月12日、2013年8月18日、2013年9月29日、2013年10月20日、2013年10月27日、2013年11月24日、2013年12月8日7期《60分钟》节目,除短评论之外,共有19个选题,分布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宗教历史几个方面,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通过对选题样本的分类,可以看出《60分钟》在选题上注重时政法律新闻,凸显严肃性,和《东方时空》不同的是,《60分钟》的时政新闻大多是揭露性报道而非宣传性报道,其次注重选题的接近性,大多选题立足美国本土。在科教文卫方面的选题数目也很突出。
2、作为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的媒体VS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商业媒体
《东方时空》和《60分钟》在选题上呈现出的差异,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媒体的属性。
在中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在选题中,政治经济等领域有关的领导人活动、政策出台、政经事件动向等成为报道中选题的主流。但是在《东方时空》的选题中社会民生和国际报道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妨视为是媒体眼界的拓宽甚至是业务上变革的趋势。在全球化之下,作为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的媒体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新闻价值和媒介价值。
《60分钟》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出品,CBS作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媒介,迎合受众需求是市场的保证,所以科教卫文内容在选题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它更加注重舆论监督的权利,对国家政治、法律的揭露性选题也成为其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6
②[英]布里恩·温斯顿 著,来丰 译,《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传播内容的影响》[J].《新闻大学》,2001冬季号
③蔡海龙:《电视新闻叙事研究传媒生态视域下的现实对照》[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④孙玉胜:《十年》[M].三联出版社,200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
在人物报道中,《60分钟》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人物一个主题将各个方面故事的集纳。2011年11月21日美国歌星Taylor Swift的人物专访《A young singer's meteoric rise》围绕Taylor讲了5个故事。包括创作《love story》这首歌的过程、小时候如何喜欢上乡村音乐以及如何坚持爱好和歌迷的互动等,整个人物采访主要通过不同叙事者填充内容,旁白串联。
此外,不论是调查性报道还是人物报道,《60分钟》都在叙事中展现了一种平民化、接近性强的视角,在《The road to the White House》这期节目中,一开头是记者和奥巴马一起走上白宫楼梯进入访谈拍摄现场,中间还有奥巴马没有赶上地铁、记者同奥巴马一起乘车去芝加哥的片段,充满生活化的叙事视角,容易激发受众的共鸣,保持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2、叙述者形式多元化但立场单一VS强调“核心叙述者”、立场多元化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新闻,《东方时空》在“讲故事”时大多讲的是“集纳式”的故事,即重视叙述的立体和叙述者的泛化,即形式上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文本中发出“声音”的人物数量众多,一个主题往往由多个相关的短片集合起来,中间由主持人来连接。比如2013年4月19日对H7N9最新疫情的报道,由4条片子组成,叙事者包括主持人、世界组织驻华代表、CCTV记者、H7N9应急公关课题组教授、首位治愈者贾女士、主治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将整个H7N9的最新情况通过不同角度展现出来,有新闻报道,有记者体验还有当事人采访,形式多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杂志式”的表达。
但是叙事者的广泛并不代表立场的多元化,《东方时空》不同的叙事角度都旨在表达或体现一个观点,一个主旨,一种立场。主持人在节目中主要起到播报无短片新闻以及新闻之间衔接的作用,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个人特色的叙事,是一种“播报”的角色,基本上不能算作叙事者。
在作为叙事者的受访对象中,《60分钟》强调的是多元化但不追求面面俱到,相同的立场一般只采用一个代表,即追求立场的多元化而非形式的多元化,是一种独立的风格。不求面面俱到还表现在强调“核心叙述者”的概念,即叙事者大多是和事件、人物直接相关的能够提供独特信息的人物。同时,包括受访对象和记者在内的叙事者是叙事的主要力量,提供叙事的大部分内容,旁白很少叙事主要起串联作用。在2013年12月8日《Nelson Mandela in his own words》中,作为采访对象的叙事者只有4人,但是围绕“revealing writings by the late civil rights giant”这个主题分别从自己的立场谈了作为父亲、作为朋友的曼德拉和他的文字、创作过程,从作品这一个侧面展现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但是作为一个周播的节目,叙事都是通过记者采访来呈现的,并没有多样化的手段,形式上是一种简单型的“新闻杂志”。叙事者除了采访对象和受众之外,《60分钟》中没有固定的主持人,每位记者就是自己所采访的那条片子的主持人,在其中每个记者的片子都有不同的选题风格、语言风格、采访风格乃至剪辑风格,记者也就是主持人在其中是参与叙事的。
三、选题偏向
正如孙玉胜在《十年》这本书中所说,“电视观众并不像电影观众那样忠诚,他们虽然不计较时间,却计较节目,尤其是当他们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选择时,他们就越离不开那个对电视传播者来说几乎是生死攸关的遥控器。”④而受众选择的是节目的内容,内容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选题。
1、宣传特点、民众视角、国际视野VS揭露性报道、重本土化、重科教文卫
随机抽取2013年3月26日、2013年4月19日、2013年5月3日、2013年6月19日、2013年7月21日、2013年8月18日、2013年9月16日、2013年10月11日、2013年11月4日、2013年12月2日总共10期《东方时空》为样本,对其选题类别进行分析。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共包含91条新闻,分布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国际时讯这五个方面,数量上的差异如下图1所示。
从选题的类别分布大致可以看出《东方时空》的选题特点,首先,选题呈现了明显的宣传特点,有比较多的国内政治新闻。其次,该节目在选题上重视民众视角,社会民生新闻的选题也比较多。同时《东方时空》选题上也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报道的选题数量在样本中是最多的。
随机抽取2013年5月12日、2013年8月18日、2013年9月29日、2013年10月20日、2013年10月27日、2013年11月24日、2013年12月8日7期《60分钟》节目,除短评论之外,共有19个选题,分布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宗教历史几个方面,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通过对选题样本的分类,可以看出《60分钟》在选题上注重时政法律新闻,凸显严肃性,和《东方时空》不同的是,《60分钟》的时政新闻大多是揭露性报道而非宣传性报道,其次注重选题的接近性,大多选题立足美国本土。在科教文卫方面的选题数目也很突出。
2、作为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的媒体VS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商业媒体
《东方时空》和《60分钟》在选题上呈现出的差异,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媒体的属性。
在中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在选题中,政治经济等领域有关的领导人活动、政策出台、政经事件动向等成为报道中选题的主流。但是在《东方时空》的选题中社会民生和国际报道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妨视为是媒体眼界的拓宽甚至是业务上变革的趋势。在全球化之下,作为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的媒体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新闻价值和媒介价值。
《60分钟》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出品,CBS作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媒介,迎合受众需求是市场的保证,所以科教卫文内容在选题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它更加注重舆论监督的权利,对国家政治、法律的揭露性选题也成为其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6
②[英]布里恩·温斯顿 著,来丰 译,《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传播内容的影响》[J].《新闻大学》,2001冬季号
③蔡海龙:《电视新闻叙事研究传媒生态视域下的现实对照》[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④孙玉胜:《十年》[M].三联出版社,200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
在人物报道中,《60分钟》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人物一个主题将各个方面故事的集纳。2011年11月21日美国歌星Taylor Swift的人物专访《A young singer's meteoric rise》围绕Taylor讲了5个故事。包括创作《love story》这首歌的过程、小时候如何喜欢上乡村音乐以及如何坚持爱好和歌迷的互动等,整个人物采访主要通过不同叙事者填充内容,旁白串联。
此外,不论是调查性报道还是人物报道,《60分钟》都在叙事中展现了一种平民化、接近性强的视角,在《The road to the White House》这期节目中,一开头是记者和奥巴马一起走上白宫楼梯进入访谈拍摄现场,中间还有奥巴马没有赶上地铁、记者同奥巴马一起乘车去芝加哥的片段,充满生活化的叙事视角,容易激发受众的共鸣,保持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2、叙述者形式多元化但立场单一VS强调“核心叙述者”、立场多元化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新闻,《东方时空》在“讲故事”时大多讲的是“集纳式”的故事,即重视叙述的立体和叙述者的泛化,即形式上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文本中发出“声音”的人物数量众多,一个主题往往由多个相关的短片集合起来,中间由主持人来连接。比如2013年4月19日对H7N9最新疫情的报道,由4条片子组成,叙事者包括主持人、世界组织驻华代表、CCTV记者、H7N9应急公关课题组教授、首位治愈者贾女士、主治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将整个H7N9的最新情况通过不同角度展现出来,有新闻报道,有记者体验还有当事人采访,形式多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杂志式”的表达。
但是叙事者的广泛并不代表立场的多元化,《东方时空》不同的叙事角度都旨在表达或体现一个观点,一个主旨,一种立场。主持人在节目中主要起到播报无短片新闻以及新闻之间衔接的作用,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个人特色的叙事,是一种“播报”的角色,基本上不能算作叙事者。
在作为叙事者的受访对象中,《60分钟》强调的是多元化但不追求面面俱到,相同的立场一般只采用一个代表,即追求立场的多元化而非形式的多元化,是一种独立的风格。不求面面俱到还表现在强调“核心叙述者”的概念,即叙事者大多是和事件、人物直接相关的能够提供独特信息的人物。同时,包括受访对象和记者在内的叙事者是叙事的主要力量,提供叙事的大部分内容,旁白很少叙事主要起串联作用。在2013年12月8日《Nelson Mandela in his own words》中,作为采访对象的叙事者只有4人,但是围绕“revealing writings by the late civil rights giant”这个主题分别从自己的立场谈了作为父亲、作为朋友的曼德拉和他的文字、创作过程,从作品这一个侧面展现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但是作为一个周播的节目,叙事都是通过记者采访来呈现的,并没有多样化的手段,形式上是一种简单型的“新闻杂志”。叙事者除了采访对象和受众之外,《60分钟》中没有固定的主持人,每位记者就是自己所采访的那条片子的主持人,在其中每个记者的片子都有不同的选题风格、语言风格、采访风格乃至剪辑风格,记者也就是主持人在其中是参与叙事的。
三、选题偏向
正如孙玉胜在《十年》这本书中所说,“电视观众并不像电影观众那样忠诚,他们虽然不计较时间,却计较节目,尤其是当他们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选择时,他们就越离不开那个对电视传播者来说几乎是生死攸关的遥控器。”④而受众选择的是节目的内容,内容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选题。
1、宣传特点、民众视角、国际视野VS揭露性报道、重本土化、重科教文卫
随机抽取2013年3月26日、2013年4月19日、2013年5月3日、2013年6月19日、2013年7月21日、2013年8月18日、2013年9月16日、2013年10月11日、2013年11月4日、2013年12月2日总共10期《东方时空》为样本,对其选题类别进行分析。在所抽取的样本中,共包含91条新闻,分布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国际时讯这五个方面,数量上的差异如下图1所示。
从选题的类别分布大致可以看出《东方时空》的选题特点,首先,选题呈现了明显的宣传特点,有比较多的国内政治新闻。其次,该节目在选题上重视民众视角,社会民生新闻的选题也比较多。同时《东方时空》选题上也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报道的选题数量在样本中是最多的。
随机抽取2013年5月12日、2013年8月18日、2013年9月29日、2013年10月20日、2013年10月27日、2013年11月24日、2013年12月8日7期《60分钟》节目,除短评论之外,共有19个选题,分布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宗教历史几个方面,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通过对选题样本的分类,可以看出《60分钟》在选题上注重时政法律新闻,凸显严肃性,和《东方时空》不同的是,《60分钟》的时政新闻大多是揭露性报道而非宣传性报道,其次注重选题的接近性,大多选题立足美国本土。在科教文卫方面的选题数目也很突出。
2、作为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的媒体VS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商业媒体
《东方时空》和《60分钟》在选题上呈现出的差异,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媒体的属性。
在中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在选题中,政治经济等领域有关的领导人活动、政策出台、政经事件动向等成为报道中选题的主流。但是在《东方时空》的选题中社会民生和国际报道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妨视为是媒体眼界的拓宽甚至是业务上变革的趋势。在全球化之下,作为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的媒体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新闻价值和媒介价值。
《60分钟》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出品,CBS作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媒介,迎合受众需求是市场的保证,所以科教卫文内容在选题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它更加注重舆论监督的权利,对国家政治、法律的揭露性选题也成为其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6
②[英]布里恩·温斯顿 著,来丰 译,《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传播内容的影响》[J].《新闻大学》,2001冬季号
③蔡海龙:《电视新闻叙事研究传媒生态视域下的现实对照》[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④孙玉胜:《十年》[M].三联出版社,200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
相关文章!
  • 互联网时代传媒领域反不正当竞

    赵利圆+商建辉<br />
    竞争是提高生产率最理性的手段,竞争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正常竞争秩序下的优胜劣汰对整个社会的促动效应显而

  • 孤往雄心

    《孤往雄心——发现“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作者:王新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48.00元提要:该书是艺术家全显光先生的评传,

  •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

    【摘要】《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下从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