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标准化的外生性因素分析

吕广仁 王东

摘要:以往关于提升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文献多集中在公司治理方面,将问题限定在内生范围。本文认为,提升企业标准化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要探讨环境对企业标准化提升的影响和作用。除了内生性的因素,来自供应商角色的竞争和产业集群的企业间知识溢出亦是获得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的重要渠道。供应链、产业集群模式强调商业生态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上下游企业间通过纵向与横向的交“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知识溢出的形式传递标准化,外生性因素也会激发企业在提升标准化方面的内生性的动力,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促进企业持续成长。
关键词:提升企业标准化 外生性因素 供应链 产业集群 知识溢出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企业标准化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源泉。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和提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来自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压力,也来自于企业持续性成长的战略性要求。从没有标准到领导标准,很多企业的成长过程都印证了标准化的提升在参与区域、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标准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但应该看到,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标准化管理策略不足、提升能力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环境,并阻碍其持续成长,甚至过早地被市场淘汰。
大多数关于提升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文献将焦点集中在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ment),将问题(企业标准化提升)限定在内生范围,即企业采取自发性的方式进行标准化提升。本文认为,提升企业标准化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要探讨环境对企业标准化提升的影响和作用。除了内生性的因素,外生性的来自供应链(管理)与产业集群的企业间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亦是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集群构建的视角出发,探讨知识外溢传播标准化的机理以及业界主导企业(Leading Company)、核心企业(Core Company)和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SMEs)各自的企业角色,并站在各自企业的立场上提出提升企业标准化的策略。本文亦通过以上的论述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做好基调铺垫。
1 提升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目的、意义
近代的工业标准化始于欧洲。同处欧洲大陆的各国在进行电力、通信、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的时候因为标准的混乱发生了“各自为政”的问题。为了处理矛盾,欧洲各国在构成基础建设的机械、建设、度量衡等诸多方面统一了标准,这些都为欧洲大陆的工业技术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世人认识到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必然推进标准化的提升。美国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成功经验也都深刻地诠释了标准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20世纪末起,工业商品市场迎来了大发展阶段,全球规模的大市场被构筑起来,这也让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问题成为重大课题。但在当时,以家电、汽车等工业商品为主的消费市场上,ISO等国际标准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相反却是一些经济体的企业和财团树立的标准占据了主导地位。2000年后,IT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的信息基础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谁来决定标准和规格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从过往历史可以看到,标准化在经济引领方面的地位。
1.1标准化战略与竞争力
现在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的竞争。提升标准化的过程就是赢得竞争力的过程。国际标准作为国家贸易游戏规则的一个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重要准则,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2000年加入WTO,在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并深刻地认识到,依从国际标准提供产品与服务已经成为进入全球市场的基本条件。为了持续性地获得市场,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话语权和领导权,更竭力将本国标准化转化为国际标准。
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技术创新,而标准化的建立为产品的竞争提供了保证。为了获得国际标准或引领标准,在宏观的国家层面和微观的企业层面都应该建立战略。通过推进标准化,新技术和优质产品的迅速普及不仅对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市场的创造和竞争力的加强以及对产业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标准化提升就是竞争力的提升。
在企业视野里,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将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加以系统、科学地管理,通过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质量和效率以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存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出共通与可重复使用的规则(ISO/IEC Guide 2,2004)。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表面上看起来标准化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但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再生。通过改进技术、管理和作业的适用性,使企业获得持续性成长。
1.2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升的体现
提升企业标准化的根本是提升在各自领域的竞争力,分别体现在技术标准提升、管理标准提升和作业标准提升。很多优秀企业在标准化方面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标准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手段(Business Tool),为了使企业保有的新技术和优秀产品被市场认可,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过程,可以使这些新技术和优秀产品得以被广泛接受和迅速普及,进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中山,2016)。
中国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划定了企业标准种类,可以分类为技术工艺类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作业标准。技术标准占据着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中心地位,也成为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技术标注作为核心接受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为其服务。技术标准对生产对象、条件和方式做出规定,并以作业指导、操作手册、规章制度等形式渗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GB/T,15497-2003)。企业应以建立完善的技術标准为基础以便能够向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而赢得竞争力;管理标准将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的结合与部门联动,发挥其在疏导与传达上的优势围绕技术标准、监督作业标准实现产品及服务质量达标,以便获得最大收益。管理标准的涵盖范围包括经营决策、生产作业、技术操作、质量监督、规划统筹、人资事务、财务金融、设备维护、物流仓储等多层面标准化管理(GB/T,15498-2003);作业标准主要明确工作内容与要求,科学地制定协调且统一的作业方法和方式,借助管理标准认真组织落实作业标准,对人或群体作为范围、权限、责任、质量等具体规定并进行考核,围绕技术标准为达成企业目标发挥作用(GB/T,13017-1995)。
企业标准化管理根本上就是对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这“三标准体系”(以下称三标准)所构成的企业标准化系统的建立与贯彻执行,从而使企业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地运作,可以建立起生产和经营的最佳秩序,从而向管理要效益。
1.3中国企业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提升标准化管理能为企业带来利益与成就,但中国企业标准化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高水平管理机制相比仍存在差距。中国的标准化由行政部门制定,由管理部门和企业来执行。这使得它的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加之标准修订更新周期较长,反应市场的灵敏度较弱,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速度较慢,这些严重地影响企业提升标准化水平,进而制约着企业的持续成长。很多企业在参与制定和执行标准化方面上并不积极主动,而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应付达标,没有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落实标准化,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
另外,政府在标准化的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或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偏颇。很多非国有或中小企业因为激励机制和经费匮乏,抑制了其提升标准化的动力。这些问题造成了中国企业标准化提升管理的二重性,即国有企业热、中小企业冷。解决这种二重结构问题仍依靠内生性因素已显露出局限。因此,发挥外生性因素在提升企业标准化方面的作用就显得格外必要。通过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以知识溢出的方式进行标准化传播是这些外生性因素的主要方式。从发达经济体的成长经验来看,各国政府都对企业标准化进行过扶持,并作为国家战略不断加强力度。如日本就联合经济产业省、日本标准协会和日本工商会议所进行“管—产—学”联合,设立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顾问咨询窗口,持续低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最新信息,并定期召开“标准化官民战略会议”为推进企业标准化发展、分享成功与失败经验、培训专门人才等提供平台。中国,特别是区域也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为企业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搭台”。
2 企业获得外生性标准化提升的机会
2.1供應链管理中的知识溢出
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而形成的约束关系是企业获得“知识溢出”的重要渠道,这种知识溢出中包括大量的信息和资源。这种约束关系在供应链的企业之间表现为追求协作的效率,以较少的产品前置时间与最优的营运成本来获取企业营运的竞争优势,而形成的网络或链条关系。约束个体与个体间的约束关系被道格拉斯?诺斯(2008)称为“制度”。诺斯认为,一个制度框架是由支配个人和企业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所构成的。制度由三个“支柱”来支撑,分别是:管制、规范、认知。正式的制度包括法律、规章和规则。在经济活动中,这些正式的制度是由司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来强制执行的。正式制度的主要支撑性支柱为规章支柱,即政府的强制力。非正式的制度包括规范、文化和道德。从价值观、信仰和行动方向影响个人和企业行为。
在供应链体系运行中,制度资源也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政府制定的各类政策、法律、规章和条例,以及行业惯例、人们的认知、认同、文化等要素,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进入供应链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资源资本获取和运用的代价或成本,而且也能为供应链网络建构和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能促进网络的有效发展(宋,2015)。供应链体系运行的制度资源交流与标准化的理念高度契合,目的都是实现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指定共同和重复使用规则形成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并用于生产、管理和经营。
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和机能很广,它包括产品开发、采购、物流、信息系统、销售等等各种活动和机能。供应链管理高度强调系统之间以及不同组织和企业之间如何打破业务壁垒和信息壁垒,随着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下称三流)的沟通与互动,实现了知识溢出,标准化知识作为制度资源进行了传递,从而提升了下游企业供应商的技术、管理与作业的标准化水平。发挥了三流促进三标准的提升作用。
2.2业界主导企业
标准化提升就是竞争力提升,但因为不同层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标准化提升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些决定了它们各自在标准化提升策略上的迥异,见表1。
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业界主导企业(Leading Company,以下称主导企业)通常扮演全球供应链的中心角色,普遍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和经验。“在竞争日益加速的今天,市场的竞争不是企业层次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克里斯托弗,2003)主导企业仅仅关注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是不够的,它需要从整体流程的高度,即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向消费者配送或担当售后服务的企业为止来进行管理。
为了持续占据业界主导地位,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力,主导企业会在市场上选择有潜力的企业加以培植,以便形成高效、稳定的供应商群,实现在供应链统一管理的约束与指导下达到获取、配置与协调资源的需求。主导企业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向下游企业溢出知识,以纵向模式从技术、管理和作业方面带动中小企业标准化提升。主导企业的战略通常有4个阶段。首先是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接下来主导企业会对供应商进行鉴定和培育,这个阶段是知识溢出的最佳窗口;第3阶段会设计适当的契约机制以便对双方加以约束;最后,构架起与供应商稳定且持续的供应关系。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供应链商业生态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今国际市场对主导企业或核心企业而言,采购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管理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制造商。另外,现代消费者对产品材质、生产环保以及劳动者权益是否符合标准等问题也越来越关心。为了能够达到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企业必须严格监测生产过程的每个阶段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因此就需要企业为各层次的供应商建立详细、可测量的标准,并且严密监督供应商的产能水平和产品的质量。接下来,企业会详细地向供应商反馈它们的表现、优点和不足等信息。这种相互协作创造了强有力的交流平台,使得供应商可以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和经营业绩。
对供应商的指导和管理分为4个步骤。第1步是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认证,其目的在于评价供应商的能力和状态。从预评审、评估供应商的实力到发出征询函,再到包括生产系统、质量系统、劳工系统等一系列标准的管理能力在内的审核,再根据前面两个方面的审核,最终通过对供应商评级来决定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中的角色。这时,供应商内生性的标准化水平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是体现竞争力的初始因素。第2步是产品开发阶段。主要是根据客户的价值诉求以及在满足质量、安全、法律标准前体下,与供应商一同开发测试产品。根据客户的诉求设计产品,审核潜在的风险,并且会同供应商和质控部门就测试标准、安全标准、产品绩效标准以及可接受质量水准等予以确认,并最终形成生产计划。第3步是预生产。这个阶段与供应商确定和确认产品安全、绩效以及是否符合一些强制的规定和要求。第4步是进行生产开发。此时要通过一系列的、持续的过程质控来保证供应商的产品能够达到产品标准、订单要求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规定,使得供应商能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利丰研究中心,2009)。通过对供应商的指导和管理的过程可以发现,每个步骤彼此衔接,对技术、管理和作业的标准化要求贯穿始终。
2.3核心企业的纵向机会
国有大型企业或核心企业(Core Company,以下称核心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颁布各项方针政策的优先落实人,也是监管部门的优先审核对象。因此相比同处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能够更积极地推进包括标准化提升在内的体制改革,因此核心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作业方面向来具有不断提升标准化的传统。另外,为了在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占据主导和具备强势竞争力,作为标准化制定的领头羊也可以得到“租金”,因此核心企业对提升企业标准化的意义认识相对深刻,核心企业自发地提升标准化不仅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需要,还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原动力。
但也应该看到,现阶段中国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还有不足,理念也相对僵硬。很多企业存在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而不是从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提升标准化水平。当内生性因素效果减弱时,进一步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的外生性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核心企业通过竞争主导企业供应商角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贸易、外包、委托、投资(FDI)和收购兼并(M&A;)等方式,纵向地接受主导企业对其加强标准化水平的要求和获取“知识溢出”而带来的标准化(制度资源)提升。
2.4中小企业的纵向与横向机会
相比核心企业,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作为下游供应商)自我提升标准化的内生动力相对较弱,革新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较低。没有良好融资渠道,使得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相比在技术开发、制度资源和市场资源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很多中小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标准化管理上。多数中小企业战略性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企业的经营者没有接受过(也得不到)标准化管理的教育。另外,中国中小企业的一个特点是家族式企业较多,在创业初期发挥同族协作的优势是有一定的效率的,但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它的局限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管理人员、制度、理念、方法、文化等方面的欠缺都让这些企业持续成长遇到瓶颈。
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和特定产业发展的效果已经被充分证实。以主导企业、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多以整体供应链的形式存在。这些产业集群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产业集群中企业不仅互相传播管理、技术和作业等方面的“知识”,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为了获得这些机会,赢得市场,作为供应商必然被要求符合来自主导企业或核心企业的各个方面的规格与标准要求,这些提升都为企业标准化水平提供了外生性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导企业或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知识支援、能力促进也成为上游企业稳定和延伸供应链的基本条件,竞争力才会得以发挥。因此,当内生性因素对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效果减弱时,下游企业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参与供应商角色竞争,亦可以从主导企业和核心企业以纵向的方式外生性地获得知识溢出,进而提升标准化水平。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但各地域间的优势互补,也为企业标准化在横向水平上传播提供了空间。
2.5 三阶段策略与其他外生因素
通过以上的论述能够呈现出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在解决制约企业进行标准化提升发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企业标准化提升过程存在阶段性。
第一,在主导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的背景下,作为候选供应商的企业自身应该具备一系列条件(内生性企业标准化),如运营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影响能力、聚合能力、连接能力,才会使得企业在竞争供应商角色中取胜。因此,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积极地具备技术、管理和作业等标准化知识是对接主导企业或核心企业的基本条件(接口)。第二,在获得供应商角色竞争中取胜后,可以纵向地从上游企业获得标准化管理的“知识外溢”,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第三,突破区域竞争,进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通过FDI、M&A;等继续吸收“知识外溢”,并不断进行标准化整合、创新直至引领标准。
3 结束语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高耗、低效的发展模式不再能够支撑经济持续发展,企业通过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进行更加有序的经营为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符合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改革思路,也为激发企业竞争活力,促进企业持续成长指明了发展方向。从以往的粗放型模式向着向标准化要质量,向标准化要效益,向标准化促优势去转变。
企业提升标准化水平的外生性因素是建立在商业生态系统这个大环境上的,供应链、产业集群等模式非常强调商业生态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上下游企业间通过纵向或横向的交“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知识溢出的形式传递标准化,同时外生性因素也会激发企业在提升标准化方面内生性的动力,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在促进企业提升标准化方面,本文除了论述的以供应链和产业集群为主的外生因素,也希望强调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应该发挥更大,更深层次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借鉴发达经济体的可借鉴经验,不断加大力度努力为企业营造提升标准化的环境,搭建促进提升标准化的平台,而不只是作为标准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更应该扮演信息传达的中介者以便助力企业持续性成长。黑龙江省作为重工业基地和农业主产区,有其自身优势,但相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我们在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形成方面存在缺陷,这是由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的,区域内下游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进行对接的空间有限,实现知识溢出的机会有限。这些使得外生性的标准化传播很难发挥作用。如何结合区域禀赋,找准发展目标进而补足短板,形成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来带动标准化提升,促进企业发展将成为后续研究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 T15497- 2003)[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 舒化鲁.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3] I SO / I E C G ui de 2:1996. Standardization and R elated Activities- General Vocabulary[S].
[4] 道格拉斯·C.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5] 利丰研究中心. 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 馬丁·克里斯托弗.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2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 宋华. 供应链金融[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8] 中山文博. IPMR フォーカス 知財と標準化の戦略的活用: 標準化をビジネスツールに[J].知的財産管理技能士センター機関誌 2016,22.
相关文章!
  • 努力做好新时期水利办公室工作

    曾凡勇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119-01摘 要 对于水利办公室来说,其直接从事与掌管水利工程的基本管理

  • 服装档案及其资源建设问题探析

    李劲东摘要:本文以“服装档案是档案信息资源”为命题,梳理了中外与服装档案有关的术语,讨论了服装档案的概念界定及独特性,分析比较了服

  • “26℃空调节能”政策悬空

    严碧华在多家环保组织的持续推进下,“26℃空调节能行动”一度影响广,公众参与性也较高。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