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李明奇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产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解决;劳动生产率较为落后,产业创新驱动力仍需加强;产能利用率总体偏低,轻中度产能过剩问题仍待化解;资源、生态约束依然严峻,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亟待增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
关键词:三大产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11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51-06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
1978年以来,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红利,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国三次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把握全球技术变革及产业链分工机遇,实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持续、全面、影响深远的变化。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细分产业之间的结构不断优化,劳动生产率较快提升,新的产业模式与组织形态不断涌现,产业空间布局合理优化,优势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为经济的持续增長以及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同时,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仍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偏低、产能利用率不高、资源生态约束严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我国耀眼的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从数量规模上看,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而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仅次于美国。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7%。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我国三产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9%、40.5%和51.6%。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幅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物质资源和人力、资金、技术的有效配置,而资源的有效配置又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如果资源配置有效,能够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均衡,同时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就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反之,经济可能出现缓慢增长甚至停滞。产业结构的状态能够很大程度地决定资源配置效果,这是因为产业结构能够调动资源的流动。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资源、环境等约束下,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统计资料,探寻经济增长与三大产业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产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为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提供一个视角。
(一)数据的收集及模型的建立
1.数据的搜集。
2.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用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茁0表示在三次产业保持原有规模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滋i代表随机扰动项。设立模型如下:
Y=?茁0+?茁1x1+?茁2x2+?茁3x3+?滋i
3.实证分析。
(1)模型的初始估计。根据表中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三个参数的估计值,由此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Y=-0.248+0.231x1+0.453x2+0.408x3
(2)多重共线性检验。
①建立相关系数表。
通过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到,x2,x3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表示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通过逐步回归法来验证。
②用Y分别与x1、x2、x3做逐步线性回归。
通过上述分析,得国内生产总值与x2的线性关系强,拟合度好。以x2为基础,分别引入x1、,x3,从而得出Y=-0.248+0.231x1+0.453x2+0.408x3为最优模型,说明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4.经济检验。
(1)?茁0=-0.248,表示当三大产业均保持原有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将下降0.248个百分点。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这种结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合理。
(2)?茁1=0.231,表示在其他条件及二、三产业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我国经济预计增长0.231个百分点;反之,下降0.231个百分点,与经济现实相符。
(3)?茁2=0.453,表示在其他条件及一、三产业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我国经济预计增长0.453个百分点;反之,下降0.453,说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符合经济发展现实。
(4)?茁3=0.408,表示在其他条件及一、二产业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我国经济预计增长0.408个百分点;反之,下降0.408,说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符合经济发展现实。
综上可知,该实证模型符合经济意义,经济意义检验通过。同时,该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优化产业结构,蓄势二产、三产的增长动能对经济增长有重大意义。
5.统计检验。
统计意义上,样本决定系数R2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就越好;反之,R2的值越接近0,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就越差。由表2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可得,该模型样本决定系数R2=0.994>0.8,同时调整的样本决定系数■2=0.993>0.8,可见该模型对经济现实的拟合优度不错。
6.影响分析。
根据以上检验和分析结果,可以明确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第二产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最高,第三产业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第一产业影响力优势逐渐下降,国民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相吻合。
从经济发展实际来看,截止2016年底,第一产业增长3.3%,第二产业增长6.1%,第三产业增长7.8%。与此同时,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5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8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3%。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我们的经济发展都已经在朝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转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经形成了新动能。第三产业也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在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40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我国产业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的根本动力。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样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共同努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同时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資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由此可见,优化产业结构既是现实迫切的要求,也是深化改革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一)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积极推进产业政策功能化转型。除全局性、战略性产业外,逐渐减少通过财税、金融、价格甚至行政干预等手段倾斜性地扶持或抑制某些特定产业发展的选择性产业政策,逐步建立起以旨在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产业政策为主、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辅的产业政策体系。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健全完善政策制定与实施机制。
1.巩固并提高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农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按照产业兴旺的战略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农业改革为动力,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机械化化水平和科技利用能力,实现农业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最终达到农业规模化生产。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副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我国经济保持高质量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2.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从实证分析来看,第二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大意义。中央明确提出: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的重要举措。作为制造业大国,实现制造业更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目标。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既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抓住有关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关键技术,加以重点扶持和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前沿共性技术研发等,不断壮大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
3.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自201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以来,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尽管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为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服务来维持市场地位,同时第二产业也越来越趋向服务引领。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发展,二三产业在实现深度融合,为培育新产业增长级提供了战略机遇。因此,无论是从当前稳增长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经济转型升级的长远考量上看,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体系,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融合发展,都必须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集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一体化的服务业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此外,要以促进消费升级为目标,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市场,积极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营造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构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大格局。
(二)企业应充分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着力增強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把握市场机遇。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8年“两会”明确了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健康中国、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任务,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要积极拓展在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中的业务机会;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产业转移与投资机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与此同时,要增强研发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形象与发展可持续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研发创新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推进企业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加快转型升级,规范公司治理,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三)金融机构应积极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业务机会,优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实体经济与促进自身发展的双赢
金融机构要加强前瞻谋划与布局,主动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的市场机会。加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的关注和研判,提前做好业务布局,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积极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合理优化金融业务的行业布局。要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整合线上线下产品资源与服务手段,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深耕供应链金融,完善特色行业的标准化、场景式服务方案;提升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能力,探索综合化经营道路;适应引领金融科技新趋势,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坚持合规审慎经营,有效防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业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晴.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瞭望,2017(23).
[2]陈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05(06).
[3]孙韩钧.我国产业结构高度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探析[J].人口与经济,2012(03).
[4]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08).
[5]刘伟,李绍荣.转轨中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6]黄敬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责任编辑: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