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数学阅读之难,变被动为主动
林月香
【摘要】数学阅读能够有效拓宽数学学习之路。通过数学阅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文化。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都是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静心引导和学生持之以恒的自主。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学习;自觉;引领
在全国上下沉浸在阅读的良好氛围时,笔者所在的县城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大阅读。但是,“大阅读”只是语文的阅读,数学阅读一直是一个缺失的角落。借着做“数学阅读”课题的机会,笔者对实验片区三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从所获得460份答卷的数据得知,数学阅读距离我们很遥远,很陌生。
数学到底需要阅读吗?数学家小平邦彦说过,“学习数学不专心阅读,就难以吃透问题;不广泛阅读,勿奢望数学研究。”可见,数学阅读,是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内化思维,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变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让阅读更好地促进数学学习呢?
一、培养阅读兴趣,备留时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并不全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不具有自控能力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有时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慢慢激发培养起来的。阅读时,教师对于书籍的介绍、阅读内容的解释,会使学生对其产生新鲜感和新奇感,产生“想要看,想要读”的心理。
问卷中有这么个问题:你阅读过数学课外书吗(包括参考书、数学普及读物、数学绘本、数学故事书等)?有84%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或是较少,只有16%的学生回答较多。这16%的学生,笔者感觉还是有些偏高,原因之一是有些低年级学生会將数学练习册当作数学课外书。另一个问题是:你喜欢阅读数学书本上的“你知道吗”?答案显示大约44%的学生没有留意过有这么一块内容,4%学生选择比较少阅读。“你知道吗”这块内容在书中极具可读性,涵盖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但是竟然有近一半的学生很少读它或压根没看过它。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留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静心阅读,并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为学生搜索到与此相关的知识,与学生一同感受知识的丰富性与可读性,吸引学生投入更大的兴趣进行阅读。
二、形成阅读自觉,重在过程
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执行或自愿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自觉阅读,意味着学生进行阅读的良好态度。
问卷调查中问道:“你会主动去翻阅数学书本吗?”低年段孩子有66%回答会,而到了高年级,只剩下46%的学生会主动翻阅。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翻阅数学书本的自觉行为反而越来越弱。再问道:“课本上有些内容老师不讲时,你会主动去阅读吗?”有6%学生回答不阅读,近一半的学生选择较少阅读。倘若学生漏读漏学的恰好是与后面衔接紧密的知识点,那么,后期的知识学习将会变成一个知识沟壑,学生无法顺利跨越。因此,教师的介绍讲解尤为重要。
作为低年级教师的笔者,每学期开学,拿到数学书本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让孩子们翻看一下目录,把每一单元的内容大致浏览一遍,让他们知道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分别在书本的什么地方,做到心中大致有个印象。所以,即便后面遇到教师没有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也会刻意地翻看需要自己阅读的内容。
三、养成阅读习惯,长期积累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教师要求指导形成的。语文课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圈圈画画,这个好习惯移植到数学阅读中,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引起关注。问卷中问道,“你阅读数学问题有没有圈画重点关键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只有16%回答有,而高年级学生却有高达77%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好习惯。当问到“平常做数学题时,一般会读几遍题目”时,低年段学生有32%选择读一遍,高年段学生只有6%选择这个答案。选择读懂的低年段只有24%的学生,而高年段的学生有80%选择读懂为止。这是个比较让人欣喜的答案,许多学生更注重自己是否理解了,而不仅仅只局限于读了多少遍。
学生阅读习惯与方法的形成,是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学生会受益终身。
四、提升阅读能力,拓宽渠道
阅读语文时,会遇到叙述故事情节这样的环节,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数学学习,除了需要知识的概括,还需要语言的转化能力以及将知识内化成思维的过程。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阅读数学文字题时,你会用自己的话表述吗?”有34%的学生回答不能。问“是否做过数学小报、写过数学日记”时,有60%多的学生回答没有过。说明许多时候数学学习一直停留在做题、听讲、解题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在学生心中,数学依然是枯燥无味的,永远无法和生鲜的故事、好玩的游戏相挂钩。
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固有印象,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之余,说说数学故事,动手做做图形;或在课后换个作业形式,让学生写写数学日记,画个数学绘本,这些与阅读相关的作业一定能让学生生出欣喜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杨红萍,喻平.数学语言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J].数学通报,2010(9):19.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