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籍族”文档名词研究

    丁海斌+舒建兰+杨茉

    摘要:“籍族”文档名词是指共同含有单音词“籍”的文档名词,包括典籍、载籍、户籍、册籍、图籍、黄籍、籍帐、法籍、籍图等,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籍族”文档名词中的名词数量相对较少,使用频次很低,并呈波浪式的发展规律。根据“籍族”文档名词所固有的涵义特征可将其分为通用性文档名词和专指性文档名词两大类,它们各有特点。

    关键词:籍族文档名词典籍载籍图籍

    Abstract:“Native place family”documental nouns refer to the documental nouns holding the one-sylla? ble word“Ji”, which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al words,including Dianji, Zaiji, Huji,Ceji, Tuji, Huangji, Jizhang, Faji, Jitu and oth? ers. The amount of“Native place family”documental nouns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frequency is relative? ly low and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law in waves. Ac? cording to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 tions of every documental noun, the paper classifies them into general documental nouns and specific doc? umental nouns, they al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Nativeplacefamily;Documentalnouns;Dianji;Zaiji;Tuji

    “籍族”文档名词是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且其本身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一、“籍族”文档名词综述

    (一)“籍族”文档名词的构成、涵义及主要特点

    “籍族”文档名词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族类名词以“籍”字为主字,组词时都以“籍”字居前或居后。“籍族”名词的组成方式均是由“籍”+“表示载体功能的汉字”构成,相关汉字为“册”“图”“帐”等。“籍”字在前表示文件、文章、记录等含义,“籍”字在后主要作为载体使用,通常是书本和小册子。

    第二,根据中文构词法的规律,该族文档名词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名词:首先,多數名词是偏正结构,如“籍帐”“典籍”“户籍”“黄籍”等;其次也存在其他类型的名词,如“籍簿”“籍图”“籍册”,它们属于并列名词。

    第三,“籍族”名词的含义都较为广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图书簿册等最原始的涵义;二是特指某一方面,如“户籍”和“黄籍”主要就是指户口方面的登记造册;三是指其他,如文章、货币、才华等意思。从整体意义上来看,即可简单地分为文档涵义和非文档涵义,本文主要研究其文档涵义。

    (二)“籍族”文档名词使用情况分析

    “籍族”文档名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以单音词“籍”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籍族”逐渐衍生出多音词,并开始具有越来越丰富的文档涵义。下文主要以其双音词文档名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籍族”文档名词随着历史的演进,其出现的名词数量基本成正相关平稳增长趋势。具体而言,先秦、秦汉到两宋,处于快速发展期,不断地产生新的名词;而两宋以后,则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不再有新的名词产生,到清朝名词出现数达到了高峰。但从族类名词的总名词数上看,与其他文档名词族类相比,名词数相对较少,如“文族”“书族”“典族”等的词汇数都达到了20以上。

    “籍族”文档名词从产生开始,其使用次数和使用频次(统计范畴内每部文献中出现的平均次数)在大趋势相同的情况下(波浪式向上发展),又有所不同。

    从使用次数来看,呈两浪式向上发展。第一浪是从先秦出现到两宋发展到第一个高峰;第二浪是从元代开始,元代跌入低谷,明代有所恢复,清代达到第二个更高的高峰。其中,两宋形成第一个高峰是因为其文化发达,文献总体数量大,“籍族”文档名词的出现次数相对较多;而清代是中华文化的总结期、烂熟期,出现了一些大型丛书等,“籍族”文档名词的出现次数自然较多。在这个方面,这两个高点与其他文档名词出现次数的高点大多相同,而元代的低点也多是如此,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统治有关。

    从使用频次上来看,“籍族”文档名词的使用频次呈三浪式发展。首先从先秦产生开始,到秦汉迅速上升到一个小高峰(第一浪);三国两晋略有下降,但到南北朝时期形成第二个高峰(第二浪);其后隋唐两宋的使用频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元代下降到了一个低点,明代略有恢复,最后在清朝时期使用频次达到了第三个高峰(第三浪),并且亦是达到了一个其他朝代都无法比拟的高度。使用频次的高低,往往与一个时代的语言习惯和偏好有关,南北朝时期就是如此。如南北朝墓志中就出现49次“籍族”文档名词,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魏书》《南齐书》则分别出现过56次、45次,对“籍族”文档名词的偏好很明显;清代也有类似情况,不同的是清人特别偏好“载籍”一词,使用数量很多,加上其他名词的使用数量也不少,助推了整体使用频次的上升。

    

    从具体名词的使用次数上来看,“载籍”是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文档名词,并且远远超于其他任何文档名词,达到了1000次以上。而除了“户籍”“册籍”和“图籍”三个文档名词在100次以上外,其余的文档名词均在100次以下,“籍图”的使用次数甚至仅有个位数,是使用次数最少的一个文档名词。总体上,“籍族”文档名词的使用频次皆为低频词(频次<1),且多数是极低频词,说明它们在中国古代使用不够普遍。

    根据文档名词涵义的适用范围,本文把“籍族”类文档名词分为通用性和专指性文档名词两个类别来进行阐述。

    二、通用性文档名词分述

    词义上具有一定通用性的“籍族”文档名词主要有载籍、册籍[5]、典籍[6],以下以“载籍”一词为例述之。

    “载籍”一词出现于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共出现1139次,其涵义比较简单,主要指书籍或者典籍,具有通用性意义。从李延壽在《北史》中提到的“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鲜不由此。”[7]可以看出,自古以来,载籍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记录功能。再如:“永念前修,叹深彤管。览载籍于既往,考行事于当时,存亡得失之机,盖亦多矣。”[8]展示出其所具有的重要参考作用。

    由表4可知:“载籍”一词最先出现于秦汉时期,从其使用次数来说,随着朝代的推进基本呈逐步递增的趋势发展,一直延续到宋朝时期。而到了元朝时期,其出现了一个大幅度的回落,而之后的几个朝代又开始呈逐步递增趋势发展,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其鼎盛时期。从使用频次来说,它并没有随着出现次数呈现出一个很规则的变化,而是呈现出一个波浪式的曲折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和南北朝时期其使用次数尽管不多,但是其使用频次却较高,究其原因,可能和当时人们的偏好有关,当时的文人志士更愿意用“载籍”一词来替代相关含义的名词来抒情记事,因而其使用频次也就相对较高。

    总之,“载籍”一词尽管其基本涵义多指书籍或者典籍,但其出现的频率较高,使用次数较多,在整个“籍族”文档名词中依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专指性文档名词分述

    词义上具有专指性的“籍族”文档名词主要有户籍、图籍[9]、黄籍、籍帐、法籍、籍图等,以下择要述之。

    (一)户籍

    “户籍”一词总计出现了349次:先秦(3)、秦汉(1)、两晋(1)、南北朝(7)、隋唐五代(58)、两宋(85)、元(82)、明(31)、清(80)。其主要指登记户口的册籍,古时也称户版、丁籍、黄籍、籍帐等。我国户籍制度建立于春秋、战国之交,并且各朝各代都有出现,一直延续至今。户籍一词专指户口籍册方面,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专指性文档名词,对于了解古代的户籍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查阅相关文献得知,《管子·禁藏》已有“户籍田结”的记载:“夫叙钧者,所以多寡也;权衡者,所以视重轻也;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10]《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战国初期政治经济尚较落后的秦国于献公十年实行“户籍相伍”的制度。《汉书·地理志》保存了最早的全国户口记录。以后历代均定期分类审编,用以稽查人口,征课赋税,调派劳役。

    (二)黄籍

    “黄籍”一词总计出现了62次:南北朝(36)、隋唐五代(86)、两宋(7)、元(1)、明(1)、清(9)。黄籍,顾名思义,就是用黄纸制成的户口簿籍。“八月戊午,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辛酉,开亡叛赦,限内首出,蠲租布二年。先有资状、黄籍犹存者,听复本注。诸旧郡县以北为名者,悉除;寓方于南者,听以南为号。”[11]这里的黄籍就是指户籍册的意思。对于黄籍,统治者认为它是“人之大纪,国之理端”,即认为黄籍是人的基本规律,国家的管理端。用我们的观点来看,它无非是统治阶级赖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和征调赋役的工具。可以说,黄籍所登记的内容,都是以上述目的为出发点。

    黄籍,最先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并且盛行于南北朝时期,这是因为当时境内有大量北来侨民,他们的户籍与土著居民不同,系用白纸制成。这样,东晋南朝普通民户的户籍就分为两种:用黄纸制成的土著居民的户籍和用白纸制成的侨民户籍。人们为区别这两种户籍,始以纸色对它们命名:前者称黄籍,后者称白籍……凡承担官府徭役的人都要登记入籍。[12]

    到了唐宋朝时期,黄籍依旧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自今以后,准式各令送付本官。又准式:职田黄籍,每三年一造。”[13]但从元朝开始,黄籍就开始逐渐衰退,隐匿在历史的潮流中。

    而明朝时期,黄籍已经不存在了,改称为黄册。如:“所谓版者,即前代之黄籍,今世之黄册也。周时惟书男女之姓名、年齿,后世则凡民家之所有丁口、事产皆书焉,非但民之数而已也。”[14]这句话就明确说明了黄籍和黄册的关系。

    综上所述,黄籍主要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在黄籍上要登记每个民户家庭成员的名字和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且注明性别、年龄,还要说明死、逃、服役、患病等情况,除此之外,通婚状况、门户的门第等级等都得注明。

    (三)籍帐

    “籍帐”一词总计出现了38次:隋唐五代(19)、元(2)、明(3)、清(14)。其词义为登记户口、田地、赋税等的簿册,最先见于隋唐五代时期,并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清朝次之。

    刘昫在《旧唐书》中提到“户口籍帐入河南府”[15]中的籍帐即是登记户口的簿册之意。到了唐朝时期,籍帐的使用范围更广,其含义也更加丰富。而到了元朝时期,“架阁库管勾二员,正八品,掌庋藏省府籍帐案牍,凡备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至元三年,始置二员,其后增置员数不一。至顺初,定为二员,典吏十人。蒙古架阁库兼管勾一员,典吏二人。”[16]这句话中的籍帐又涉及到元朝中书省架阁库的管理。元代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通政院以及各级地方机关都置架阁库,设管勾、典吏职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明令“置天下诸司架阁库,以庋案牍”。[17]随之中央六部、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等中央机关以及各级地方机关先后置架阁库。收藏户口、赋役籍帐等都是架阁库所要承担的功能。明朝时期,知府掌一府之政,其中就包括各种登记簿册。

    总之,尽管籍帐的用法比较多,但是基本都是作为登记簿册而讲的,不管是赋税、田地还是户口,都是作为一种有资可考的凭证而存在的,已经初具现代文档的查考备用作用。

    (四)法籍

    “法籍”一词总计出现了35次:先秦(2)、秦汉(8)、南北朝(1)、隋唐五代(1)、两宋(10)、元(1)、明(2)、清(10)。其基本义项有两个:一是载有法令制度的典籍;二是指佛教经书。据查阅的资料显示,法籍一词最先出现于春秋时期,并且盛行于汉、元、清时期。法籍一词在籍族文档名词中属于低频词汇,总共出现了35次。

    法籍,在古代也称之为法典。《淮南子》有言:“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其所守也……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而守其法籍宪令,不能为治亦明矣。”[18]可见古代法籍作为统治者所定,需要因循事物規律,并且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使其保证国家的繁荣稳定。

    法籍在古代有着十分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是一个国家得以秩序井然运行的保障,不过从其本质上来说,还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而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19]

    因此,虽然“法籍”一词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却在国家发展、政权稳固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籍族文档名词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地位。

    (五)籍图

    “籍图”一词总计出现了7次:两宋(4)、元(2)、清(1),主要用来指代文籍图书。在籍族文档名词中属于专指性词汇,且只出现了七次。最早见于宋朝,并在此朝代达到了使用巅峰。从元朝开始使用次数逐渐下降,直到清朝仅出现一次。

    其用法如《分宁县云峰院记》:“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20]这里的“无籍图”指的是簿册、图籍上无记载,所以,籍图作为一种档案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查考作用和利用价值。

    总之,籍图一词的使用次数有限,使用朝代也不多,基本作为地图、图画来进行使用,具有很强的专指性,因此其真实参考性作用是十分珍贵的。

    综上所述,“籍族”文档名词在所有的文档名词族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世俗社会的逐渐成形,语言的世俗化发展倾向也在加速,“文书”“案牍”等传统文档名词已并非是表达档案概念的全部词汇,个别词汇随着历史的演进甚至丧失了表达档案概念的功能,而与此同时,表达广泛意义上的类似于“籍族”档案概念的文档名词在增加,为“档案”这一专门文档名词的出现做了充分铺垫。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项目编号:14BTQ071)的课题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许慎撰;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42.

    [2]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 1989:114.

    [3]本时期新出现的名词用不同的字体标出以示区别。

    [4]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对“国学宝典数据库”和“四库全书数据库”所包含的书籍进行检阅、统计、分析和计算,古代文献总数为2578部。其中先秦73部,秦汉66部,三国13部,两晋59部,南北朝83部,隋唐五代412部,宋朝615部,元朝272部,明朝452部,清朝(古代部分)533部。

    [5]丁海斌,宋少云.中国古代“册族”文档名词研究[M].北京档案: 2017 (3): 7-11.

    [6]丁海斌,宋少云.中国古代“典族”文档名词研究[M].档案学研究: 2016(2): 8-13.

    [7]魏收.魏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95.

    [8]魏征.隋书·卷三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98.

    [9]丁海斌,宋少云.中国古代“图族”文档名词研究[J].北京档案,2016(12):6-9.

    [10]纪昀.四库全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92.

    [11]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卷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2.

    [12]郑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制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1) :38.

    [13]董诰等编.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6177.

    [14]丘濬.大学衍义补·上[M].北京:京华出版社, 1999:281.

    [15]刘昫.旧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895.

    [16]宋濂.元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315.

    [1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46.

    [18][19]刘安.淮南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169,136.

    [19]郭超主编.四库全书精华·集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239.

相关文章!
  • 以项目管理模式抓实国企基层党

    王保亮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115-02摘 要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本文立

  • 农房抗震标准落实难

    郭铁+孟令男8月7日上午,云南昭通鲁甸县地震发生四天后,住建部村镇建设司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讨论主题即为农村房屋安全问题。这次讨论共

  • 金刚王外墙漆 点砂成金发大财

    我厂研发成功金刚王外墙漆,淘汰了有机合成树脂乳液及化学助剂,产品用80%的砂子为骨料,与高分子材料,矿物硅铝质材料及天然矿物颜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