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王红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思维发展、审美建构、文化熏陶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建构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思维发展、审美建构、文化熏陶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审美情趣正处于萌芽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读写能力的训练,对于教材中审美因素的挖掘不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少能体验到文本内容、形式等方面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感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因素,积极地进行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美建构。
一、细读文本,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章。有些作品透露的浓浓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对学生的审美熏陶和教育。作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感受文字的内容美,品鉴文字的形式美,感悟文字的精神美,欣赏文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寻找课堂教学审美建构的切入点,在反复品味和细细揣摩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感受文本的魅力。
初读《看雪》,北京美丽的雪景,孩子们在雪地里快乐地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让我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冰雪世界,流连忘返;再读《看雪》,从来没看见过真的雪的台湾小朋友对雪充满好奇和向往。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争着询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他们纯洁、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我;三读《看雪》,依稀看到一位远离故乡多年的老师在孩子们充满惊奇的问话中思绪飞扬……这份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游子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呀,“什么时候能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啊!”
雪美,情更真。一段段看似平淡的对话,实则蕴含着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文中雪景的“美”和盼归的“情”正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要挖掘的情感之美。
二、创设情境,直观感受发自内心的震撼之美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文本相关联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直观感受或情感共鸣。例如,《在柏林》这篇微型小说的主题是控诉战争的罪恶,由于学生对战争直观的感受很少,因此我在教学之初播放了影片《诺曼底登陆》的片段,为学生创设小说阅读的情境。片段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士兵们被炮弹炸得血肉模糊的惨烈场面,对学生的视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生仿佛随着情境走入那残酷的战场上,产生对战争的痛恨之情。孩子们的情绪被触动,心灵被震撼,思维被打开,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又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风吹雨打中蔷薇花的形象是学生体会蔷薇花弱小无力的关键。我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在凄美的配乐中,一朵蔷薇花在风雨的侵袭下,花瓣正一片片凋落。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着风雨中蔷薇花的样子。这种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中的蔷薇花无力、娇嫩和弱小的感受。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他们沉浸其中,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情境创设所带来的发自内心的震撼之美。
三、情境表演,再现故事情节之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的特点,对课文中有趣的故事情节或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突破学习的难点。在表演前,学生分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读课文内容,充分体会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人物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形成表演的脚本。在表演中,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化作活灵活现的演绎。这种文本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时,我出示大画家戴嵩的一些名画,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紧接着引出话题:此时,你作为围观者,作为正要学画画的孩童,作为当官的人,看到了戴嵩的画,你会说些什么?并用表演的形式将不同人物的感受展现出来。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在小组内激烈讨论,思维活跃,纷纷踊跃表演,整个课堂沉浸在快乐的表演气氛中。情境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生动的情境表演与下文中小牧童指出戴嵩《斗牛图》的错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四、善于质疑,换位思考,探究人物精神之美
“学贵有疑”,质疑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起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质疑,引发深入的思考。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更加饱满,我引导学生质疑:“女娲补天多么艰辛,此时此刻在你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多的疑问,谁来问一问女娲?”片刻的沉默之后,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心中的疑问。有的学生问:“女娲,你不辞劳苦地找寻五彩石,五天五夜在神火旁忍受高温,冶炼五彩石,难道你不累吗?”有的学生问:“女娲,你为了补天不眠不休,难道你不需要休息一下吗?”……质疑引发学生对女娲精神的思考。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谈感受,而是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进行“换位思考”,替女娲回答刚才的质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纷纷与文本展开对话、积极体验角色的情感,在主动探究中体会女娲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的精神之美。
五、品悟“留白”,创编“补白”,激发阅读想象之美
“文有不言者”,“不言”处就是文本的“留白”。作者在文中没有写明,却吸引着读者的想象,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文本中的“留白”这一教学生长点,运用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关键词语、“补白”等方式激发学生想象,以想象作为文本与生活连接的纽带,将文本再创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精神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在教学女娲找石这一部分时,我紧紧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女娲这几天几夜是怎样寻找五彩石的?她可能去过哪些地方?遇到过怎样的危险?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思维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翱翔,深刻体会到了女娲找石的艰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中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
六、自主探究,展示阅读的个性之美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对于相同的文本,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展示个性化阅读之美。在教学《青山不老》一文时,我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在自主探究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交流环节,有的学生从一串串数字的背后体会到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种树的艰辛;有的学生从今昔环境的对比中品悟到老人创造的伟大奇迹;还有的学生从村干部对老人恭敬的语言和举止中感受到老人为绿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创造的伟大奇迹。语文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大胆地展示自己的阅读见解,展现阅读的个性之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建构审美课堂,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立足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美好的情感和情操,在美的熏陶中让学生善读书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