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完形心理学群化原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杨清元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者要留意人们“看”作品的方式与能力,才能设计出使人易懂、丰富、变化有趣的画面,协助观看者看见、吸收该信息,而完形心理学、视觉原理等法则都是提供设计者最基本的养分及利器,因为这些原理的探讨可使创作者更了解人类的视知觉作用与审美要求,使得设计者更能正确掌握及表现自己所要传达的内涵。在此探讨人类的感觉与相对应的知觉,了解知觉的形成方式及视觉原理之后,再选择以深究人类知觉理论而创立了视觉法则闻名的完形心理学中的群化原则为中心理论研究,进而考究其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设计作品时应该考虑的视觉法则因素,以便能有效运用人类知觉与反映的知识,发挥于平面设计之中。
关键词:完形心理学 群化原则 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4-0112-02
一、知觉原理
(一)知觉历程
知觉历程指个体认出、组织并理解在环境中所得到信息历程。人类认识外界事物是由知觉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初以感官获取各种感觉信息,透过视、听、味、嗅、触等各种感觉收纳器的接收,产生神经冲动,再由神经传导到大脑的感觉中枢。大脑对刺激体作选择、辨别及分类,再依个人动机、态度、价值观以及需要的程度,赋予不同的意义。因此,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资料的历程。
整个知觉历程就像是一个循环:环境中的某个刺激形成知觉→对这个刺激的认知一进而产生动作一因动作再引发或接收到新的刺激。知觉历程具有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组织性、可塑性等特质。
(二)视觉原理
人在视觉上的共通性称为视觉原理。对于相同的事物如以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呈现,则会产生视觉的联结而产生事物运动的知觉。这个原理有三个重要条件:
1.对事物而言:人在视觉上对于相同的事物会归纳在一起,包括大小类似、造型类似、明度或色彩类似、位置类似、空间方向类似、方向类似以及速度类似的事物。
2.对时间而言:适当的视觉时间和事物的呈现速度有关。例如:在电影中两格之间,以多余六分之一秒之速度放映,则视觉上会产生二个动作不相连续的现象。
3.对空间而言:适当的视觉空间与视野中的参考架构有关。通常大的物体是作为小的物体的空间架构。在位移的作用里,架构是保持静止而依附它的物象则被视为运动的。以上是对视觉原理的说明,设计者与观赏者根据共通的视觉原理透过作品的媒介,达到思想与心灵的交流。
二、完形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以完形作为理论的主轴,认为人类对于任何视觉图像的认知,是一种经过知觉系统组织后的形态与轮廓而并非所有各自独立部分的集合。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部分的总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体不能分割,整体是由各部分所决定。反之,各部分也由整体所决定。在阅读英文文章时,看到的是由26个字母组成的单字再由每一个单字彼此间的相对关系与文法结构,串接成可以被他人了解的文字意义而非一连串各自独立的长短符号与间隔。虽然完形学派的发展历史很短,但是它对于人类视觉场的形成与视觉上整体性的问题有很大的贡献。完形心理学是探讨人类对于图像的认知反映的一种学问,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设计者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基本的技能。完形理论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研究的知觉原则较著名的有场之理论、整体与部分、知觉的组织、图形与背景、群化原则。
(一)场之理论:
完形在视觉场中的定义是:在视觉场中的各种力量组合成一个自我完满而平衡的整体。在一个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体以及各部分的本来特性,因此整体是大于或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二)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的问题,一直是完形学者努力探索的心理认知特性,是完形理论中主要且基本的原理。
1.行为系由整体情景所决定完形论者认为:知觉的主要条件,即在全部的组织,而非在组织中的部分。人类的行为是由其所处的整体情境所决定,而非由个别的情境所决定。例如:婴儿认识母亲的面孔是注意其面部的全部轮廓,而非单独注意母亲的眼睛、鼻子、嘴唇、耳朵等。
2.行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完形论者认为:行为整体往往大于部分之和,有时也可能小于部分之和,但绝不会恰好等于部分和。例如:母亲的面孔并不等于眼、鼻、嘴、耳等部分的总合。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形式,所组织成功的一个和谐的、均匀的、温暖的面部整体。婴儿认知的是面部整体所构成的良好完形。这个完形所代表的意义并不等于眼、鼻、嘴、耳等个别意义的和。整体所以不等于部分的和,因当各部分在组成整体时,可能失去其部分的特性,也可能获得若干新特性。它不再是原来那个独立自主的部分,而是隶属于整体,受制于整体的部分。当部分组织成整体时,它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力量。其力量的增减,完全要看它与整体的契合程度而定。
3.行为观察不能忽视其脉络
知觉场域中出现的刺激,不能看成孤立的部分,应联合整体一并观察,脉络又称场合。就情境而言,在语法中则称上下文,有时句子本身意义含糊,应该作何解释,要看上下文才能明白。脉络效应指当我们在辨认或解释刺激时,往往会受到在时间与空间邻近出现的其他刺激的意义而影响,分别介绍如下:
(1)时间脉络
时间脉络指先出现的刺激影响后出现的刺激的辨认。时间脉络有时在辨认工作中,只要受试者预先知道下面将呈现哪一类刺激,回答的速度与正确度就会增加。若在荧幕上,先呈现整幅景致的画面,然后瞬间闪亮一个单一物件,只要物件与背景之间具有逻辑关系,便能迅速正确地鉴定该物件。
(2)空间脉络
在知觉场域中,对一暧昧刺激的解释,要看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是些什么才能确定。
4.局部与整体特征
幼童时期多以整体性特征来形成概念,随着年纪增长,越有能力观察局部特征的差异而形成概念。对于成年人來说,对一视觉刺激的感受,分别来自局部或整体的特征分析机制在同时影响,至于何种特征组合会较向于何种分析机制,较明显的例子是色彩上的彩度与明度特征较不易区分,则倾向于整体处理而几何形状与色彩组合的特征则较易区隔,易于局部处理。但并非所有的视觉刺激都是如此容易判断,主要是一种刺激可能含有许多局部特征,其间有些是易于区分,但有些则要整合性地分析才有意义,再者同样的刺激组合。在不同情境下,有时会用整体性,有时则以局部性的方式处理,由多种特征形成的视觉刺激,在何种状况下会造成局部分析或是被整体性分析,以一系列的不同特征组合,藉由操弄特征的变量。
5.知觉的组织和整合:
人類知觉的主要特征是组织。知觉可从不同的原则去组织感觉经验,二个重要原则:图形与背景、群化原则。完形心理学家将丹麦心理与现象学家鲁宾的研究:正常的视知觉包含图形与背景,图形是视觉的焦点,明确的外形轮廓。图形之外的部分则是较被忽视的背景。鲁宾提出三论点,说明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差异:
(1)图形具有事物的特性,图形形状的边界形成轮廓。相反的,背景具有物质的特性,没有形状。
(2)图形看起来离观者距离较近且在背景前面而背景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图形的后面连续伸展。
(3)背景相较,图形令人印象深刻,易记忆且图形表现有意义的形状而背景的形状不一定有任何意义。熊祥林先生在其《消费者的知觉》一书中,曾提出图形与背景间具两个重要的特性:
转换
图形与背景同为整体中的部分,二者可相互转换。图形可转换成背景,而背景也可转换为图形。《鲁宾杯》的图地反转,分别看到两个侧身人面像及一个白色花瓶。什么是图形,什么是背景,完全取决于个人知觉的选择。因为图形与背景具互相转换的特性,会让观者产生视觉拉力,若两者拉力相等,则产生暧昧的反转情况,使人视觉注意频繁转换。
互补
图形与背景同为构成整体中的两部分,二者具互补作用。没有背景,图形便不成其为图形,没有图形,背景便失去其作用与价值。
三、群化原则的应用
设计者运用创意、影像、造型、色彩、编排、质感等不同的要素去构成作品。这些要素构成完整且具组织的画面,更要如何兼顾丰富变化与趣味呢?统一当然常能使得画面具组织性但易呆板。变化则使得2设计作品有趣味性,但若组织不恰当,则易混乱,所以好的作品需具备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设计作品富于变化的诸多细节,容易统一的原因经常是因具有类似的因素,才能结合成具有组织的画面。作品上的全体并非部分的总合,而是超越了部分的总合,作品上各组成要素如何组织运用才能显现出作品的“有机性”与“生命力”。群化原则就是利用知觉群组的方法,将人所接收到的刺激,赋予连接及次序的关系。群化是完形心理学重要的原理及主张,某些部分看起来更加相近相属的事实,而这些原则也可说只是一个基本原理的运用即类似原则。一个形象的某些部分在知觉特质上互相类似的程度,决定它们看起来是否互相隶属的程度。比较上述各派的说法,归纳出六个群化原则:
(一)接近律:距离较靠近的图形或符号,会自然成一群,和其他分隔较远的图形或符号分开。如果不同的视觉元素彼此距离靠近,就易被视为一个整体,易于组织成形。因此在视觉场中元素与元素间的距离及空间的配置,将会影响它们知觉上的关联性。
(二)相似律:类似的图形、符号,会自然组织成群。设计要素如色彩、造型、大小、明度、方向、速度等。若具类似性则极易于群化。当视觉场中的众多元素彼此间的形状、尺寸、色彩、属性、动作、方向、数量或意义十分近似时,这些不同的元素会被视为彼此有关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完形。例如:将人脚皮肤质感改变成与背景树林相似的质感,则造成视觉冲突与趣味。
(三)封闭律:当图形或符号的界限被遮蔽或缺少部分轮廓时,人类的知觉系统会自动补齐被遮蔽或缺少的部分,使图形或符号看起来是完整的整体。当观赏者面对十分熟悉的图像,一旦图像的线条或形状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有被知觉或记忆成更接近完成的倾向。
(四)连续律:连续的图形、符号,亦具自然组织成群的倾向。两条交叉线,人们会看成两条线,而不是四段不连续的小线段。若直线与波浪线互相切断,但看起来仍各自连续,不会认为是断线。当人们观赏图像中的线条,不论直线或曲线,即使被少数的元素干扰阻断,仍可利用人类的知觉系统整合成连续而不中断的线条。
(五)单纯性与完整性:人类的视觉具有喜欢看到对称或完整图形的倾向,人类观赏图形时,因为求完整而自然会忽略图形的被切割破坏,称为单纯性或完整性,是知觉的组织,总易于倾向完全状态及良好完形的特性,而良好的完形具有简单、节省、规律、稳定、清晰、强力、有意义的特质。即使菱形遭斜线破坏,但仍知觉其为一立体菱形感。
(六)共同命运律:指图形的部分,如果具有良好的外形和共同特性就会被视为一体,或图形中若干单位若以同速度或同方向移动,则易被视为属于同一知觉单位的倾向。画面上的造型,虽然形、色、方向等都极端差异,可是其机能与命运具共同性时,知觉就会将其结合为一群。如:花与花瓶、酒与酒杯,易于群化。
结语
完形心理学的群化原则主要是在研究图像的组织与人类视觉上会将信息分类的一种形式法则,而视觉传达设计者总用尽心思,期盼能将信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传达且不断改进信息组织的模式,期盼给观者最准确丰富、趣味性的作品。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美学要求,活用完形心理学的群化原则而有效率达成。设计作品上富于变化的部分,其容易统一的原因经常是具有类似的因素,才能结合成具有组织的画面。作品上的全体并非部分的总合,而是超越了部分的总合。群化原则的运用,让设计作品更具力量,作品上的各组成要素要如何组织运用才能显现出作品的“有机性”与“生命力”呢?设计者常凭敏锐的直觉、灵感去设计组织这些要素,直到完形心理学家藉用纯粹抽象的图形研究群化原则,而给予平面设计者不少启示与使用上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