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亲历数据分析过程
刘拾娘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面临着大量的数据,人们需要从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和预测。这就有必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亲历分析一些简单的数据,即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数据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2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生活离不开数据,人们需要根据问题收集数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和预测。新课程标准理念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是重要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史宁中教授在修订课标时把“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就是为了让统计与大数据观更加接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深入地分析一些简单的数据,让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了分析数据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数据分析兴趣
学生要是没有感受到分析整理数据的必要性,那么对统计活动的态度将变得被动,统计也就失去了意义。可见,学生在有价值的问题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作先导,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的情感诱因。让学生带着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带着明确的任务,发现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活动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中,导入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看这是服装厂给我们学校设计的五种校服图片,如果请你是辅导员,你会怎样为同学们订购校服呢?你们觉得辅导员为同学们订购校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学生可能会说:①要调查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多。②要知道每个身高段的人数。③要知道学校一共有多少人。……老师进行引导:是呀,首先要考虑选哪种颜色更合适?怎么才能知道呢?需要调查什么?怎么调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先要确定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方式、调查的目的……。让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辨,必须收集一组数据,要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分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目的。这里要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分析问题”是学生感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硬地把数据塞给学生的,在自然而然中让学生感受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二、设计灵活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统计内容的教学最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学会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的思考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如,在六年级上册《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可在练习中根据统计表设计如下的问题。
①想要清楚地看到二~六月份知识竞赛成绩达优的具体人数,应选择什么统计图?
②要直观地看到二~六月份知识竞赛成绩达优人数变化情况,应选择什么统计图?
③想要直观地看到二月份各等级占全班的百分比,应选择什么统计图?
④如果请你从上表中选择出一项你感兴趣的内容选制作统计图,你想统计什么内容?选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统计表中二~六月份知识竞赛成绩达优的具体人数的情况分析,知道了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不同的统计方法既有关联,又有独自功能,要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第4个问题更是灵活,形式和答案多样,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对统计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提高了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对比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数据分析思路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通过把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作出说明,更能对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具有对比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分析,并在交流中不断优化,再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在2017年福建省首届‘明师之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沈克芬老师执教的《复式统计表》一课,出示了本班学生一、二、三年级时的身高统计表。
然后,让学生根据数据做分析和预测:①现在你们四年级的身高分布会是怎样的?②预测一下到了六年级身高分布会又会是怎样的呢?③如果到了中学呢?还用这张统计表吗?你认为这张表中哪些内容要修改?哪里不用修改?通过对这种对比性的问题的思考,让学生知道不同年级的身高数据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差异。也让学生认识到,从一个数据总体中得到的信息有时可以进行相应的推断。使学生对数据分析观念有一个新的提升,懂得通过数据的变化趋势对未来做合情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拓宽学生数据分析的思路。
四、设计思考性的问题,改进学生的数据分析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在统计教学中学生除了根据统计数据回答提出的问题外,还要能体会到这些数据在生活中具有的合理性,并能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理和预测。老师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加深了对统计数据的理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活跃思维,并不断改进数据分析策略。
觀摩邵庆德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他出示了华为手机2011-2015的销售情况统计图后,让学生分析:①猜测一下2016年华为手机的销售会是多少?②看到华为手机的销售情况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③为什么华为手机的销售量会一直上升呢?④现在你能帮老师做决策了吗?(买苹果手机还是华为手机?)这里老师为学生提供数据分析的数学材料,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数据分析的方法策略,进而分析、处理作出决策。教学时通过以上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的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数据分析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达到自我感悟并形成方法。
善教者必善问,问题提的好,就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过程中也一样,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亲近数据、运用数据,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金成梁,刘久成.南京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富秀英,陈启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