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层方法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缪文杰

    

    

    摘要:图层方法是將诸多单一的图层,在地理信息系统与相关技术的作用下,借助于胶片与硫酸纸等相关教学用具,叠加为区域地理综合图的教学手段。教师将图层方法应用于初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图层方法区域地理教学运用

    引言

    初中地理是大部分地区的会考科目,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重较小,这使得许多教师和学生轻视地理学科的学习。要改变这一现状,地理教师需要革新课堂教学的手段,将图层方法有效运用于地理课堂中。图形的叠加,构成立体化的层级图,效果更为直观明显,它将地理学科知识可视化、显性化,学生能够实现所学即所看。笔者运用图层方法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教学实践概括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区域位置与分布

    图层主要的区域底图是由要学习的主题要素所决定的。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疆域》中,可以依托“中国的疆域”进行底图绘制,并于此过程中学习海陆的纬度位置。绘制底图的方法较多,包括临摹法、框架绘图法等。临摹是直接在所需底图上临摹,但该方法不能够灵活控制图幅的大小,在绘制多层图层时难以控制图幅的比例尺;而框架绘图追求形象、神似,教师通过传授学生常规绘图技巧,能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空间想象示意图。学生在已知并明确经纬度位置后,可以一边定位主图的位置,一边填充相邻要素,并进行着色,从而界定区域的相对准确位置。学生自主绘图不仅有助于概览国家、大洲、区域等位置,而且能够透过图层,分析了解该区域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关联因素,形成综合思维。比如学生在对中东地区进行相邻要素填充时,便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中东地区的重要政治地位,了解“二洋、三洲、五海”的概念意义。对重要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进行描绘时,学生体会其特殊地理位置,并由此联想到该地位的战略意义,从而了解到“石油输出咽喉”的表达缘由。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区域地理要素分布教学时,还可以通过以点定线、以线落点、以线穿面、以面托点、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多元化加深学生对地理因素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交通运输》的教学中,课标中明确要求“通过地图的运用掌握中国铁路干线分布格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和学生结合绘图共同体,逐一标识并描绘铁路干线的名称,并在绘图的过程中,联系历史和其他学科知识,将其转化为地理实践力。再如,教师在传授“行政区划和交通”等知识时,可以运用以点定线的方式来进行图层叠加顺序。比如,教师可以将“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填充图”作为描绘底图,然后根据“中国铁路分布示意图”对城市进行描绘。首先将点描绘出来,比如北京、天津、秦皇岛、沈阳、长春、哈尔滨,然后连点成线,构成主干线,如京哈线等。总之,“以点定线”的描绘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在绘图、看图中记住了铁路线的分布,了解了“三横五纵”地理学科概念。

    二、区域联系与差异

    将图层方法应用于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之中,专题图层是核心。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结合探究共同体、行动共同体,进行专题要素图层的绘制,并以此作为样板和临摹底图,为他人做示范。教师同时建立专题要素图层库,按照地图分类标准分类保管,比如自然地图就可以分为水文图、气候图、地势图、位置范围图、综合自然图等,而人文地图则可以分为交通图、政区图、人口图、工业地图、农业地图、城市地图等,方便课堂灵活运用。

    区域内部联系是指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与空间联系。比如印度自然条件与粮食生产关系,其地理要素的因果联系便是水稻、小麦的分布与气温、地形以及降水等要素之间的联系。再如美国本土农业带的分布,其空间联系便是中部的玉米带、东北的乳畜带、南部的棉花带等分布的状况。不过,学生只能孤立地了解农业在空间上分布的一般性规律,无法掌握美国东北部的乳畜带与当地的气候、位置、城市、人口、工业带的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需要教师整合因素,借助于图层方法叠加分析,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升推理能力。

    区域差异包括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不同的图层需要统一投影,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区域差异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教师便可以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作为底图,然后做图层的统一投影,包括“地势示意图”“温度带的划分”“地形分布图”“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干湿地区的划分”“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主要河流分布图”“气候类型的分布”等。通过图层的统一投影,学生在认知中自发地将脑海中各要素和底图进行合并叠加,形成立体化形象,从而形成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由此便能够在头脑中对比出四大区域的差异(如图1所示),继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效率与效果。

    三、区域环境与发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环境与发展有着非常强的综合性,它将地理中所有相关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与发展影响整合起来。因此,在进行区域环境与发展相关章节的教学时,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从概念入手,帮助学生厘清地理学科概念,从区域、环境和发展三者的关系角度出发,让学生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相关的图层,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教材《土地资源》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发展观。为此,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展开教学,采用角色扮演、发表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借助于图层示意图,形成既要保持环境,又要促进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比如演讲主题:“你如果是农业部的部长,你会对当地的农业建设做出何种布局?”该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讨草地、耕地等土地的分布图以及相关自然环境特征,引导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学生借助于图层的绘制与叠加演示,分析和探讨各耕地类型所占的干湿地区,如“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再将三张图层进行投影叠加,形成地图叠加影像图,直观地生成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结构。这样学生既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又在活动中深刻理解了区域环境和发展间的相互关系。

    借助于图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从而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深化地理学科素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教材《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时,由于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因此教师要追踪历史,剖析影响区域发展的深层次要素,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重工业部门发展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如交通条件、市场条件、人才条件、资源状况等。之后教师整理收集相关要素图层,并进行叠加演示分析。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保护、发展与治理环境的地理实践观,并主动提出应对政策。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历史等因素,提出如下治理措施(如图2所示)。

    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图层方法来活化地理教学。教师有效利用图层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与空间概念,也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教师要设计不同主题,巧妙运用“图层方法”,如区域位置与分布、区域联系与差异、区域环境与发展等,从而不断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长苓.“图层方法”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3]刘学梅.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

    郭进鹏摘 要:物理课程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成长意义重大。物理教学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可有效弥补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高连娟【摘? 要】学习语言重要的事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反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有了良好的语感,能够做到对语言的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