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艺术形象的类别

    李志红

    【摘 要】诗歌是用最精练的语言,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艺术形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歌艺术形象可以分为事象、物象、人物形象三类。把握这些形象对于诗歌鉴赏至关重要。

    【关键词】诗歌;形象;类别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也称意象。它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有意象就有诗情。而诗歌鉴赏就是由感知艺术形象开始的。只有充分把握了诗歌艺术形象的“形”(审美客体的外部形态)和“神”(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和诗人的情思),才能进行审美判断。因此,了解诗歌艺术形象的类别,是诗歌鉴赏升堂入室的基础一环。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以是来源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可见之象,如“枯藤”、“老树”、“昏鸦”;也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可察之态,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还可以是虚拟的可视情景,如“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但总的说来,诗歌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三大类: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一、事象

    即诗歌中的直叙之事和化用的典故。诗人将自己对人事的看法与思考融入艺术形象背后,来传情言理。前者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作者选取历史斗争中的一个片断,写越国将士得意归来耀武扬威的神态和勾践忘却卧薪尝胆往事荒淫逸乐的历史事件,寄托诗人的盛衰之感、兴亡之叹。后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有这样几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句词借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受赵王存问却不被召用的典故自喻自己虽年老而壮心犹存,表达思为国用的拳拳忠心及对朝廷的无限愤懑。

    二、物象

    诗歌艺术形象以景物为主,作品中的具体事物(特别是咏物诗中的物象)与直陈的事象比,表现情思上更隔了一层,更显含蓄曲折,需反复揣摩。如: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表面上写柳枝随风飘摇,柳絮漫天飞舞,浑然忘却清秋到来枯叶纷飞“已带斜阳又带蝉”的凄冷结局,实际上借物拟人,嘲讽那些倚仗封建特权、飞扬跋扈、仗势欺人的权贵子弟(小人),警告他们天地间自有浩然正气,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虞世南的《蝉》中的“蝉”,李贺《马诗》中的“马”,王安石《孤桐》中的“孤桐”等物象都别有兴寄。

    三、人物形象

    包括诗人自我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和叙事诗中特定人物形象。

    1.诗人自我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中,一个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孤独感伤、怆然洒泪的诗人形象耸立在读者眼前。

    又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中塑造了一个在风雨大作、凄凉愁绝景象中,幻想着金戈铁马、驰骋塞外、为国戍边但却僵卧孤村的爱国老诗人的形象,足见其“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壮志难酬的沉痛与愤懑。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即作者以第一人称手法塑造的代己言情述志的人物,他(她)是作者的代言人,但不能完全与作者叠印。他(她)比实在的作者更形象、更丰富、更具遥想意义。如舒婷的《致橡树》,从女性视角以第一人称手法塑造了一个“木棉树”的形象,它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我”庄严宣布: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不愿学“痴情的鸟儿”,即不赞同依附性的功利性的爱情观;不愿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即不认为爱情是单纯的奉献。她要“作为树的形象”与“橡树”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云霞、雾霭、虹霓”。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代作者倡导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更倡导否定下级对上级、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否定对领袖权威盲目崇拜的新型人际关系。

    3.诗人以第三人称手法塑造的特定人物形象。

    此类人物形象多存在叙事诗中,如《木兰诗》中的“木兰”,《陌上桑》中的“罗敷”,《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

    又如诗坛上广为传诵的《近试呈张水部》和《酬朱庆馀》两首诗。

    近试呈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吟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在诗中描绘了一位绝早起床在烛光中精心打扮、羞涩扭怩、忐忑不安而又满怀期待的待见公婆的新媳妇形象,以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科考时所特有的不安与期待。形象楚楚动人,诗的意趣更耐人寻味。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菱歌一曲敌万金。

    张籍的诗更为高妙,巧扣朱庆馀家乡(浙江)名胜镜湖,塑造了一个相貌美艳、光彩照人、珠喉圆润的采菱女形象,时人(作者)并不看重其他姑娘身上穿的齐地贵重丝绸,此女一串甜美的歌喉,才抵一万金哩,巧妙而彻底地打消了朱庆馀的顾虑。

    自然界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某种暗示,才能显示出美。诗歌中的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往往不单独存在,而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共同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具有象征意义、讽喻意义和泛化意义。因此,鉴赏诗歌时应着力把握诗歌艺术形象的特点,采用渗透法去挖掘其隐含的人的情思、美的意蕴。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