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培养及其转化策略探析
崔建华 高静
摘要:西藏生内地办学是国家一项长期民族教育政策,他们在内地面临着归属感、环境、文化、课业适应、民族认同适应等问题,给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西藏生到内地求学有哪些困难?如何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学习习惯对其进行转化,是所有一线教师的长期任务和重要课题,关系着民族团结融合与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西藏生 管理培养 学习方式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泰安第二中学自2013年开始承接西藏生内地办学任务,不断调整教学和管理策略,努力提高西藏生的学科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实现重点本科较高上线率。但是单纯从分数上来看,以2012级西藏生高考分数为例,理科最高分450分,文科416分,得分率并不理想,超三分之二的同学得分率不过5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从录取情况看西藏生的学业成绩
2012级本科一批录取率59%,本科二批33.3%,专科9.1%;对比2015年山东省本科一批录取率17.5%,本科二批22.8%,西藏生的本科录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2013级西藏生本科一批录取率67.5%,本科二批25%,专科7.5%;相对于2016年山东省本科一批录取率11.7%,二批20.7%,本科录取率提高幅度更大,尤其是一本创历史新高。成绩不断取得突破,既得益于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更彰显出所在学校对西藏生教育教学的重视。如图1、图2所示。
2 西藏生内地求学面临的困难
内地西藏生不远万里到山东来学习,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第一,大小环境适应的困难。大环境更包括人际关系、文化习俗和民族认同适应,小环境包括语言、课业、学习适应等。小初阶段学习基础薄弱,长期学习习惯散漫等,也是影响其课业成绩的重要原因。
第二,青春期亲情陪伴缺失造成的适应问题。在高中生的行为、生理特征中最为突出是追求独立,情感逐渐丰富,心智逐渐成熟,但是却容易在“情感”与“理智”间摇摆,“成人感”与“幼稚感”矛盾并存,意志薄弱,抵抗挫折和批评能力不强,再加上叛逆心加重,一旦出现抵触,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导致同学、师生、亲子关系紧张。另外,攀比心理严重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行为特征。基于这些心理特点,一旦缺少家庭的温情关怀,疏离老师同学的关心鼓励,会使他们的负能量倍增,轻则叛逆厌学,重则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闭孤独、戾气偏激、对抗冲突、消极厌世等。
第三,个人及群体归属感难以建立的困惑。归属感是单个个体融入集体,遵守集体意志的内在向往。这是学生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形成教育认同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内地西藏生在迥然不同的环境中,所面临的民族交流困难、文化适应困难、课业适应困难,使他们缺乏归属感,也难以建立归属感,反而加剧了叛逆心理。
3 西藏生的生活习惯特点及学习方式
3.1西藏生的生活习惯特点
在校西藏生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作息时间、体育锻炼、心理调适、膳食营养及其他。
3.2西藏生的学习方式
比格斯在其学习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学习方式可以分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方面。![](/uploads/202205/10/b15c90d5063c66c02371260a4f64db7c0325.jpg)
在与西藏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的学习动机是“我不喜欢学习,但是我还是要把学习做好”,也有一部分孩子把到内地来学习当成是提高自己,让以后生活更好的一种磨砺。正如一位女孩给父母的信中提到,“阿爸,阿妈,我们穿越几千公里到内地来学习,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家庭变得更好吗?所以,你们不用担心,这里苦点、累点我都能坚持……”这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们一方面为她的懂事而欣慰,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难道学习就是苦的、累的吗?如何让他们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呢?学习的动机除了提高自己,应该还有学习的兴趣,有对未来的期盼,有对民族、对西藏、对国家的责任。我们如何在学生的德育、智育过程中潜移默化让他们的这样思想呢?
关于学习策略,可以包括学习计划、学习目的、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复习与考试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等。只有那些能够主动学习的孩子才会有学习策略。而现在无论是内地生,还是西藏生很多都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以想要让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從根本上讲首先要确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为了学而学,到有兴趣有责任地学,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4 转化策略
4.1感情贴近,建立团队归属感
对于内地西藏生,在生活上格外关注的同时,首先,在纪律上公平对待,使之明白个人努力对于团队成功的重大意义,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情感与行为,让团队的正能量和温暖感染他们、吸纳他们、溶解他们,既要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温暖,还不能将他们与内地学生过度区分划分开来。其次,“亲其师,信其道,”采取全员导师制,从生活上将每个孩子拉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来,消除距离感。最后,“民族义,同窗情,”汉藏学生结对子,在青春期共同的成长中消弭陌生感。通过这些策略,用关爱、友情和信任融合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个体都有追寻自己团队的向往之心,进而逐渐建立起团队归属感。
4.2地域游学,确立文化认同感
作为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建立的高中学生,也会在不同地域文化中诞生自己的国家观念,这也是国家确立“西藏生内地求学”民族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山东文化大省的特点,我们利用地域游学这种方式去确立文化认同感,进而形成统一的家国意志。例如,泰山游学课程可以分为历史文化、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几个模块;曲阜游学课程可以分为《论语》初探、孔庙文化和儒学影响三个模块;济南游学课程可以分为泉城探源、革命烽火和词家寻踪三个模块等等。通过地域游学方式,既能加强西藏生对齐鲁文化的了解,确立文化认同感,增强家国情怀,又能在过程中加深师生情谊和生生友谊,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挖掘学习潜能,提升学习能努力,做到高效转化。
此外,利用节日、纪念日等集中了解西藏前世今生,知晓民族新生与伟大祖国血脉相连的关系,无疑能够更好地消除民族狭隘和激进情绪的滋生,帮助他们更为理性的认识自己的故乡就是更好地促进汉藏融合。如,泰安第二中学坚持集体观看学习央视纪录片《西藏》,不仅西藏生获益,也扩展了本地学生的视野。
4.3德育先行,坚持寓教于活动
重视西藏生《开学第一课》学习,将德育、全员导师贯彻始终;通过学校常规德育形式,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集体荣誉教育等,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可循环学习动机的最终来源。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民族教育活动,如汉藏篮球友谊赛,结对子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汉藏学习互动组,民族教育征文等涉及文体娱乐、互助学习等形式,逐渐加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适应力。
另外,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测试、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全员导师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途径,为他们的篮球比赛充当裁判,走进食堂与他们共进一餐,共同整理宿舍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生病的时候全程陪护,只有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一件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才能真正获得西藏生的认可,才可以潜移默化促转化。
4.4分层教学,落实好评价机制
对西藏生采取低起点、小步子、抓基础,精心设计作业,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开小灶单独辅导,周末针对性地进行补课等形式,循序渐进,加强学法指导与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节奏并迅速成长起来;多一些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自我激励,变被动为主动,因为只有能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
全部建立家校联系卡。班主任要经常与西藏生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想与学习情况,可以分阶段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考试、活动、受奖励与批评、思想纪律等,以学生档案卡的形式邮寄给父母;鼓励他们通过写家书、拍摄微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的高中异地求学心路历程,让父母及时了解情况,针对问题,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制定针对藏生群体的评价机制。因为西藏生与内地学生之间成绩有较大的差距,所以首先应该让同年级西藏生之间有个纵向的比较,树立榜样,突出优秀,激励后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运动特长,藏语歌,藏族舞甚至是街舞、跑酷等时尚活动,让他们享受健康个性张扬所取得的成功,让他们借助自身优势激励自己在学习上不断追求进步。
尽管在内地西藏生的管理和培养上仍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汉藏交融不会是狭窄的单行道,应该是双向道甚至是多方向的通衢大道。可以想见,未来内地西藏生管理與培养将会是团队归属感、文化认同感、激情学习力和责任使命感的教育;内地西藏生也将会在四种高效转化策略的引领下收获优秀学业成绩,叩开理想大学之门,并真正拥有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国家担当等软实力。而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也将践行“传道、授业、解惑”职业信念,无愧于时代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高蕾.家校合作对做好内地西藏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徐州幼师西藏生为例[J].才智,2015(22):133.
[2] 于向海.内地西藏班高中生学习方式调查研究[J].西藏教育,2014(10):59- 61.
[3] 黄顺林.内地西藏生生物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西藏班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4] 佘静芳.内地西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3):99- 101.
摘要:西藏生内地办学是国家一项长期民族教育政策,他们在内地面临着归属感、环境、文化、课业适应、民族认同适应等问题,给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西藏生到内地求学有哪些困难?如何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学习习惯对其进行转化,是所有一线教师的长期任务和重要课题,关系着民族团结融合与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西藏生 管理培养 学习方式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泰安第二中学自2013年开始承接西藏生内地办学任务,不断调整教学和管理策略,努力提高西藏生的学科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实现重点本科较高上线率。但是单纯从分数上来看,以2012级西藏生高考分数为例,理科最高分450分,文科416分,得分率并不理想,超三分之二的同学得分率不过5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从录取情况看西藏生的学业成绩
2012级本科一批录取率59%,本科二批33.3%,专科9.1%;对比2015年山东省本科一批录取率17.5%,本科二批22.8%,西藏生的本科录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2013级西藏生本科一批录取率67.5%,本科二批25%,专科7.5%;相对于2016年山东省本科一批录取率11.7%,二批20.7%,本科录取率提高幅度更大,尤其是一本创历史新高。成绩不断取得突破,既得益于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更彰显出所在学校对西藏生教育教学的重视。如图1、图2所示。
2 西藏生内地求学面临的困难
内地西藏生不远万里到山东来学习,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第一,大小环境适应的困难。大环境更包括人际关系、文化习俗和民族认同适应,小环境包括语言、课业、学习适应等。小初阶段学习基础薄弱,长期学习习惯散漫等,也是影响其课业成绩的重要原因。
第二,青春期亲情陪伴缺失造成的适应问题。在高中生的行为、生理特征中最为突出是追求独立,情感逐渐丰富,心智逐渐成熟,但是却容易在“情感”与“理智”间摇摆,“成人感”与“幼稚感”矛盾并存,意志薄弱,抵抗挫折和批评能力不强,再加上叛逆心加重,一旦出现抵触,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导致同学、师生、亲子关系紧张。另外,攀比心理严重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行为特征。基于这些心理特点,一旦缺少家庭的温情关怀,疏离老师同学的关心鼓励,会使他们的负能量倍增,轻则叛逆厌学,重则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闭孤独、戾气偏激、对抗冲突、消极厌世等。
第三,个人及群体归属感难以建立的困惑。归属感是单个个体融入集体,遵守集体意志的内在向往。这是学生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形成教育认同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内地西藏生在迥然不同的环境中,所面临的民族交流困难、文化适应困难、课业适应困难,使他们缺乏归属感,也难以建立归属感,反而加剧了叛逆心理。
3 西藏生的生活习惯特点及学习方式
3.1西藏生的生活习惯特点
在校西藏生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作息时间、体育锻炼、心理调适、膳食营养及其他。
3.2西藏生的学习方式
比格斯在其学习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学习方式可以分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方面。
![](/uploads/202205/10/b15c90d5063c66c02371260a4f64db7c0325.jpg)
在与西藏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的学习动机是“我不喜欢学习,但是我还是要把学习做好”,也有一部分孩子把到内地来学习当成是提高自己,让以后生活更好的一种磨砺。正如一位女孩给父母的信中提到,“阿爸,阿妈,我们穿越几千公里到内地来学习,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家庭变得更好吗?所以,你们不用担心,这里苦点、累点我都能坚持……”这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们一方面为她的懂事而欣慰,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难道学习就是苦的、累的吗?如何让他们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呢?学习的动机除了提高自己,应该还有学习的兴趣,有对未来的期盼,有对民族、对西藏、对国家的责任。我们如何在学生的德育、智育过程中潜移默化让他们的这样思想呢?
关于学习策略,可以包括学习计划、学习目的、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复习与考试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等。只有那些能够主动学习的孩子才会有学习策略。而现在无论是内地生,还是西藏生很多都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以想要让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從根本上讲首先要确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为了学而学,到有兴趣有责任地学,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4 转化策略
4.1感情贴近,建立团队归属感
对于内地西藏生,在生活上格外关注的同时,首先,在纪律上公平对待,使之明白个人努力对于团队成功的重大意义,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情感与行为,让团队的正能量和温暖感染他们、吸纳他们、溶解他们,既要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温暖,还不能将他们与内地学生过度区分划分开来。其次,“亲其师,信其道,”采取全员导师制,从生活上将每个孩子拉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来,消除距离感。最后,“民族义,同窗情,”汉藏学生结对子,在青春期共同的成长中消弭陌生感。通过这些策略,用关爱、友情和信任融合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个体都有追寻自己团队的向往之心,进而逐渐建立起团队归属感。
4.2地域游学,确立文化认同感
作为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建立的高中学生,也会在不同地域文化中诞生自己的国家观念,这也是国家确立“西藏生内地求学”民族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山东文化大省的特点,我们利用地域游学这种方式去确立文化认同感,进而形成统一的家国意志。例如,泰山游学课程可以分为历史文化、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几个模块;曲阜游学课程可以分为《论语》初探、孔庙文化和儒学影响三个模块;济南游学课程可以分为泉城探源、革命烽火和词家寻踪三个模块等等。通过地域游学方式,既能加强西藏生对齐鲁文化的了解,确立文化认同感,增强家国情怀,又能在过程中加深师生情谊和生生友谊,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挖掘学习潜能,提升学习能努力,做到高效转化。
此外,利用节日、纪念日等集中了解西藏前世今生,知晓民族新生与伟大祖国血脉相连的关系,无疑能够更好地消除民族狭隘和激进情绪的滋生,帮助他们更为理性的认识自己的故乡就是更好地促进汉藏融合。如,泰安第二中学坚持集体观看学习央视纪录片《西藏》,不仅西藏生获益,也扩展了本地学生的视野。
4.3德育先行,坚持寓教于活动
重视西藏生《开学第一课》学习,将德育、全员导师贯彻始终;通过学校常规德育形式,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集体荣誉教育等,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可循环学习动机的最终来源。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民族教育活动,如汉藏篮球友谊赛,结对子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汉藏学习互动组,民族教育征文等涉及文体娱乐、互助学习等形式,逐渐加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适应力。
另外,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测试、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全员导师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途径,为他们的篮球比赛充当裁判,走进食堂与他们共进一餐,共同整理宿舍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生病的时候全程陪护,只有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一件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才能真正获得西藏生的认可,才可以潜移默化促转化。
4.4分层教学,落实好评价机制
对西藏生采取低起点、小步子、抓基础,精心设计作业,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开小灶单独辅导,周末针对性地进行补课等形式,循序渐进,加强学法指导与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节奏并迅速成长起来;多一些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自我激励,变被动为主动,因为只有能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
全部建立家校联系卡。班主任要经常与西藏生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想与学习情况,可以分阶段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考试、活动、受奖励与批评、思想纪律等,以学生档案卡的形式邮寄给父母;鼓励他们通过写家书、拍摄微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的高中异地求学心路历程,让父母及时了解情况,针对问题,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制定针对藏生群体的评价机制。因为西藏生与内地学生之间成绩有较大的差距,所以首先应该让同年级西藏生之间有个纵向的比较,树立榜样,突出优秀,激励后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运动特长,藏语歌,藏族舞甚至是街舞、跑酷等时尚活动,让他们享受健康个性张扬所取得的成功,让他们借助自身优势激励自己在学习上不断追求进步。
尽管在内地西藏生的管理和培养上仍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汉藏交融不会是狭窄的单行道,应该是双向道甚至是多方向的通衢大道。可以想见,未来内地西藏生管理與培养将会是团队归属感、文化认同感、激情学习力和责任使命感的教育;内地西藏生也将会在四种高效转化策略的引领下收获优秀学业成绩,叩开理想大学之门,并真正拥有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国家担当等软实力。而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也将践行“传道、授业、解惑”职业信念,无愧于时代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高蕾.家校合作对做好内地西藏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徐州幼师西藏生为例[J].才智,2015(22):133.
[2] 于向海.内地西藏班高中生学习方式调查研究[J].西藏教育,2014(10):59- 61.
[3] 黄顺林.内地西藏生生物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西藏班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4] 佘静芳.内地西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3):99-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