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范芷苑 李松岳
摘要:自2004年中国在海外设置第一所孔子学院,陆续向世界展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及所遇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得出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孔子学院 美国 发展现状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1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代以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我国无论在政治制度,还是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一些西方媒体至今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对中国的孔子学院充满敌意,甚至从一些文化问题入手,妄想插手中国的内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推动文化平等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北京外国语大学在65周年校庆时,正式提出北外的战略使命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在新时代,孔子学院肩负着重要使命,扮演着桥梁的角色,积极承担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把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2005年3月,孔子学院在美国启动运行,由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合作办学,2006年美国学汉语的学生人数仅为2万人,而到2011年学汉语人数突飞猛进翻了10倍,突破20万,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截至2015年6月注册学生近30万,而到2017年年底,美国48个州成立了110所孔子学院和50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数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孔子课堂的数量更是全球的二分之一,是全球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汉语学习热潮渐渐向低年龄阶段发展,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一部分美国家长看到了汉语的发展潜力,鼓励孩子去报名学习汉语学习班,中小学开设的汉语课程是高等教育机构的8倍,汉语教学从大学迅速向中小学延伸,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汉语学习人数成为汉语学习最重要的增长来源,很多美国私人幼儿园都特地开设了有关儿童的中文教学项目,使美国孔子学院的儿童教学非常具有特色,吸引的目光也越来越多。
整体来看,美国孔子学院分布很广,几乎全美都有,以东部为主,超过50%的孔子学院分布在美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紧随其后的是南部,西北、中部地区最少。毋庸置疑,中国文化和汉语以其磅礴厚重的底蕴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民所接受,满足了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和汉语的热切心情。
2 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遇到的问题
美国的汉语学习者来源多样,有希望与中国贸易往来的工作人员,打算从事汉学研究的人,还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美国学生。这一现象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学习中华文化及汉语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新的机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来自各个社会层的学生自身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同,对汉语教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在无形之中给对外汉语教学增加了不少压力。
2.1 教师资源匮乏
随着美国汉语学习者人数越来越多,汉语教师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这时,汉语教师缺乏的情况就日渐凸显。有调查显示,在189名汉语教师志愿者里,男性占20.7%,女性为79.3%,占绝大多数,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人数最多,且本科毕业生占很大比例,71.6%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赴美工作少于一年,其中大多数人都没去过国外,由此可知,孔子学院的老师大多成员不固定,通常只待一两年,青年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刚刚适应美国的环境就回国。
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完全按照书本知识教学,生搬硬套,不能对不同国家的教学模式及学生特点作出灵活多变的改善和调整。不同学院的教师数量和教学水平也各不相同,有的只有一两名教师。师资问题不解决,孔子学院就像被缚住手脚,走不长远。
2.2 教材编写不当
教材也是绑住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汉语教材本土化困难重重,美国学生有的已经对本国语言的文字非常熟悉,会对其他体系的语言有点排外,对汉语的恐惧心理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这时如果教材过于困难,使学习者难于理解,会让学生产生误解,加重他们学习汉语的阴影,这就考验了汉语教材编写者对当地学习者的偏好了解,教材的及时更新也加重了汉语教师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一些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反馈汉语学习教材不适合学习者当前汉语水平,学习者如不能使用适合他们当前的教材,对他们的学习也会产生消极情况。虽然近几年来自中国的教材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仍有改进的余地,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走出去”的文化代表,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播机构,更是中国“和谐文化”的新面貌。在新时期,新的文化战略,新的变化对教材的研讨开发、课程的设置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中小学和大学的高年级教学。
2.3 资金投入偏少
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据了解,孔子学院的资金投入一般由中外双方的承办大学承担,资金比例一般为1:1左右,但由于所处地区大学的重视程度不同,投入的资金和物资也不相同,加上孔子学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益主要用于教学活动和改善教学服务条件,没稳定的保障,没有经费来维持孔子学院的日常运行,资金短缺,难免出现不尽人意的现象。
当前孔子学院在美国就面对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教材老套、图书馆藏书量不足等难题。虽然每年政府都很会拨一笔资金给孔子学院,但相较于孔子学院迅猛的发展,还是显得有点捉襟见肘,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拨给其本国文化传播学院的资金。资金链不完整,导致孔子学院的运营制度、反馈机制也出现断裂,为孔子学院的运转埋下隐患。
3 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的建议措施
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遇到的困境,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碰撞的一种表现。要解决这个問题,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心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
3.1 加快师资建设
针对美国汉语教师资源不足,政府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投放一些公益广告,宣传孔子学院教师的奉献爱国精神,在精神层面上让社会对国际汉语教师有一个崇高感。针对目前人们对孔子学院了解度不高,扩大孔子学院的影响,让更多国人了解它,知晓它的作用——展现中国大国的文化形象,转变国人的思想观念。宣传鼓励学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鼓励学生去报考对外汉语专业方向,并且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坚定当对外汉语教师的信念,再经过学校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外语能力,令其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向对外汉语教师倾斜的福利政策,既解决了国内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减轻孔子学院师资的压力。培养复合型国际汉语教师,为孔子学院输送大量的优秀人力资源,解决对外汉语教师良莠不齐的现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授课,或者充分利用当地的师资力量,就地取材,培养本土化教师。
3.2 创新教材设计
编写更加适合美国汉语学习者的教材,能完整的覆盖全年龄、全阶级的教材,方便其更好的学习,加强精品教材建设,支持美国孔子学院与美国本土的汉学研究者一起编著,因地制宜,修订出知识性、趣味性和适用性强的本土教材。美国本土学者也清楚知道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易犯的偏误,能更好地在教材编写中合理安排课程。教师可以上课形式多样化,很好的运用多媒体,灵活上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更适合他们的课型。教材的编纂要符合汉语学习者的生活环境,可实地调查汉语学习者,站在他们的角度,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教材的编写要集思广益,找些有新想法的专家,或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时间长、经验丰富的教师,不能闭门造车。
3.3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每年拨下来资金都是一定的,但孔子学院可以在美国各地开展各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精心打造独属于地方孔子学院的文化品牌,增强孔子学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吸引美国的大学一起承办,因为大多数美国高校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办学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渠道吸引外资,孔子学院的名气就越大,就会有更多的学校想和中国大学一起合作,建立更多的孔子学院,美国高校也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利用好这些资源,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孔子学院的资金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孔子学院的发展规模及前景。
4 结束语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中国加快步伐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瑰宝,现在世界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昂,世界对汉语的需求逐渐增加,我们应把握时机,把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文化品牌,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形成强大动力,让孔子学院走向全世界。
中华文化和汉语真正走向世界,还需要我们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在推广路上面临的重重挑战,孔子学院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一方面,扩大孔子学院的宣传力度。不仅是国外的人民,还包括自己国家的人民,只有自己国家的人民知晓认可,我们才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国外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如果只有外国的人民感受到孔子学院的魅力,而自己国家的人民对此毫无所觉,就会造成“外热内冷”的现象。现在外国人民为什么喜欢汉语,究其原因,还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提高。另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孔子学院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完善学院总部的自身建设,加强文化创新,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机制、模式和品牌,提升孔子学院的竞争力,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新动态——汉语国际传播文献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9- 33.
[2] 吴瑛.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3- 17.
[3] 刘程,安然.孔子学院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17.
[4] 金巍.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27- 131.
[5] 郑通涛.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传承传播的协同创新 [J]. 国际汉语学报,2013(4):6- 12.
摘要:自2004年中国在海外设置第一所孔子学院,陆续向世界展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及所遇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得出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孔子学院 美国 发展现状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1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代以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我国无论在政治制度,还是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一些西方媒体至今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对中国的孔子学院充满敌意,甚至从一些文化问题入手,妄想插手中国的内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推动文化平等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北京外国语大学在65周年校庆时,正式提出北外的战略使命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在新时代,孔子学院肩负着重要使命,扮演着桥梁的角色,积极承担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把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2005年3月,孔子学院在美国启动运行,由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合作办学,2006年美国学汉语的学生人数仅为2万人,而到2011年学汉语人数突飞猛进翻了10倍,突破20万,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截至2015年6月注册学生近30万,而到2017年年底,美国48个州成立了110所孔子学院和50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数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孔子课堂的数量更是全球的二分之一,是全球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汉语学习热潮渐渐向低年龄阶段发展,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一部分美国家长看到了汉语的发展潜力,鼓励孩子去报名学习汉语学习班,中小学开设的汉语课程是高等教育机构的8倍,汉语教学从大学迅速向中小学延伸,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汉语学习人数成为汉语学习最重要的增长来源,很多美国私人幼儿园都特地开设了有关儿童的中文教学项目,使美国孔子学院的儿童教学非常具有特色,吸引的目光也越来越多。
整体来看,美国孔子学院分布很广,几乎全美都有,以东部为主,超过50%的孔子学院分布在美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紧随其后的是南部,西北、中部地区最少。毋庸置疑,中国文化和汉语以其磅礴厚重的底蕴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民所接受,满足了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和汉语的热切心情。
2 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遇到的问题
美国的汉语学习者来源多样,有希望与中国贸易往来的工作人员,打算从事汉学研究的人,还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美国学生。这一现象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学习中华文化及汉语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新的机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来自各个社会层的学生自身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同,对汉语教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在无形之中给对外汉语教学增加了不少压力。
2.1 教师资源匮乏
随着美国汉语学习者人数越来越多,汉语教师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这时,汉语教师缺乏的情况就日渐凸显。有调查显示,在189名汉语教师志愿者里,男性占20.7%,女性为79.3%,占绝大多数,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人数最多,且本科毕业生占很大比例,71.6%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赴美工作少于一年,其中大多数人都没去过国外,由此可知,孔子学院的老师大多成员不固定,通常只待一两年,青年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刚刚适应美国的环境就回国。
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完全按照书本知识教学,生搬硬套,不能对不同国家的教学模式及学生特点作出灵活多变的改善和调整。不同学院的教师数量和教学水平也各不相同,有的只有一两名教师。师资问题不解决,孔子学院就像被缚住手脚,走不长远。
2.2 教材编写不当
教材也是绑住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汉语教材本土化困难重重,美国学生有的已经对本国语言的文字非常熟悉,会对其他体系的语言有点排外,对汉语的恐惧心理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这时如果教材过于困难,使学习者难于理解,会让学生产生误解,加重他们学习汉语的阴影,这就考验了汉语教材编写者对当地学习者的偏好了解,教材的及时更新也加重了汉语教师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一些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反馈汉语学习教材不适合学习者当前汉语水平,学习者如不能使用适合他们当前的教材,对他们的学习也会产生消极情况。虽然近几年来自中国的教材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仍有改进的余地,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走出去”的文化代表,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播机构,更是中国“和谐文化”的新面貌。在新时期,新的文化战略,新的变化对教材的研讨开发、课程的设置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中小学和大学的高年级教学。
2.3 资金投入偏少
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据了解,孔子学院的资金投入一般由中外双方的承办大学承担,资金比例一般为1:1左右,但由于所处地区大学的重视程度不同,投入的资金和物资也不相同,加上孔子学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益主要用于教学活动和改善教学服务条件,没稳定的保障,没有经费来维持孔子学院的日常运行,资金短缺,难免出现不尽人意的现象。
当前孔子学院在美国就面对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教材老套、图书馆藏书量不足等难题。虽然每年政府都很会拨一笔资金给孔子学院,但相较于孔子学院迅猛的发展,还是显得有点捉襟见肘,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拨给其本国文化传播学院的资金。资金链不完整,导致孔子学院的运营制度、反馈机制也出现断裂,为孔子学院的运转埋下隐患。
3 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的建议措施
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遇到的困境,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碰撞的一种表现。要解决这个問题,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心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
3.1 加快师资建设
针对美国汉语教师资源不足,政府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投放一些公益广告,宣传孔子学院教师的奉献爱国精神,在精神层面上让社会对国际汉语教师有一个崇高感。针对目前人们对孔子学院了解度不高,扩大孔子学院的影响,让更多国人了解它,知晓它的作用——展现中国大国的文化形象,转变国人的思想观念。宣传鼓励学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鼓励学生去报考对外汉语专业方向,并且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坚定当对外汉语教师的信念,再经过学校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外语能力,令其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向对外汉语教师倾斜的福利政策,既解决了国内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减轻孔子学院师资的压力。培养复合型国际汉语教师,为孔子学院输送大量的优秀人力资源,解决对外汉语教师良莠不齐的现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授课,或者充分利用当地的师资力量,就地取材,培养本土化教师。
3.2 创新教材设计
编写更加适合美国汉语学习者的教材,能完整的覆盖全年龄、全阶级的教材,方便其更好的学习,加强精品教材建设,支持美国孔子学院与美国本土的汉学研究者一起编著,因地制宜,修订出知识性、趣味性和适用性强的本土教材。美国本土学者也清楚知道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易犯的偏误,能更好地在教材编写中合理安排课程。教师可以上课形式多样化,很好的运用多媒体,灵活上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更适合他们的课型。教材的编纂要符合汉语学习者的生活环境,可实地调查汉语学习者,站在他们的角度,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教材的编写要集思广益,找些有新想法的专家,或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时间长、经验丰富的教师,不能闭门造车。
3.3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每年拨下来资金都是一定的,但孔子学院可以在美国各地开展各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精心打造独属于地方孔子学院的文化品牌,增强孔子学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吸引美国的大学一起承办,因为大多数美国高校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办学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渠道吸引外资,孔子学院的名气就越大,就会有更多的学校想和中国大学一起合作,建立更多的孔子学院,美国高校也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利用好这些资源,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孔子学院的资金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孔子学院的发展规模及前景。
4 结束语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中国加快步伐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瑰宝,现在世界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昂,世界对汉语的需求逐渐增加,我们应把握时机,把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文化品牌,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形成强大动力,让孔子学院走向全世界。
中华文化和汉语真正走向世界,还需要我们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在推广路上面临的重重挑战,孔子学院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一方面,扩大孔子学院的宣传力度。不仅是国外的人民,还包括自己国家的人民,只有自己国家的人民知晓认可,我们才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国外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如果只有外国的人民感受到孔子学院的魅力,而自己国家的人民对此毫无所觉,就会造成“外热内冷”的现象。现在外国人民为什么喜欢汉语,究其原因,还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提高。另一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孔子学院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完善学院总部的自身建设,加强文化创新,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机制、模式和品牌,提升孔子学院的竞争力,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新动态——汉语国际传播文献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9- 33.
[2] 吴瑛.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3- 17.
[3] 刘程,安然.孔子学院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17.
[4] 金巍.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27- 131.
[5] 郑通涛.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传承传播的协同创新 [J]. 国际汉语学报,2013(4):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