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现状及问题研究
曹博
摘要:本文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现状入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研等方法,就其存在的利用范围局限、档案管理分散、利用方式不便利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档案利用档案数字化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格局,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也是国家宝贵的档案财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在利用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问题,对进一步促进文化融合,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方式和国内档案服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概念辨析
在我国,介绍少数民族档案史料和民族档案工作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杂志。1960年,全国少数民族档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少数民族档案”一词。1987年,中国档案学会在昆明举行“少数民族档案史料评述学术讨论会”,部分文章对少数民族档案的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由于人们对少数民族档案的认识角度和强调的方面各异,定义的表述并不一致。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在1992年湖南省档案局梅先辉发表的《论少数民族档案的定义》一文中,概括了几十年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档案这一概念所持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凡是以少数民族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和反映的本民族自身历史所形成的档案,才是少数民族档案,即以民族文字作为划分标准。二是认为少数民族档案应是“一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团体和某些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并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各种载体的资料。”三是主张以内容作为划分标准,各种形式都可以定义为少数民族语言档案。
笔者对上述三种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归纳,认为这三种观点总的来说将少数民族档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其中,狭义的少数民族档案即以少数民族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和反映本民族自身历史和现状的原始记录。广义的少数民族档案则是各个时代的一切社会组织的及其成员关于各少数民族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符号的原始记录。本文所指的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在借鉴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个人和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直接形成的以少数民族文字或汉字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宗教、伦理、历史、文艺、天文、地理、医药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原始记录。
二、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本身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和价值,但是囿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
(一)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使用人数锐减
1.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数的减少,导致相关档案的使用人数锐减。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翻译版本极少,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就必须掌握相关语言。随着普通话在各个地区、领域的推广,能够掌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越来越少,甚至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已经全部转为使用汉语,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利用如今逐渐被淡化,即使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呈现减少的趋势,从而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产生严重的影响。根据2010年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数调查显示:我國105种少数民族语言中,仅有6种语言存在情况安全,60种语言处在濒危等级,濒临灭绝,满族、赫哲族等4种语言已经灭绝。此外,少数民族还拥有大量的口述档案、声像档案等其他类型档案,囿于部分工艺技术缺少继承人,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逐渐淡化出社会关注的范围。
2.使用领域的单一,导致相关档案的使用人数锐减。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反映了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医药和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笔者通过对多家档案馆的实地调研和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发现,近年来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使用者多是专门研究有关历史的专家学者,他们主要以了解历史和还原历史为目的。而普通的公众和利用者几乎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没有需求,即使拿到了也根本看不懂,无法检索所需信息。
(二)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管理分散,很难满足检索需求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保管分散,在全国许多地方,尤其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档案馆都有一定数量的保存,还有部分流传在海外和民间。这种分散式保管的方法,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根据所在全宗与汉语档案一起存放,一般情况用户都会选择全宗中的汉语部分查阅,加上只有经过工作人员整理过的汇编版本才提供利用者查询,而大部分的档案因为部分残缺、内容零散或者独立成册,都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检索利用带来了挑战。同时,许多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并不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承和保存,还有通过口口相传或者绘画等形式存在,加上语言掌握人数的减少,后继无人的情况愈发严重。而纸质的档案经过常年的翻阅和转移,导致卷宗破损,部分内容丢失;地方档案馆又缺少设备和能力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进行修补、清理、杀菌消毒等处理,导致档案记载的内容不再连贯,为检索使用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率偏低
1.开放程度低直接影响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率。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因为涉及原件破损严重、档案真实性难以考证,甚至涉及政治、军事等保密因素,所以有许多少数民族档案是不对外开放使用的,能够提供使用的仅仅是进过工作人员进行分类和重新编录后的一小部分档案。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开放程度的不足,限制了其在社会中的利用。
2.双语技术的缺乏,难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双语技术需要将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翻译成汉语版本,为使用者提供使用,但是翻译工作是一项庞大艰难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为防止档案内容失真,也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如今国内还没有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进行大批量的翻译,用户看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档案,自然就会放弃对其的使用。
三、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的合理建议
(一)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影响力
多领域广泛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尝试将部分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等有价值的文字、声像档案运用到教育领域,运用到课堂上。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可以增设少数民族语言的兴趣课程,首先,让少数民族本族人民能够了解和使用本族的语言,从而利用本民族语言的档案;其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多样性,通过在课程上的学习,增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兴趣,深度挖掘潜在的价值,从而增加使用档案的人数。还可以运用到医学、建筑、旅游等各领域。藏医、蒙醫在历史上都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可以尝试将有关医学知识和技术实验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临床研究。少数民族建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建筑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中的相关内容,修复、还原少数民族的古建筑;还可以让多元的文化通过旅游业的开发,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为更多人所利用。此外,将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与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历史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拓展传播渠道和应用领域。
(二)调整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管理方法
对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方法,加大对海外和民间档案的收集,选择重要地点对珍贵档案进行集中的管理和保护。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档案数字化的管理。如今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多以纸质版本留存,数字化的管理需要利用计算机对档案内容进行输入,建立高效的数据库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管理和检索效率。现在社会上一些机构已经开发出少数民族语言的输入法和输入系统,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从而开发出少数民族语言的办公系统、门户网站、检索数据库等更多有利于管理利用的信息化产品。
(三)有效提升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利用率
1.开放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的利用。作为一种珍贵的资源,少数民族语言档案应该提供给社会各界查档利用,从而拓宽影响力,发挥潜在价值。为了保护原件,除了特殊情况外,均以扫描件或复印件为流通方式,简化查档流程,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开发双语技术。解决语言问题是用户使用的根本问题,所以开发双语技术必不可少。建议有官方机构进行委托,邀请专业翻译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语阅读浏览系统,从而彻底解决语言障碍,让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得心应手地查阅、利用各民族、各种语言的档案,让少数民族语言档案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生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档案资源协作管理的战略构想.档案学通讯[J].2016(4):88-92.
[2]华林,李佳妍,段睿辉.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流失保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4):24-27.
[3]逄淑美.浅议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J].思想战线, 2013(S2):169-170.
[4]华林.论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解决的举个重要问题[J].档案学通讯,2008(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