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内乡县衙建筑蕴含的道德教化功能
朱博
摘 要:衙署建筑是封建专制权威的象征,也承担了教化百姓的功能,其中的匾联石坊更是直接担负着对官吏及黎民的教化驯服作用。研究内乡县衙建筑中含的教化作用,对今天的社会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内乡县衙; 衙署文化; 道德教化; 道德建设
中圖分类号:TU-098?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198-001
本文以内乡县衙建筑为例,从匾联牌坊等方面谈县衙建筑中蕴含的道德教化功能。
一、衙门匾联的道德教化功能
衙门建筑中的匾联是道德教化的常见形体。有门必有联,逢屋必有匾,匾联常悬挂于县衙内的柱子门楣之上,包含内容异常丰富,或标明衙署名称,或点明治地所在,或阐述施政理念,或自励自省自勉等。内乡县衙现存牌匾十多块,对联三十多副。牌匾对联不受季节和方位限制,对官吏及百姓进行教化。在衙门中时时处处皆能体悟到匾联中蕴含的教化及警示。匾联文字从民本、仁爱、自省、公平等四个方面对官吏百姓进行教化。
1.“民本”思想
衙署匾联内容告诫为官者要以民为本,应爱民亲民。在实际行动中要心有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大堂的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主簿衙的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衙神庙的楹联“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县丞衙的楹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等均体现了民本思想。
2.仁爱思想
好人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地方官吏,地方官吏如果只有仁心而无仁政,会荼毒一方。对于官吏而言,文化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为民做事,替老百姓分忧解难才是地方需要的官吏。内乡县衙的牌匾一眼看出不少父母官还是很受县民拥戴的。清康熙二十年内乡知县高以永帮助百姓兴修水利,内乡缙绅表示感谢,特捐赠牌匾“爱民若子”。
3.自省意识
古人讲究自省慎独,自省是提升自身道德水准的必要环节。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内乡县衙的三堂又名三省堂,在命名上巧妙提醒了地方官吏要慎独自省。三省堂匾书“清慎勤”、主簿衙正厅匾书“简养廉”和县丞衙正厅匾书“勤补拙”,用意十分明显,是在告诫官吏要时常自省、勤俭廉明,兢兢业业踏实工作来弥补执政能力较弱的缺陷。雷同的还有夫子院的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东账房楹联“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和礼房楹联“倡礼兴学崇孔孟,制章定典尚萧曹”等。这些匾联时时提醒官吏们要常思己过查漏补缺,廉洁奉公为民做主。当官吏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肯定不会无动于衷,长期的潜移默化就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四是公平意识。所谓公平意识即为官者对于黎民百姓不能因富贵贫贱远近亲疏而区别对待,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不能徇私枉法。在封建王朝,公平具体是指在征赋纳粮时应公正公开、执法时要平等公正。户房的楹联“编户方田勤并慎,征赋敛财公亦平”指的是县级官吏在编户造册测量土地时要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因为这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征收赋税时要公平合理不让老百姓抱怨。典史衙的楹联“法规有度天心顺,官吏无私民意安”和刑房的楹联“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指的是量刑定罪时要按照法律条文以昭示天理,执法要秉公办事杜绝徇私舞弊。二堂的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说的是执法不讲亲戚故人不徇私情,在遇到案情存疑的情况宁可轻判,以免让百姓受到冤屈,而对于不能确定需要行赏的情况,采取重赏。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官吏对百姓的公平意识。
二、县衙石坊的道德教化功能
衙门石坊可分为宣化坊和戒石坊。二者的作用不尽相同。宣化坊是教化百姓的,而戒石坊是约束官吏的。
1.宣化坊的道德教化功能
宣化坊位处在县衙正门之外面临大街,是官方教化百姓宣讲圣谕的场所。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县令会在此处宣传朝廷政策以教化百姓聚拢民心。清朝历来很注重老百姓的道德教化和舆论宣传。例如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王朝出台了《顺治六谕》主要有“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无作非为”,这显然是模仿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训六谕》制定的。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出台了《圣谕十六条》。内乡县衙的宣化坊是一个高大的斗拱式牌坊,南面写“菊潭古治”四个大字,“菊潭”是内乡县的古称,“古治”是指此处是统治百姓的国家机关,面北写“宣化”两个大字,宣化就是宣讲教化之义。宣化坊处在县衙大门正南方,位置的精心设定也有特定含义,旨在告诉老百姓,如果能够遵守朝廷所颁发的行为准则听从教化,就不会被扭送到衙门受到惩戒。宣化坊的精心安排,显然彰显了教化在封建时代衙门建筑职能。
2.戒石坊的道德教化功能
戒石坊是朝廷告诫官吏们要有民本仁政思想的牌坊。内乡县衙的戒石坊南面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公生明”出自明代曹瑞的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三句话简单而隽永地告诫为政者应具备公平之心,只有公平公正方能明察事件的真相,为百姓主持公道。北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铭文。这是说明官吏的俸禄是从老百姓身上收取的,虐待老百姓虽然容易,但这种行为天理不容。警告官吏不要贪赃受贿虐待百姓。古时衙门在大堂甬道设立戒石坊的做法,表现出我国古代衙门文化中对于官吏道德素质的看重,戒石坊上铭刻的警示官箴,对于官吏的行为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贾谊《新书·大政下》中说:“教者,政之本也。”道德教化是古代官吏安定一方的首要工作。我国古代的治国理政历来主张教化为先,处处蕴含着以德治天下的理念。以衙门建筑为载体,通过具体有形的内容对官吏和百姓进行情操熏陶和道德教化。在这种春风化雨的滋润氛围中使官吏滋生民为本,仁政爱民的思想,让官吏自我约束,为下属率先垂范,还可化善成俗,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引导百姓自觉遵从当时的社会规范。
参考文献:
[1]朱紫祎,孙春晨.我国古代衙门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内乡县衙为例[J]唐都学刊,2015,31(0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