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与专业协同的研究生微团队质性研究

    鞠国魁

    摘 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大学研究生“微团队”建立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微团队”中成员的联结方式不同,兴趣和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加入“微团队”的重要内在因素;对兴趣有较高热情,对专业有较高认同的研究生对“微团队”的运作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研究生期待同辈群体和老师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研究生微团队 质性研究 协同

    研究生学习阶段是研究生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最后的过渡,研究生将要面对更加自主化的学习模式、多样化的同辈群体、多元化的学习目标以及择业和就业的诸多挑战。如何使研究生自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路径。通过探究研究生自组织“微”的内涵,探索“微团队”建立与发展,开展研究生群体和微团队特征专项课题研究,对于激发研究生自组织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1.理性选择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解释社会现象需要借助于对个体行动的解释。他认为人是处于社会互动、社会关系中能动选择的主体,合理性是理性行动者的基础,根据理性原则,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是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即理性人以合理性行动追求效益的最大化[1]。

    2.共生效应

    一定的参照群体中的人们,在从事日常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时,受到群体中成员的智慧、能力以及以往的劳动成果的影响,在思维上获得启发,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这种影响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的、潜移默化的,是发展与发挥个人潜能的社会激发因素之一[2]。

    根据上述理论,本文提出三个命题:兴趣和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加入“微团队”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微团队”建立过程存在差异;“微团队”的成员希望得到同辈群体的帮助,获得专业老师和学校的指导与支持。

    二、研究过程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根据扎根理论,自下而上地对“微团队”的建立及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本文使用两种研究工具:一是资料收集工具,即访谈提纲,非结构性访谈提纲开放性较强,除了“微团队”的类型、主要业务方向,以及研究生的学科背景、研究生干部经历和生涯规划之外,重点围绕“微团队”的建立与发展为核心的五大主题进行访谈;二是编码,采用主轴编码将收集的访谈资料进行类属核心概念的分析[3]。

    三、研究结果

    1.“微团队”的成员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共性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将乐于“发展兴趣和专业”归纳为研究成员特质的核心内容。研究生面对繁冗的科研压力和生活压力,以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基点,从“微点”切入,开始不断发展。

    2.是否有担任研究生干部经历对于成员在“微团队”结构中的位置差异较大

    有担任研究生干部经历的研究生更愿意自主地创建“微团队”,之前没有过干部经历的研究生则不会承担起发起者的角色,而是作为参与者加入到“微团队”中。

    四、结论与建议

    1.学校要加强对研究生自主建设“微团队”的引导

    学校应该以思想引领、典型示范、实践养成作为手段,运用隐性教育,构建研究生教育中的“微”模式。充分挖掘校内外文化教育平台和资源,对接研究生需求,形成宣传文化与高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更加贴近研究生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致力于培育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道德素养,突出人本化、生活化教育,于细微处见功效。

    2.充分关注不同取向的研究生的异质性和相似性

    在不同类型的“微团队”中的成员,其行动动机不尽相同。但是尽管兴趣爱好型和专业创新型在类型学上做了划分,两个“微团队”中的成员仍然有其相似之处,例如兴趣和专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研究生干部在“微团队”建设中的领头和骨干作用,以及同学们希望通过在“微团队”中的锻炼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3.给予“微团队”发展的相应支持

    “微团队”是研究生自组织,但是成员们期待同辈群体的帮助、学院和学校的支持。引导扶持学术类、创新创业类、科技服务类、新媒体建设类微团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团队文化建设中,培育“卓越、诚信、开放、创新”的团队文化。

    4.可以将引导工作提前至对保研的本科学生进行

    自2014年8月4日,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有利于高校接收优质应届毕业生资源。其中不乏有本校研究生,我们可以从各学院吸纳优质学生,提前在其保研后的空余时间,将其择优纳入“微团队”。

    5.充分发挥“微团队”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微团队”重在典型示范,打造富有弹性、组织柔性的微团队,借“微”之“威”,以团队文化示范引领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推进“微团队”建设,以“全覆盖与全影响”为着眼点,以“长期性与系统性”为基本原则,整合研究生的个体力量,激活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娱乐等不同“圈子”的非正式组织的活力。搭建微团队成果评比展示平台,将优秀作品和成果推向校外资源平台。推进团队涵育,形成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微团队”育人气候。将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把团队建设在各个活跃的“点”,给与必要的经费、设备、场地等物质支持,以“点”带动“面”,发挥优秀团队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微团队”以小团队的影响力爆发大能量,着力打造“卓越、诚信、开放、创新”的团队文化,推进微团队建设成果作品的展示转化。

    参考文献

    [1]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J].中山大学学报,1998(1):117-124.

    [2]潘从义,牟德刚.当代大研究生非正式群體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101-103.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