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的文化性体现

    何一远+王诗婕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文化教育类建筑的逐渐趋同、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等问题,研究古代特殊的文化教育类建筑——书院建筑的文化性体现,挖掘其精神内涵,为现代教育文化类建筑设计乃至校园环境营造提供一条可参考之路。

    关键词:传统书院,文教建筑,文化性体现

    书院之名始于唐朝中叶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书院的发展结合了古代私学以及官学的特点,具有完备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并最终形成了集讲学、祭祀、藏书三大事业一体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封建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书院大多数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书院是其传播思想、研究学术的基地,并且与官学不同,书院向广大民间群众开放;师生之间存在更多的互动性和自由性;书院为士人所创,为文人服务,承担着传播文化和学术研究的重担。作为载体的书院建筑(或书院环境)也渗透着古代文人的情趣和雅好,无不体现出士人学者的精神追求,呈现出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书院建筑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文教类建筑,也是我国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对它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有助于创造和设计出具有本土特色和精神寓意性的教育性建筑。本文将从传统书院的选址环境、建筑格局、功能区块来阐述书院建筑的文化性体现。

    一:书院的选址环境

    中国古代的传统书院历来注重环境的选择。书院环境观的哲学原理是“天人合一”思想和“五行相生”原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对《周易》颇有研究,他认为“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并通过“物我和一”来论证“天人合一”。理学家所认为的书院环境观便是“天人合一”。书院的选址追求人与自然共参,满足自省、养性和修持的需要。按照五行学说分析人与环境,存在相生、相胜两重关系,相生就是指相互促进,相胜就是相互抑制,书院正是在促相生,避相胜的指导下选择办学的理想环境。士人在“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下,创办书院大多选择依山傍水,风景名胜、远离尘嚣之地。利于士人隐居读书、陶冶情操,符合其清高脱俗、超然观世事的心境。如著名的岳麓书院建于湖南长沙的风景名胜区岳麓山下,书院坐西朝东,面向湘江,隐现于林海之中。白鹿洞书院则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之下,流水潺潺,山林幽壑。另有白鹭洲书院坐落于江西吉安市东赣江,书院环境优美,另外书院作为乡儒读书、讲学之所,其设立或在名贤过往之处,或为纪念名师大儒而建。如江西鹅湖书院的设立便是为纪念著名的“鹅湖之会”;安徽九华山太白书院为追寻李白之迹而建;江西白鹿洞书院循李勃踪迹而建;洙泗书院建于当年孔子讲习之地;这种“崇贤”的思想其实是受到了“人杰地灵”观念的影响,表达了在先贤过往之地,期望借地灵继续培养人才的美好夙愿。最后,书院的选址也体现古代的风水学。风水学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环境空间选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书院的选址环境表现出“远离尘俗之嚣,有清幽之胜”,以达到“净心”、“悦性”。

    二:书院的建筑格局

    书院属于民间的办校体系,但是書院以规模最大、功能最丰富区别于其他民间文教建筑。书院大多表现出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大门、二门和作为书院三大事业(讲学、祭祀、藏书)所对应的讲堂、祭祀殿堂、藏书阁被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这也反映了儒家居中为贵的思想。随着祭祀对象的增加,祭祀建筑随之增加,所以也会采取另置轴线。一些小型书院会把讲堂和祭祀建筑建筑合二为一,或者把祭祀建筑和藏书阁合二为一,规模虽小,但是功能俱全。而书院的斋舍、客管以及山长的住所则位于主轴线两侧,游憩区域则单独分区,体现出尊卑有序、主辅分明,书院建筑周边营造园林景观,加上书院一般选址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使书院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根据《礼记 ·乐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体现的即是上下的伦理等级,乐则是调节融合这种上下关系,书院的建筑格局正是体现了这种“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

    三:书院建筑的功能区块

    构成书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讲堂、祭祀殿堂、藏书阁、斋舍等。书院的主要职能便是讲学,所以讲堂必不可少。古代的建筑大小主要以“间”为单位,书院讲堂一般为面宽三至五间。根据书院的规模大小,也会有多个讲堂。书院传道授业,传播学术思想等教学活动都在讲堂中进行。书院开讲前都要遵循一个顺序,先礼拜先圣,在主讲、副讲登台前,引赞喊“登讲席”,再“鸣讲鼓”,才能开讲,这样的规制体现了师道尊严的思想。祭祀先师一直都是书院传统,《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先师,秋冬亦如此”荀子《大略》说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古代尊师的思想是儒家的重要内容之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向尊孔、以儒家经典为指导中心的书院设立祭祀殿堂来祭祀孔子以及先贤,书院的祭祀专祠也成为了书院除讲堂和藏书阁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二字“书”代表其特色,“院”代表其规模,书院的藏书性质来源于唐代创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唐白居易《池上篇》所云:“虽有子弟,无书不训也,乃作池北书库”, 所以教授士子不能无书,书院对藏书也是极其重视,“凡则书院,必设书楼”,应天府书院曾藏书一千五百余卷。书院的藏书来源于各界人士、官府、其他书院的捐赠,也包括书院自身将名师语录自制成书,用于教学。书院藏书阁的位置一般位于中轴线最后,所谓“宜后不宜前,宜隐不宜露”。体现藏书的珍贵。

    总结:中国古代的书院营造都是根据士人所推崇的思想指导而建,体现出“以景育人,以境育人”的祈愿,书院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的发展兴衰,如今已经成为历史,书院建筑作为我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对其深入挖掘探索对现代文教建筑的营造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洪波 《中国书院史》,2012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殷永达《中国精致建筑100——书院建筑》2015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杨慎初 《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 2002年 湖北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概念教学

    官汉聪摘 ? 要: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物理概念,特别是一些核心概念的认知过程,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

  • 绳、杆连接的物体模型分析

    马继坤高中物理力学问题中经常出现牵连运动,主要体现为“两个物体用轻绳(或轻杆)维系着向不同方向运动且速度不同,但在沿绳或杆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