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秘密
黄咏梅 刘海红
今年春天我将蚕卵放在科学区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很多孩子围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您快告诉我们呀!”“我们真想知道!” 基于孩子们对蚕卵的兴趣,同时也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大班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观察发现事物前后的变化及动物生长变化的生命周期,我们开展了“蚕的秘密”主题探究活动。
面对密密麻麻的蚕卵,孩子们有的用眼睛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说:“是石子。”“是花种子吗?”“是鱼食。”“是南方树上结的果子。”“是植物的肥料。”“是沙滩上的小沙子。”……孩子们的猜想千奇百怪。我们告诉孩子们,继续观察会有惊人的变化。
在孩子们的盼望下,3月22日小黑点有了变化,他们激动不已地说:“原来它是活的。”“看,黑黑的像小蚂蚁一样。”“我摸了一下没感觉,好像身体软软的。”“在放大镜下看它的身体细细的,上面还有黑色的毛。”……孩子们边观察边议论:“它是什么呀?”“是小蚂蚁?”“是蜈蚣?”“不对,小蚂蚁是在地上爬的,蜈蚣的腿很多,这只小黑虫子是站着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这时班上有位热心的家长送孩子,她自己养过蚕,便热情地给孩子讲解起来。于是孩子们得知它们是蚕宝宝,因为像小蚂蚁一样所以也叫蚁蚕或一龄蚕。孩子们恍然大悟说:“原来这些小黑点是蚕卵啊!我们班有蚕宝宝了!今天是蚕宝宝的生日。”
蚕宝宝吃什么?孩子们议论起来,有的说:“蚕宝宝吃桑叶。”有的则怀疑:“它们还很小能吃桑叶吗?”有的说:“我们小的时候要喝奶,长大了才能吃一些食物,蚕宝宝小的时候一定是喝奶。”有的说:“应该像小兔子小的时候一样吃细小的东西。”还有的说:“它会不会吃小米呢?”“不会的,它太弱小了,身体还没有小米大,怎么能吃下呢?”大家着急地说:“小时候的蚕宝宝到底吃什么呢?不吃东西一定会饿死的!”有个孩子建议我上网查一查,我立刻和孩子们一起上网查询答案。资料中显示:刚刚出生的蚕宝宝吃嫩菜叶、蒲公英叶子,还吃泡过水的茶叶。孩子们高兴不已,决定先请王老师去厨房给蚕宝宝找些嫩菜叶。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生菜、油麦菜、白菜、蒲公英、榆树叶等来喂蚕宝宝。
通过查询资料孩子们还了解到:蚕宝宝多吃东西会长的又粗又大,它的身体会变成白色的,还会吐丝结茧,结出的茧经过加工可以做衣服,种蚕的蛹则会变成蛾子飞走。随后,我问孩子们还想了解蚕宝宝的哪些情况,孩子们纷纷说道:“蚕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是怎样吐丝的?”“它们是怎样变成蛾子的?”“它们是怎样产卵的?”“蚕宝宝能活多久呢?”于是我也很兴奋地说:“这些问题黄老师也想知道,让我们一起在观察中寻找答案吧!”
在饲养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逐步学会了照顾蚕宝宝,还找了蚕宝宝长大的不同证据:吃得多了,粪便颗粒大了,蜕皮了。
这一天孩子们和以往一样为蚕宝宝打扫“家”,有的说:“蚕宝宝在我们的照顾下长大了一些。”有的说:“好像身体真的长了一些。”有的说:“我们只发现身体变白了一些。”还有的说:“这只是你们的感觉,我们就没看出来它们身体变长了。”我建议大家想办法证明蚕宝宝是不是长大了。孩子们议论起来:“我们长高、长胖了,就说明长大了。”“我们吃的多了是长大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们分组行动起来,一边照顾蚕宝宝一边寻找蚕宝宝长大的证据。孩子们发现:蚕沙颗粒比前兩天收集的大了;它们吃的多了,前几天早上喂一次桑叶就可以了,现在下午还要喂一次;以前蚕宝宝的足看不清,现在能数清蚕宝宝有16条足了。
有的孩子带来了查找到的资料:蚕宝宝长大还需要蜕皮,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龄,它要蜕四次皮变成五龄蚕。有的孩子用尺子为蚕宝宝做了第一次测量,长度是1厘米多,他们决定在蚕宝宝蜕皮后再测量一次。
这一天大家发现筐子里有浅棕色的东西,这时我和很多孩子围了上来想看个究竟。“这是蚕沙吧!”“不像蚕沙,蚕沙是黑色的,这个是浅棕色的。”“还皱皱的。”“一定是蚕宝宝蜕下的皮。”“让我找找看,有没有正在蜕皮的蚕宝宝。”大家边找边说:“怎么没有呢?”“我们真想看看蚕宝宝是怎样蜕皮的。”由于蚕宝宝很小,蜕皮现象不明显,所以不易被发现。看到孩子们失望的表情,我急忙说:“蚕宝宝还很小,蜕皮的时候不容易看到,不要失望哟,我们还有机会看到蚕宝宝蜕皮。”这时测量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小朋友说:“快,让我们测量一下它身体的长度有没有变化。”就这样孩子们发现今天的蚕宝宝身体长度是3厘米,和之前的测量结果比,真的长长了。
收集蚕沙的小朋友将三次收集的蚕沙分别放在标本盒中,进行比较观察,明显发现蚕沙逐渐增大。
这时孩子强烈要求将蚕宝宝带回家中饲养,希望能在照顾中发现蜕皮现象。班上有个孩子不敢用手摸蚕宝宝,可是她也要将蚕宝宝带回家去,我当时很担心蚕宝宝没有人照顾,这时她说:“老师,我虽然不敢摸蚕宝宝,但是姥姥给我找了镊子,我用镊子夹。”我说:“蚕宝宝会不会很疼啊?”她笑了笑说:“不会的,姥姥已经在镊子上裹上棉花了,不会伤害蚕宝宝的。”可见孩子们非常有爱心、而且责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班级活动的开展一定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将活动目的用微信形式告诉家长,使家长及时了解班级活动的开展情况,还在装蚕宝宝的盒子上贴上温馨提示,使家长的指导有目的、有针对性。
当家长们将蚕宝宝蜕皮的珍贵影像带给我们分享时,孩子们开心地说:“终于看到蚕宝宝蜕皮啦!”孩子们边看边发表自己的见解:“蚕宝宝从头开始一节一节地向身体后面蜕皮。”“蚕宝宝的身体不停地扭动。”“蚕宝宝一定很难受吧!”孩子们还及时为蜕完皮的蚕宝宝进行了测量,身长4厘米多。就这样我们在4月7日和13日亲眼目睹了蚕宝宝第三次和第四次蜕皮的过程,使孩子们大饱眼福。
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天餐后、环节过渡时他们都要去观察蚕宝宝有没有新变化。这一天,孩子们清理蚕宝宝的家时,发现蚕宝宝有变化:“蚕宝宝生病了,它在筐里不吃也不动,还在角落里转来转去,身体变得皱皱的。”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议论起来:“蚕宝宝生病了要赶快送医院,让医生看看。”“要送宠物医院,那里的医生会给猫、狗看病,一定也会给蚕宝宝看病的,因为它们都是动物。”孩子们的话真让我感动,字字句句流露出关爱生命的情感。还没等我说话,班上有个孩子大声说:“我有一本科学书上就有答案,告诉你们吧,它要吐丝啦!”孩子们对他的话半信半疑,有的说:“我爸爸是动物园的科普讲师,什么都知道,我回家问问他就有答案了。”“我妈妈是上网高手,我回家和妈妈一起上网看看,明天告诉你们。”“明天我把我的科学书带来,让你们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的!”
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答案带到班中,在分享中孩子们了解到:蚕宝宝要吐丝了;我们要为它们准备一些小房子,让它们把丝固定在房子四周,建构自己的“丝房”。孩子们从美工区找来了药盒、牙膏盒亲手为蚕宝宝制作小房子,小心翼翼地把要吐丝的蚕宝宝一只只捏到“小房子”里。
由于蚕宝宝吐丝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除了能看到的部分外,其他过程就用照片来呈现,以丰富孩子的感知经验,体会蚕宝宝结茧的艰辛。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的过程:“蚕宝宝用口器吐丝。吐丝时晃着头,先把丝固定在小房子的四周,然后在里面吐丝。蚕丝由少到多,由薄到厚。最后我们都看不见蚕宝宝了,它把自己裹在里面。”
第二天孩子们发现蚕宝宝把自己包了起来,有些担心地问:“它们怎么呼吸呀,一定会憋死的。”“是在生宝宝吗?”“也许过几天就会有变化,我们可以等等啊。”我说:“对呀!也许过几天它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