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应做好“学生体验”
毛振华
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热词:“用户体验”。解释为: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物理作为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在学习前、学习期间、学习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有一个好的体验?
一、学习前,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新生进入高中学习,问他们:“你觉得高中物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回答十之八九都是“难学”、“抽象”、“理科非常好的才学得好”……可见很多新生对高中物理有惧怕心理。在开始的几节课,特别是第一节课,教师要让学生感觉物理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学,并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第一节物理课尽量少说教,多展示,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内容、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人们都喜欢看电视中的魔术节目,教师在第一节课中演示一个类似魔术的节目,效果会非常好,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静电屏蔽:打开的收音机放在金属笼子里就收不到节目了,例如楞次定律:强磁铁穿过一根铝管,用时比自由落体长得多,学生会惊讶于这些现象。
在以后的学习中,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开端,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在开始一堂课,一个新章节之前,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对所注意的事物会专心致志,此时人的观察最细致,记忆最牢固。教师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好,例如看到学生无精打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小笑话调整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愉悦轻松的心情开始一节课。开始一个新的章节时,要设计好如何引入这个章节,常用的有直接引入、问题引入、复习引入、实验引入等。这些引入方法也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在开始“圆周运动”一节前,可以用一个过山车模型,小球要顺利通过轨道的最高点,必须要从一定的高度滑下,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这个好奇,开始这一章的学习。
在学习之初,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的应该是轻松、好奇、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1.实验,让学生有切身体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相当多的物理规律都来自实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物理课本中的规律、定律等与物理实验的关系,理解这些物理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例如力的分解,课本中讲到力可以按效果来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紧压斜面的分力F2,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掌代替斜面,在倾斜的手掌上放一本厚点的书本,学生就能感受到书本的下滑和书本对手掌的压力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感知。例如平抛,学生通过平抛一些小物体大致可以知道平抛的轨迹和运动情况,但是如果通过网络下载一个“飞机投弹炸毁敌船”的小游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平抛的飞行时间由高度决定、平抛的水平距离由高度和初速度共同决定这一规律。多媒体展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情景,例如天体运动规律,微观的原子运动等。
还可以设计一些要学生协作参与的实验,例如波的形成和传播,让班级学生每人扮演一个“质点”,当每个“质点”按次序振动时,便形成了机械波,从而强调“质点”并未“随波逐流”,把整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还可以和足球比赛看台上的“人浪”作对比,真正理解波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
2.讲课,让学生体验科学家们的思维。
物理课本上所学的物理知识,都是几十年、几百年来物理学家们得到的结论,学生学习物理,掌握这些结论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得到这些结论的,他们的很多思维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伽利略、亚里士多德认为大石头比小石头下落快,伽利略说如果把大石头和小石头绑在一起下落会如何呢?是大小石头相互牵扯?还是作为一颗更大的石头下落更快?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再比如,牛顿总是在探寻自然界中的规律,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他能从下落的苹果想到天上的月亮,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把两者统一起来,使自然界的规律变得简单清晰。
当然,现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多的是对这些物理规律的数学化运算,但是作为教师,务必让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些结论的由来,还原科学家们的思维过程,并学习他们的优秀思维方式。
3.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失败。
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师而言,作业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还要多样性。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意味着掌握了当天的课堂知识,针对性的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滥,如果相关知识点布置一大堆下去,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做甚至来不及做,会对学科产生反感和厌恶。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一定都是数学演算的题目,例如自由落体章节,可以让学生课后用直尺测反应时间,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用笔、纸条模拟打点计时器……
三、学习之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本质
学生上完一节课后,怎样才能感到满意呢?从表面上看,学生听懂了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会处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在测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从深层次讲,学生应该学会一种科学的态度就是严谨和实事求是,对事物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学生还应该学会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包括勇于探索事物的规律、寻求事物的联系和统一、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等。当然,这些都是暂时无法考量的,但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和态度,会对学生以后的行为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好的互联网企业,会以用户为本,做好“用户体验”,让用户青睐于自己的产品;那么,一个好的教师,就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体验”,让学生在多年以后,还能觉得学物理课是有趣、有用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中学)
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热词:“用户体验”。解释为: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物理作为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在学习前、学习期间、学习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有一个好的体验?
一、学习前,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新生进入高中学习,问他们:“你觉得高中物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回答十之八九都是“难学”、“抽象”、“理科非常好的才学得好”……可见很多新生对高中物理有惧怕心理。在开始的几节课,特别是第一节课,教师要让学生感觉物理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学,并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第一节物理课尽量少说教,多展示,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内容、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人们都喜欢看电视中的魔术节目,教师在第一节课中演示一个类似魔术的节目,效果会非常好,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静电屏蔽:打开的收音机放在金属笼子里就收不到节目了,例如楞次定律:强磁铁穿过一根铝管,用时比自由落体长得多,学生会惊讶于这些现象。
在以后的学习中,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开端,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在开始一堂课,一个新章节之前,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对所注意的事物会专心致志,此时人的观察最细致,记忆最牢固。教师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好,例如看到学生无精打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小笑话调整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愉悦轻松的心情开始一节课。开始一个新的章节时,要设计好如何引入这个章节,常用的有直接引入、问题引入、复习引入、实验引入等。这些引入方法也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在开始“圆周运动”一节前,可以用一个过山车模型,小球要顺利通过轨道的最高点,必须要从一定的高度滑下,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这个好奇,开始这一章的学习。
在学习之初,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的应该是轻松、好奇、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1.实验,让学生有切身体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相当多的物理规律都来自实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物理课本中的规律、定律等与物理实验的关系,理解这些物理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例如力的分解,课本中讲到力可以按效果来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紧压斜面的分力F2,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掌代替斜面,在倾斜的手掌上放一本厚点的书本,学生就能感受到书本的下滑和书本对手掌的压力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感知。例如平抛,学生通过平抛一些小物体大致可以知道平抛的轨迹和运动情况,但是如果通过网络下载一个“飞机投弹炸毁敌船”的小游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平抛的飞行时间由高度决定、平抛的水平距离由高度和初速度共同决定这一规律。多媒体展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情景,例如天体运动规律,微观的原子运动等。
还可以设计一些要学生协作参与的实验,例如波的形成和传播,让班级学生每人扮演一个“质点”,当每个“质点”按次序振动时,便形成了机械波,从而强调“质点”并未“随波逐流”,把整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还可以和足球比赛看台上的“人浪”作对比,真正理解波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
2.讲课,让学生体验科学家们的思维。
物理课本上所学的物理知识,都是几十年、几百年来物理学家们得到的结论,学生学习物理,掌握这些结论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得到这些结论的,他们的很多思维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伽利略、亚里士多德认为大石头比小石头下落快,伽利略说如果把大石头和小石头绑在一起下落会如何呢?是大小石头相互牵扯?还是作为一颗更大的石头下落更快?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再比如,牛顿总是在探寻自然界中的规律,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他能从下落的苹果想到天上的月亮,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把两者统一起来,使自然界的规律变得简单清晰。
当然,现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多的是对这些物理规律的数学化运算,但是作为教师,务必让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些结论的由来,还原科学家们的思维过程,并学习他们的优秀思维方式。
3.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失败。
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师而言,作业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还要多样性。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意味着掌握了当天的课堂知识,针对性的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滥,如果相关知识点布置一大堆下去,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做甚至来不及做,会对学科产生反感和厌恶。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一定都是数学演算的题目,例如自由落体章节,可以让学生课后用直尺测反应时间,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用笔、纸条模拟打点计时器……
三、学习之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本质
学生上完一节课后,怎样才能感到满意呢?从表面上看,学生听懂了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会处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在测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从深层次讲,学生应该学会一种科学的态度就是严谨和实事求是,对事物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学生还应该学会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包括勇于探索事物的规律、寻求事物的联系和统一、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等。当然,这些都是暂时无法考量的,但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和态度,会对学生以后的行为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好的互联网企业,会以用户为本,做好“用户体验”,让用户青睐于自己的产品;那么,一个好的教师,就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体验”,让学生在多年以后,还能觉得学物理课是有趣、有用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