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对现代隶书创作的影响

    黄淑敏

    摘 要:随着我们时代历史的发展,科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古人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现代的隶书作品欣赏和创作来说,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藝术形式,而是从古代书法的发展阶段中获取精华,在书体、风格、书法的品类、笔法、结体、章法、墨法上等方面的丰富变化和独特追求让当代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当代我们所写的隶书创作有什么特点,与古代隶书对现代隶书技法的创作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我们的不断临摹和实践来认真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历代隶书;书法视觉;创新发展;创作实践

    从隶书的历史发展上来看,古人给现代历史创作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巨大的创作空间,从我们现代书写隶书中来看,所含各时期隶书笔法得到了很好的取法运用。汉字中有很多笔画组成,有时要在结体上追求变化,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一个字中有许多点线,其就是组成字中的一个部件,或许是一个笔画,一个偏旁。如一个三点水,就是一个部件,在一幅作品中有很多形态不同的三点水。在书写中通过部件的变形,可以认为任何一个字中的部件,都是构形的一个素材,有的比较传统,而有的是从视觉上远离传统,字变形很大,夸张的变形,从而组合成新的作品。在字与字疏密、点线、浓淡、用笔、结体章法上的对比,来表现出作品创作的独特性。有些作品的点线已经不是最开始的点线,是通过变通组合的。我们现在的创作局限性很大,思想没有打开,而有些古代字帖就放得很开,隶书中用篆书的笔意,如《夏承碑》。楷书中有隶书笔意,如《谷朗碑》等。古代书论中强调“守中求变”,守是在遵循古法过程中法源清正,变则需要发挥书家的创造能力。在现代的隶书创作实践上,我们要从中找出古人在书写上的规律,来进行借鉴,吸取隶书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多变的写法,利用隶书笔法结体进行结构上的打散和结构上的重构,加强隶书书写上的灵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创作时,从点线组成部件,由部件构成局部,由许多局部构成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图式。以上所提到再创作是我们通过打散再到重新构成。何为打散?我们从书体、风格、书法的品类分为这三个类型:1.隶书书体有摩崖石刻、汉简、秦隶(古隶)、秦简、汉隶(今隶)、清隶;2.风格有工稳、规范、古朴方正、率真、清劲秀雅、秀逸多姿;3.品类有简牍、摩崖刻石、碑、帖、墨迹。

    字形怎么重构?传统隶书已经很固定了,形成了一个很规范的类型,我们在字形重组时可以把隶书的主要点线特征削弱。隶书的典型特征是蚕头燕尾,横画一波三折,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削弱这一特征,使它不明显,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形式。可以结合《好大王》的风格,横画平直没有燕尾。在创作中不断地反思,大胆地进行尝试,书体是隶书为主,在隶书中渗入楷书或篆楷行草书的结构、用笔,增加新的笔法,动作变化多,会使隶书的风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水平,从而寻求突破,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隶书的古朴厚重、率真自然应是隶书发展的审美核心。

    一、汉隶的发展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对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汉隶上承秦篆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也是草书、楷书产生发展的基础。汉代隶书包括了汉简、摩崖、汉碑。正如《宣和书谱》中所说:“自汉隶以来,至于唐千百载间,金石遗文之所载,特存篆、隶、行、草。”所谓八分者何有?清代翁方纲所说:“八分之义,八别也,言其字左右分别,若相背然。”隶书的逐步发展的变化,到了东汉顺帝以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其字形结体似八分的字势。在西汉时期的隶书,已经明显削弱了篆书的笔意,将圆转改为方折地用笔,笔画有了明显的粗细变化,形体质朴厚重。

    隶书的发展时期在东汉。《礼器》《乙瑛》《曹全》点画间波磔分明,完全脱离篆书的笔意,结体大多为扁平、方正,规矩严整,左右八分,所以又称为“八分书”。胡小石先生在《书艺略论》中说:“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概括了汉隶的主要特点,右展左舒,分张向外拓。但东汉时期的《石门颂》摩崖汉隶,其结字纵横舒展,体势瘦劲,意态飘逸自然。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碑文并没有行列有序,而是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曾指出:“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这里强调的是在一个时间段都会出现一个特有的艺术特征。所以汉碑的特点就是“气厚”,因此,从历史的规律出发,字体的古朴厚重、率真自然是汉代时期隶书的审美核心。

    二、清隶的发展

    我们对清代碑学的研究是离不开清代书法的艺术成就的。碑学的产生,打破了帖学的垄断局面,给清代的隶书带来了无限生机。对于清代的书法评价,正如清杨守敬所云:“国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所以清代的隶书、篆书、魏碑体书有自己的面目。可以说,清代隶书的兴盛为碑学之先导。像清代的郑簠、金农、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等书家,他们的隶书代表了清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具有时代的新意。

    清代书家对隶书作品创作吸取古法精髓,取各家所长来对隶书进行创作,使清代隶书都看上去墨色很饱满。有些结体的用笔用墨是涨墨,减少了像汉代隶书的碑刻味和金石味,减少了刀刻的感觉,增加了用笔的流畅性,多了些字体结构上的灵动感和线条用笔的书写性。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虽从汉碑中取法,但在笔划上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不同,省去汉隶横画的燕尾改为平直,用篆书笔法写隶书,笔划圆润,个性鲜明。其格局,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他的隶书在早年是从《夏承碑》《礼器碑》《华山碑》来入手学习的。沙孟海先生所说:“他固然熟习汉碑的,但还有一个绝好的步梯,是他靠着它后来才能够登峰造极的,他于是用颜真卿写楷书的方法写汉隶,那就成为现在的面目了。”陈鸿绶在隶书的用笔上接近西汉,还有篆书味,结体都经过重新组合分行布白错落有致,笔画老实平和,接近唐隶。

    在清代隶书名家比较重视墨法,在一幅作品中常常有涨墨、浓墨、焦墨、淡墨等多种笔法。还有郑簠的隶书,主要也是结合从《曹全碑》《史晨碑》等中得到的一些笔法,并参以行草的筆法,秀逸多姿。

    董其昌草书手卷有云:“人但知画有墨气,不知字一有墨气。”清人隶书善用墨者,无不得其用其墨者,无不得其用水之法。现存的有大量的汉隶和清隶的多种风格的碑帖和真迹可以让我们去参考、欣赏和学习,我们要以现代的观念想法和笔法、结构技巧来对古代隶书书法的传统写法上进行多种实践创新,来推动现代隶书书法技法创作上的发展。

    清人隶书难能可贵之处是他们就是他们学习汉隶但不将汉隶方正规范的写法束缚自己,具有自己的创新精神,所以所创作出的隶书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三、古代隶书对现代隶书技法的创作的影响

    隶书的创作在任何一个时期书家都会参考以前的碑帖,从中获得有用的笔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创作。如果我们的视野不够开阔,对古代的作品、当代的作品涉及面不够广,使书法视野严重被局限。我们在书法创作时,要形成自己的风貌,要从传统中走出来,要学会变通。杨宾《铁函斋书拔》云:“近时学隶者,皆有风气,如顾云美学《夏承碑》,则《夏承》行,郑谷口学《郭友道碑》,则《郭碑》行。”

    我们的视野制约着书法的创作,都知道《礼器碑》《曹全碑》的字形漂亮,字迹清劲秀雅,认为这才是好的作品,以方笔取胜的《张迁碑》,平直简朴的《好大王碑》,方正古朴的《肥致碑》这三个碑的结体都是以方为主,用笔古朴厚重。但《爨宝子》《爨龙颜》楷书(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莱子侯刻石》(此时隶书尚处朴质阶段,字形、笔画略存篆书意味)视觉看起来字形并不好看,但这恰好是体现了字形的率真,更具有趣味性,不拘于形,而在于意(笔意),不会刻意要求每个字一定要写得中规中矩。

    开始临帖都是规规矩矩地临慢慢地再加以变化,所以在往后创作的时候可以融会贯通相互结合,参考现代的隶书创作要多变灵活,不能再像古代的碑刻隶书一样,要从中寻求多变。我们一方面要学习继承传统的汉隶,一方面要在学习中开拓创新,不再那么刻板,加强我们的创作意识,张扬个性,形成自己的一个风格特点。

    四、结语

    在汉隶中载体大多是碑,而碑是用刀而刻成,所以在技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到清代的隶书载体是纸,基本都是手写的作品,书写者在写作品时表达的情感会很丰富,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都会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在作品中也会反映出书写者当时的内心变化,所以作品是书法的一个呈现方式。

    不管是清隶还是汉隶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点和线条组成的,点有多样,点是一个线的起始,线是由点无限延伸而产生的,但起始的形式不同也会和毛笔有关,在线的终结处也会形成一个点。无数的线条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如线条起笔有方有圆、有曲有直、长或短、粗或细、用墨的浓淡、轻重、在书写过程速度的缓慢与急速、结体的疏与密、虚与实、字体的斜正、巧与拙等。所以点与线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在当代的书法创作下,当代隶书创作的特点是集合了对古代隶书的多种用笔进行取法结合运用,再结合了自己的临摹创作实践,使得现在的隶书创作千姿百态,各显其妙,各有各的特点。

    当代隶书的创作字形用笔变化丰富而且灵动,这其中的线条多种变化并不是凭空想象去写的,而是通过对大量的古代隶书碑帖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吸取精华在自己的创作中得以运用。

    参考文献:

    [1][清]翁方纲,胡小石.书艺略论[Z].包备五.中国书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杨宾.铁函斋书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朱东润.董其昌论[O].中华文史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刘熙载.一概卷五.书概[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崔尔平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6][清]包世臣.艺舟双楫[O].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7]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8]释广元.中国书法史概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9]张继.隶书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

    [10]包备五.中国书法史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 历史题材电影应准确体现历史的

    魏红星中国是一个历史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意识极为浓厚的国家,随着20多年来“国学热”的持续升温,经典的历史故事更是不断引起中国电影人

  • 试论戏剧表演艺术及其对声乐舞

    曹立军【摘 要】戏剧表演艺术即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其对声乐舞台表演艺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声乐舞台表演艺术主要吸取戏剧表演艺术

  • 在中学开展议题式美术教学的实

    摘 要:在议题式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美术作品或现实生活情境议题的引导下,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合作探究,拓展了美术课程空间,发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