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节”与幼儿创造性艺术活动
吴晓君
在每年5月,我园都会围绕某个创意主题,举办为期两周的“创意节”。其间,幼儿园所有场地,包括班级活动室、公共区域、专用活动室与户外环境都被利用起来,所有资源都被统整起来加以运用,整所幼儿园成为“不设限”的创意游乐园。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可以自由结伴,自主选择活动场地、操作内容和呈现方式。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各类“全开放”的空间里,积极地与材料、同伴、教师互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经历、情绪、感受,形成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作品,从而获得情感与审美需要的满足以及不同领域经验的提升。
“创意节”是一种打破班级“围墙”的创造性艺术活动的组织方式。相比日常在班级中组织的活动,“创意节”活动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互动空间,让幼儿有更多可能去感知不同的艺术形式并迁移已有经验。它与日常发生在班级里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形成互补。
当然,离开班级环境举办“创意节”,也会带给我们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开放的环境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丰富多样的材料该如何呈现?在“全开放”的环境中,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幼儿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大活动中,会得到怎样的发展?当所有幼儿都走出班级活动室时,教师还能不能全面了解到他们的活动情况?
我们试着通过营造环境、提供材料、教师支持、多元对话,充分挖掘“创意节”的活动价值,寻求支持幼儿开展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有效路径。
一、环境的营造
“创意节”赋予环境特殊的课程意义。我们将幼儿园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创设丰富、开放的环境,注重艺术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拓宽幼儿的视野,让幼儿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根据创造性艺术的种类与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将“创意节”的主题分别定位于关注美术绘画与塑形、音乐与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等领域。事先由课程核心组提出主题计划,并组织所有教师进行同一主题下不同活动内容的设计,包括对场地选用、环境布局、基本创作形式等的设想。然后由园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信息与后勤主管等人员组成联席筹备组,对所有活动设计进行审议,形成可行性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先后举办了“缤纷生活——世界在我身边”“创意萌动——在音乐中畅想”“走进表演——在传承中创新”“创意美食——在玩味中奇想”等主题的“创意节”。
围绕主题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每届“创意节”,我们都会在幼儿园大门口放置主题宣传板,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图文设计预告活动内容,让幼儿对活动充满期待。活动环境创设也与主题呼应,如在“创意美食——在玩味中奇想”主题的“创意节”,运用各类食材做装饰,在“创意萌动——在音乐中畅想”主题的“创意节”,将音符、五线谱、乐器等作为环境中随处可见的元素,调动幼儿相关创造性艺术经验,激发幼儿艺术创作的兴趣。根据主题特点,活动场馆的空间布局涵盖对材料和操作方式的观察、个人创作、作品展示等不同功能区。幼儿可以由此获得沉浸式的情境体验与连贯完整的经验,在集群式活动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创设时空条件,保证幼儿充分活动。在“创意节”,幼儿拥有许多大块完整的时间,每天上午除了运动和必要的生活环节外,其他时间可以不被打扰、连贯地进行创造性艺术活动。同时,为避免拥挤,保障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空间表达表现,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处角落,安排尽可能多的活动场地,尽可能多地关注并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
利用环境提示线索,让“开放”和“自主”不盲目。“创意节”期间,十几个活动区同时向所有幼儿开放,如何帮助他们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我们在各活动区外设置了直观形象的“创意节”门牌,幼儿可以据此获得活动内容、活动材料、玩法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明确自己的意向活动。在“创意节”开幕前一天,教师还会带着幼儿到处去熟悉一下活动区域,认认门牌,找找“心中所好”。这些形象的标识也会出现在“‘创意节告家长书”中,从而让亲子对话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些都有助于引发幼儿对创造性艺术活动的关注,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创作意愿,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到活动中。
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开发与选择适宜的场所。我们追寻艺术教育的价值,分析不同艺术活动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例如,在“缤纷生活——世界在我身边”主題的“创意节”,利用PVC管等进行大型搭建的“管子天地”活动被安排在开阔的门厅,搭建出来的作品可以直接保留在门厅,供人欣赏。又如,“快乐涂鸦”活动被安排在户外进行,幼儿可以直接不受拘束地在建筑外墙、围墙栏杆上进行创作,从而让幼儿理解艺术与真实生活连接才更有价值。
二、材料的投放
在“创意节”,我们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以支持幼儿充分感受与表达。丰富,既指向数量,又包含种类。我们让幼儿充分感知不同材料的艺术特性,支持他们借助材料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我们讲求主次,在一次活动中有目的地投放一种或一类主要艺术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探索,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选取主要艺术材料时关注多重价值。根据每届“创意节”的核心主题与具体活动内容,兼顾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以及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确定各个具体活动的主要操作材料。教师充分开发园内外资源,挖掘并提供与主题内容相关联的材料,让幼儿充分接触某一类创造性艺术活动材料。比如,在“缤纷生活——世界在我身边”主题的“创意节”,幼儿主要开展绘画、美工类活动,我们根据幼儿对材料的已有经验和活动兴趣,创设了有关玩色、塑形、制作等12项活动内容,分别聚焦2~3种主要操作材料,幼儿可有计划地在不同活动中对材料进行深度探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要操作材料不限于传统意义上典型的艺术材料,生活中的各种材料都可以纳入。在以“创意美食——在玩味中奇想”为主题的“创意节”,我们以幼儿熟悉的各类食材为主要操作材料,分别形成了“创意西点”“美味中点”“缤纷水果”“甜蜜糖果”等四大活动版块,其中“创意西点”活动还下设“饼干魔法屋”“疯狂通心粉”“盆栽蛋糕”“曲奇乐园”等不同活动场馆。在“疯狂通心粉”活动中,幼儿从圆圈状、条状、蝴蝶结状等不同造型的通心粉中,寻找共同的艺术元素,在连接、堆叠、围合中营造点、线、面的效果,创造出稚萌可爱的机器人、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乘风破浪的军舰等作品。“跨界”的材料提供极大地拓展了幼儿对美术材料的认知,幼儿在迁移运用中丰富了对创作变通性的理解,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创意,只要用心,任何物品都可以被用来进行艺术表达。
投放其他相关材料时考虑关联性。除了投放主要材料,每个活动区还同时投放其他相关材料,供幼儿进行多元表达。其他相关材料包括在各类创造性艺术活动中必需的纸、笔、颜料、胶水、剪刀等,还包括与主要材料有组合或关联可能的锅碗瓢盆、刀叉筷勺、瓶罐衣鞋、花叶石木、蔬果、玩具、废旧材料等,且对它始终进行着动态调整。比如,当幼儿提出需要某种事先未呈现的材料时,教师会及时调配;当幼儿对某种材料的需求激增时,教师会及时补充。
摆放多种材料时体现“主次有序”。在摆放方式上,主要材料被放置在活动区中幼儿最易获取的位置,而其他材料则视情况投放在操作区边缘或周边的橱柜中。所有材料都开放式呈现,方便幼儿看到并取用。有序的材料摆放,有利于激发幼儿更清晰与强烈的创作欲望,引发幼儿有目的的创作行为。
三、教师的支持
为了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充分展现创造能力,教师需要给予自由、宽松的支持性氛围。举办“创意节”的目的是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而非教授幼儿“做什么”和“怎么做”。教师的角色也不仅仅是“材料的提供者”与“环境的创设者”,他们还是“信息收集者”“布展者”“研究者”……他们在推动幼儿的创作活动、观察与识别幼儿的创作行为、引发幼儿相互欣赏与多元互动、研磨和优化活动设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意节”之前,为幼儿艺术创作搭建“鹰架”。在“创意节”各主题内容确定之后,教师们分头准备各种温馨提示牌以及操作指引等,根据材料的操作特征,将材料的探索可能或者表现手法,通过视频、照片、图解等不同方式加以呈现,以保障幼儿在活动中完成基本操作。比如,在“创意美食——在玩味中奇想”主题下的“胡萝卜卷卷乐”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创作的基础——胡萝卜刨花的动作技巧和操作方式。又如,在“创意萌动——在音乐中畅想”主题下的“一起来做操”歌表演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视频了解歌表演的样貌,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关键动作图谱了解其中的核心表演动作。
这些提示和指引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幼儿拓展兴趣,习得必要的技能,丰富他们对材料的感知和体验,而不是为了示范;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主要活动内容和方式方面的建议,尽量减少教师过多干预,而不是为了限定。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讨论与探索进行自主学习,并融入自己的观点。当然,在之后幼儿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充分支持他们运用教师建议之外的、属于他们个人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参加“胡萝卜卷卷乐”活动的幼儿在学着顺利刨出胡萝卜花之后,可进行富有创意的摆盘或制作;表演“一起来做操”的幼儿在相应乐点做出核心动作之后,可在其他乐段自由进行肢体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幼儿有其他操作胡萝卜的方式,或是要脱离图谱创编歌舞动作,也一样会得到教师的欣赏与关注。
“创意节”之中,以多种形式记录幼儿艺术活动的轨迹。“创意节”的各活动场地均由固定教师负责,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因此,实际上教师每天遇到的都是不同的幼儿,且大多是自己不熟悉的。如何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与识别,又如何进行跟踪反映呢?我们采用了“2+1”的记录方式。“2”指的是两份记录表,一是“幼儿创造性活动行为记录表”,其作用是,抓取某一幼儿当下的创作行为,从坚持性、持续时间、作品形成过程、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记录;二是“创意节微点评表”,其作用是,从幼儿群体的角度出发,描述活动中幼儿的整体状况、材料的选择偏好、操作时间分布等。两份记录表由场地负责教师填写。“1”是指人手一份二维码,其作用是,当幼儿进入某个活动区域活动时,负责教师利用电子设备扫描幼儿的二维码手环,记录幼儿参与活动的轨迹。这样,“创意节”期间,所有幼儿活动范围、活动偏好以及参与各类活动的幼儿的年龄与性别等均会在信息后台显示,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幼儿的活动轨迹。
“创意节”之后,对活动实施、幼儿表现、作品呈现等进行全面“复盘”。每天上午是孩子们的“创意节”,而下午则是教师们的“复盘会”。以上用“2+1”方式记录的信息都将成为“复盘会”的研讨依据。教师们在解读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共同识别幼儿的创造性行为,研讨调整和优化活动的可行性方案,梳理創造性艺术活动的组织策略。在一次研讨中,有教师提到,她在负责折纸活动项目时提供了一份折纸的基本步骤图示,之后的造型变化与添画处理则放手让幼儿表现,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完整的步骤提示造成幼儿的作品大同小异。针对“操作图示该如何提供”的问题,教师们在研讨中形成了制作“未完待续”图示的设想,即最后几步以“留白”的方式暗示幼儿进行开放式的创想,并引导幼儿展示个性化的作品,为幼儿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许多来自幼儿表现的实践问题在“复盘会”上被聚焦,比如,“幼儿更偏好哪些种类的材料?”“如何借助适宜的操作指引有效分解幼儿在操作中碰到的难点?”“怎样预留足够的时间?”“预设的操作提示与指引是否达到预想的效果?”研讨后的调整方案都会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得以呈现。我们从幼儿的创作表现出发,反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随改随调,优化实践成效,为幼儿的创造性艺术活动不断提供适宜的支持,以期让幼儿获得更积极的活动体验。
在研讨中,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剖析比较,教师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幼儿创造性行为的影响。
当幼儿有创意时,教师会尝试了解他们的想法,并通过重复他们的观点与适当提问帮助他们不断明确观点。例如,在“走进表演——在传承中创新”主题下的“马路边的故事”活动中,教师发现一个幼儿长时间逗留在道具制作区观望。经询问,教师根据该幼儿含糊的描述概括性地问:“你是不是想要扮演一辆车顶可以变形的未来汽车?”该幼儿在做出肯定答复后似乎找到了方向,马上找来一个纸盒开始制作道具。
当幼儿创作遇到瓶颈时,教师会通过引入新材料、新的创作细节,或引发幼儿关注同伴的做法、与同伴合作等,启发幼儿拓展创作思路、突破瓶颈。“创意萌动——在音乐中畅想”主题下的“快乐小乐队”活动中,几个幼儿创作了一段打击乐乐谱,但是他们在合奏时不整齐。同伴之间相互埋怨,排练眼看进行不下去了。这时,教师说道:“要是在演奏时有个人能在旁边提醒你们一下就好了。”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马上推选了一个“业务”熟练的孩子担任这个角色,在这个孩子的“指挥”下,后面的表演顺畅起来了。
当幼儿觉得“我已经完成了”时,教师会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同伴相互欣赏与评价,这似乎比直接提出建议,更能为幼儿丰富与改进作品带来动力。
通过研讨,教师深入关注幼儿的创作表现,以不同的视角辨析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反思创造性艺术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为今后班级相关活动的组织积累丰富的经验。
四、多元的对话
“表达是艺术的形式,艺术需要表达渠道”。“创意节”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其中蕴含着多重对话关系。
艺术创造是幼儿已有经历与经验的再现,与这些经历和经验相关的各种情感表达是创作的核心。因此,“创意节”中的“对话”,不只是针对显性的作品,往往还涉及与创作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创作时,你想到了什么?”“看了这幅作品,你的感受如何?”“喜欢今天的活动吗?为什么?”在“创意节”,我们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关注远胜于对他们习得各类艺术技能的关注。而这样的对话可能發生在幼儿与同伴、与教师、与家庭不同成员之间。
虽然每届“创意节”中幼儿的作品特点不同,但我们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展示作品的平台。我们通过活动场内展览、公共区域中展览、线上展览等不同方式,让幼儿可以随处展示并欣赏到这些作品,为幼儿进一步形成多元、积极“对话”提供契机。
在对话中,幼儿畅谈创作感受,收获作品被关注时的满足。每次“创意节”,在各个活动区,我们都会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在小组内部或同伴之间进行作品交流。我们将这种交流命名为“我是大师”。他们讲述创作中的细节和设想,让作品在被理解后得到更多的关注。教师引导大家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件作品,同时因为作者的个性化感受与经历,其作品也会如“大师之作”那样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在对话中,幼儿理解他人的观点,相互汲取艺术创作的经验。“创意节”采用混班混龄的活动参与形式,形成了丰富的“差异性资源”,即幼儿由于年龄、经验等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对艺术和美的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对话让这种差异得以彰显,观点有了碰撞或得到认同的机会。在混龄结伴中,小年龄幼儿还可能向大年龄幼儿求助,在共同创作中,前者通过观察模仿收获了操作的感性经验,后者则可能获得不同的创作视角。我们将这样的对话泛称为“大大小小的朋友”。
在对话中,增进家园育儿共识,让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现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创意节”期间,每天都会有一本记录手册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传递。“今天玩了什么?快乐指数有多少?”“你有什么新发现吗?”……幼儿描述、家长记录的亲子合作方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描述自己当天的活动经历和创作感受,最终形成每个幼儿的“创意节亲子日记”。这成为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也引导家长在看待幼儿的作品与创作时,不再关注“像不像”“好不好”“对不对”,而是关注幼儿在过程中的意愿表达、情感状态以及伴随其中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只有在被信任、被倾听和被尊重的支持性环境中,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现才可能发生。在“创意节”,每个幼儿都被视为“有想法、有创意的艺术家”,他们自主自由、积极探索、充分表达,感受着艺术创作的“千变万化”带来的快乐与“独一无二”的作品带来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