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路·意蕴·路向:理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三重维度
曾璐瑶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紧跟时代的全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在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演变进程中,在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论断。它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科学意蕴,为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实践路向。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演变进路;科学意蕴;实践路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1-23-04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人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演变进程,从社会主要矛盾的概述变化入手掌握其科学意蕴,进而感知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实践路向,对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奋进的状态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
一、演变进路: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发展历程
96年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偏向与回归,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与创新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能够敏锐地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清晰地洞察各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提供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初步认识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高度重视社会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共一大提出的党纲不仅认识到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还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无产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此后,中共二大党章愈加明确地提到:“中国人民(无论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最大的痛苦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这就清楚地指明了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封建主义的剥削。正是基于该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对立保持时刻警醒,进而确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进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艰辛探索
建国初期,为了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毛泽东提出进入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完成两个阶段的不同任务。“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由工人阶级领导人民大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特殊性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据我国社会的全新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確判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段表述基本上准确地概括和反映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然而不久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偏离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错误认识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入发展
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做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还主持召开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科学地阐述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它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无疑,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段论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历程中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因为它抛弃了之前的错误认识,重新确立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此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坚持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他们在推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如江泽民所说:“在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创新提升
自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述以来,国际国内的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改革发展的任务日益艰巨紧迫。尽管如此,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始终保持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清醒的认识,自觉坚持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述。由此,我国才不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新情况,带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地奋斗,取得了不朽的成绩。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考虑到人民群众日益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科学意蕴: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内涵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的新论断,是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表述。对比之前我们一直沿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不难发现,新旧表述之间的不同及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生产”演变为“发展”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的表述,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主要使用“落后的社会生产”一词,而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发展”一词。显然,将“发展”代替“社会生产”更能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起点和新征程,更能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
发展是指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不断更新,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论述过发展的本质,他认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这也就是说,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更高级的转化过程,是矛盾不断出现与解决的过程。而社会生产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或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总而言之,社会生产更偏向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发展是不仅囊括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与积累的社会生产,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改革开放近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历史方位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任务不单在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更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鉴于此,除物质生产之外,还集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的进步要求的“发展”一词更准确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实际。
(二)“落后的”发展为“不平衡不充分”
“落后”是指行进中落在同行者的后面,不如人或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已经脱离了物质短缺时代,从“落后的东方大国”发展成为“现代的经济大国和制造大国”,并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出口国。尤其显著的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现实状况下,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政治建设方面,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显然,“落后”一词已经不能再准确地表达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切实情况。
“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一关键词代替“落后的”来表述我国的生产水平更为合适。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肯定了我国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更充分地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一新特点;另一方面,它又看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态。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方式的不平衡,而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的不充分,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是对我国发展不足的全新认识。因此,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關键词代替“落后”一词对社会实践更具有现实指向性。
(三)“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
“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都是对人民群众需求的概括,其区别主要在于对人民群众需要倾向和需求层次的体现不同。“物质文化需要”主要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社会、金融和市场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其中,经济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交通和能源;金融和市场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银行及为企业服务的机构;而社会基础设施主要是住房、教育、医疗及保健等的条件和体制。从中可以看出,“物质文化需要”更偏向于物质层面。而关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也就是说,“美好生活需要”比“物质文化需要”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层面更广泛。简而言之。“美好生活需要”更能充分地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的层次和水平。
从社会主要矛盾新旧表述的对比中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主旨,一方面要求我们弄清楚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科学判断。只有我们真正做到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才能在正确处理“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过程中深化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科学认识。
三、实践路向: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方向指引
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的共同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这旨在说明发现“问题”即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是时代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问题意识,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而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提出的重要价值在于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并明确实践路向。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作为自身的使命和重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困境,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幅度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大范围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九十多年的历史,正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征程。
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能够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伟大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将失去前进的力量,失去凝聚力。对此,邓小平曾说:“我们这个党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力量,是无产阶级的、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有革命纪律的先进队伍……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历史方位促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以及所处的环境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我国的社会发展不仅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面临着紧张的外部环境等。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成,我们仍需要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与时俱进地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任务。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理论创新的现实源泉,也是发挥理论引领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步。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越能准确地切合社会实际、反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社会问题的解答及社会矛盾的化解就越明确、越有可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任务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立足现实问题,不断总结概述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及时分析社会实践的新变化,准确概括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能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能与时俱进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及时分析社会实践的新变化,概括社会实践的主要矛盾,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关于分析并概括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毛泽东曾说过:“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研究……是一切共产党人应当注意的。”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发展与创新,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分析社会主要矛盾重要性的认知。由此,我们的视野才逐步打开,战略思维才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才逐步得到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才更加充满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立足国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依据、科学意蕴以及实践路向,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逐步完善和推进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黄修荣,黄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探源(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康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