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探析
王尚君
摘 要: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回流农村,更体现了城乡之间多元复杂关系对整个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革的影响。要实现乡村文明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需要从国家层面为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科学的宏观部署,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具体实施,努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与农民收入、就业、医疗、住房、政治参与等切身利益相关的系列问题,尊重新生代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返乡创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1-10-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城市中涌现大量农民工群体,虽然带有城乡分割的二元身份特征,但作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在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5周岁之间,1990年前后接受基本教育,于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相对于中国80年代的传统农民工或者他们的父辈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对职业的期望值以及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追求较高。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农民工群体失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开始了结构性返乡创业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工作和生活的趋势不断增强。
一、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分析
面对城市就业形势的不稳定性和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压力,考虑到农村户口的身份限制以及对自身职业前景的诸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工作。同时,国家宏观政策与惠民导向不断向乡村地区倾斜与辐射,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时代带来的农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这些都使得乡村地区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外出青年的“城归”现象。
(一)主观上对城市生活存在距离感
与传统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基本相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因也是为获得非农收入,是一种生存理性的选择。一方面从身份认同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主体意识和融入性并不强,他们在“农民”和“市民”两个不同群体概念之间进行归属选择时,通常处于一种模糊甚至自相矛盾的认知状态,对其社会性身份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向往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追求较为体面的劳动和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不再是城市的“过客”,希望劳动权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有效保障。但另一方面,从现实工作状况来看,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往往会滞后于城市对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劳动力供给方面依然局限于制造业和建筑业,更多的是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对自身职业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城市文明的排斥,难以真正实现生活模式的整体转变,造成一种主观心理状态上的被剥夺情绪。同时,工作不稳定带来的频繁流动,加之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就业形势严峻,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强烈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不能平等地享有城市社会资源,难以真正在城市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必须要对身体健康、生存状况、权益保护、社会保障以及未来归属等问题进行综合考量来实现长远的人生发展规划,因此,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选择回归农村,返乡创业和工作。
(二)客观上乡村发展环境的重大改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地区的整体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的顺利推进,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政策导向,减轻了乡村地区创业及工作负担,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工作创造了更为充实的政策环境和现实发展条件。2015年和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都关注到了农民工返乡问题,提出了要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及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创造产业转移的机遇,招商引资到当地农村,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和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地区的创业环境不断稳定和持续优化,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上,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发展条件。同时,随着乡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照顾家庭的责任感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对家乡人文环境的认同与眷顾,这些因素都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工作的意愿。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中国社会稳定的关键仍然是“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具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返乡就业不再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性活动,而成为乡村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工作或创业活动,对于改善农村收入结构,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减少农村资源和要素过于向城市集中,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适应能力强,返乡后可以有效地补充农村可供支配和利用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劳动力分工的多样化发展。由于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到了相应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农村进行发展能够形成有影响力、颇具特色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打造农业观光,使农村地区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多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极大地支持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创业项目具有示范效应,能够为周围乡村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使得乡村经济得到多样化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時减少了对当地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越来越严重的耕地资源被荒置和浪费的现象,增加了乡村地区劳动力的内生增长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另外,受城市环境的熏陶,新生代农民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各种创新理念的影响下,他们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创业精神,在返乡的过程中借助城市文明观念反哺乡村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冲击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对家乡政治结构和制度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乡村建设的城镇化和文明化进程。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返乡工作或创业,有效地减少了老龄化劳动力的低效率循环现象,弥补了乡村人才空心化的趋势,增强了农村后备人力资源的优质有效供给。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返乡更为直接地解决了一些农村社会问题。在父母陪同成长和教育的影响下,乡村地区的“双向”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家庭氛围更加和谐,有利于解决农村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乡村“空巢”老人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消极影响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没有反复“试错”的机会条件,加上农村地区资源有限,他们往往会直接开发当地资源或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导致一些创业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另一方面,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和管理经验有限,缺乏商业意识、投资能力和战略思维,仍然很明显地表现出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障碍又会转向传统的产业模式当中,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不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责任感并不强烈,他们对自身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使命。在返乡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一般无法认识到自己在城乡之间所发挥的重要纽带作用,对劳动力的输入地和输出地的沟通和桥梁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对传统地域社会关系的突破也不明显,一种较为广泛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创业态势尚未形成。此外,一旦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难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和机会,可能会出现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鄉村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了乡村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三、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马克思十分重视解决城乡关系问题,他曾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他认为,城乡关系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必须统筹发展。列宁同样重视解决农村发展问题。20世纪初,面对俄国落后的经济,列宁指出:“如果农民经济不加以改善,建立巩固社会主义社会就无从谈起。”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约因素,进一步促进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目前,我国还有4335万贫困人口,很多地区还属于极贫地区。要实现乡村文明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需要从国家层面为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科学的宏观部署,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具体实施,努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与农民收入、就业、医疗、住房、政治参与等切身利益相关的系列问题,为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新生代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农村劳动者是农村生产性要素力量,在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因素。发展现代农业,改变乡村风貌,改善农民生活,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尤其是要重视返乡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作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方面,乡村的振兴归根到底还是靠人的发展,农民是农村农业发展的生力军。要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到农村生产和建设的实践当中,促进三产融合,将农业科技真正转化成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乡村聚合功能的发挥,推动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导向,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维护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权益,进一步释放和增强农村社会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功能和作用。
(二)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
广大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主体和真正受益者。政府要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环境,有针对性地提供融资、创业、税收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减少农业转型带来的社会压力。制度上要探索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结构,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落实农村地区多渠道、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提高返乡新生代农民工的市场敏感度;社会保障领域要加强对农村劳动者劳动权益的保护,推动建立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机制,为农村提供更加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经济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公共政策服务转型和包容性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中要因地制宜完善村规民约,规范乡村各项民主决策机制,共享公共服务,从而调动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三)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并参与到乡村治理活动之中,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是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相关部署,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文化教育工作,完善乡村教育科研体制,通过让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和广大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来培养乡村振兴发展新工匠,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让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将自身发展优势与家乡资源对接起来,形成合力,不断释放出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将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与农村产业升级、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习近平.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3—12—28.
责任编辑:秦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