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背景和理论依据研究
杨洪敏 姜锦龙
摘? 要 用“互联网+”思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打造学生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新生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核心素养;实践教育基地;网络课程;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7-0007-03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现状调查
自从被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提出来,“互联网+”便迅速走红网络,成为时下的网络热词。“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主要特征。随着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当下正处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和无穷的潜力,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也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潮流。现阶段,要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把握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这对于打造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新局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建设类型,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浙江省60余个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发现基地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如下。
1)基地课程建设情况。现有1~10门课程资源的有22个基地,占被调查基地总数的36.67%;有11~30门课程资源的有14个基地,占23.33%;有31~50门课程资源的有七个基地,占11.67%;有50门及以上课程资源的有17个基地,占28.33%。
2)课程资源质量情况。32个基地有一门课程资源获评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占基地总数的53.33%;10个基地有两门课程资源获评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占16.67%;八个基地有三门课程资源获评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占13.33%;10个基地有四门以上课程资源获评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占16.67%。
3)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情况。45个基地开发主体是本单位教师,占75%;五个基地是由本地专技人员开发,占
8.33%;委托研究机构开发的有六個基地,占10%;四个基地由其他机构为主开发,占6.67%。
4)课程实施情况。从总体上看,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创设的新型课程,其成功实施有赖于课程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的支撑,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对课程认识不统一、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培训不到位、资源缺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等原因,课程实施举步维艰,其实施的有效性亟待提高。学校作为管理者和教育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面临许多问题。
①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各实践教育基地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大多数基地课程资源由本基地教师开发为主,课程资源质量与数量尚需进一步提升。
②基地教师教研能力不强。基地教师对于课程研发、课程迭代缺乏新思路、新举措,基地课程老化。
③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种种障碍,造成综合实践课无法真正落实和开展。课程建设是目前环境下高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抓手。
④基地和普通中小学之间缺乏一定的融通和学习机制,导致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学生知识的迁移缺乏衔接性和系统性。
⑤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基地教师对构成微课程的基本要素认识不够全面,对作为微课程主要载体的微视频的制作及设计开发能力不足。
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7年出台。《纲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整体设计课程,贯通12年学程;课程设计与时俱进,时代气息浓厚;适合中国国情,可操作性强。但也存在不足与缺失,需进一步改进完善,主要体现在:应合理设置活动领域;对活动目标设计应优化学生活动方式;改进与完善学生活动评价。
2 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议
合理设置活动领域? 正如《纲要》指出的那样:“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鉴于《纲要》没有涉及学生与自我关系的领域,应进行补充。浙江省的基地活动项目教研大组是针对主题设计的生态环境、人文实践、创客教育、研学旅行、非遗传承、职业生活体验、民主与法制、素质拓展、科普教育与制作、安全与健康教育、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工艺制作与造型、电子电工实验、现代农业实验、科学探究等15个项目教研大组,采用多重关系实现一定的交叉和重叠的方式相互补充,每个教研大组均有组长单位和副组长单位。根据各基地项目教研大组的活动情况,经分析以上教研大组主题,笔者把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划分为人文实践、科技探究、工艺创作和生存教育四个领域,这些领域和项目教研大组各有侧重,有的领域以一种关系为主,有的领域可能涉及两种以上的关系。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由于四个领域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应以某一种关系为主题,有所侧重,同时要兼顾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征,构建人、自然、社会的多重关系。基于以上四个领域,笔者把它们归纳为基地四大课程:人文实践教育课程、生存教育课程、科技探究教育课程和工艺创作教育课程等。对于课程活动内容的设置,还应根据学校资源、地域文化与学生的需求,灵活地设计活动内容及其主题,对基地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科学分类(见图1)。
对实践基地原有课程的更替和对新课程的开发
1)对实践基地原有课程的改编与删减。基地课程建成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改编或删减等。对原有课程的改编或删减流程一般采用:
第一步是根据课程总目标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完善,并定期研制同领域范围内同主题课程的装备指导意见;
第二步是结合教师、学生的评价及反馈以及相关指导意见,确定是否保留该课程或者对欠缺的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者改编;
第三步是运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评估,如果仍然不满意,则可将该课程删除。
2)对实践基地新课程的开发。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对实践基地新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基地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载体。开发更丰富的实践基地新课程流程如下:
第一步是依据实践基地课程目标,开展新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步是结合实践基地课程的总目标,确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是在符合综合实践活動课程特质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程内容的设计;
第四步是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新课程内容的组织;
第五步是对新开发的课程进行考核,评估课程质量。
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实践基地课程模型,促进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下,实践基地课程模型的设计应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基地课程及对象,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学习环境呈现实践基地课程的内容,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实践基地网络课程,打造实践基地课程线上线下结合的新生态。
1)设计实践基地网络课程模型。互联网思维下的基地网络课程模型的设计,首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对课程学习模式和互联网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搭建一个支持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其次,按照“进入基地前、进入基地中、离开基地后”的学习流程,选择适合开展网络学习的活动主题;最后,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提出先导学习、实践点播、拓展学习的综合实践学习新模式,推动打造基地、学校和家庭等多方融合的学习生态圈。
2)结合互联网思维,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支撑,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先导、拓展学习和学生亲身体验相融合的“互联网+”新思维。互联网思维下的实践基地网络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借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延展性的学习空间。依托数字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学生、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互动,优化了学生的活动方式及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
3 结语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技术发展倒逼管理模式变革,管理模式的改进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开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用互联网思维,对于建设浙江省实践基地课程模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探索全国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模式,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未来,基于“互联网+教育”思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应用效果、在教学中的评价、运行机制等难点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6-21.
[2]李宝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18):46-54.
[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创新、问题与改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2):50-55.
[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