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地方性曲调与方言运用的意义

    内容摘要: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电影《三笑》中出现的南京白局和《金陵十三钗》中南京方言的运用,对于强化方言、彰显主题和激发观众情感共鸣有着独特作用。这两部影片将老南京特色作为一种元素,给予影片新的活力,从作品的展现中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现出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状中南京白局和南京方言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三笑》 《金陵十三钗》 南京白局 南京方言 文化传承

    电影《三笑》讲述的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才子佳人的经典故事。影片独特之处在于在人物对话中以江南小调推动剧情发展,辅以普通话进行讲述,极具趣味性。方言是地区文明的浓缩,代表着特殊的地域文化。电影《金陵十三钗》在语言运用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即交错使用方言、普通话和英语,这种语言处理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方言对彰显主题和激发观众情感认同的独特作用。本文将首先讨论《三笑》中【道情调】与【侉侉调】的具体内容,联系南京白局的艺术特色谈地方性曲调在影片中的效果和意义。其次,就影片中南京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上的差别,结合人物对白进行分析。两部电影地方性曲调和方言的运用在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将地方特色融入其中,对未来作品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电影《三笑》中的南京白局

    (一)电影《三笑》与南京白局的渊源

    南京白局是南京民间的说唱方言,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盛衰起落。白局属于联曲体说唱艺术,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富有江南特色。白局发展过程崎岖,民国时期中国连年战乱,织锦业在一片战乱中迅速衰落。直到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南京白局进行了抢救扶植。在1960—1966年间,南京白局进入建国后的辉煌时期。香港《三笑》剧组就是在此期间采集到白局的【道情调】、【侉侉调】进行再创作的,其片中的大部分曲调都出自南京白局[1]。

    (二)【道情调】与【侉侉调】在影片中的运用

    【道情调】是一首江南民歌,由于语言调值和民歌音乐的差异,各地道情的曲调亦多有不同,这首曲牌具有多重艺术表达形式,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郑板桥填词的《板桥道情》。电影《三笑》以南京白局的曲调为依据补充了内容:

    哭元和,吊伍员,叹蒙正,悲韩信。吹箫吴市谁怜悯?添花锦上无须问,送炭雪中哪处寻?徒然么气愤徒然恨,只落得长街落魄,眼盼着冷饭残羹。

    这段唱词写唐伯虎为接近秋香,自贬身份混入太师府。此首【道情调】连用多个历史人物的身世,深入人们生活,富有音律美。南京白局运用江南民歌小调的曲调,唱词抒发胸中感慨,体现了真实的民间生活。

    【侉侉调】(又称【无锡景】【苏州景】【五更里】,在北方称为【探清水河】【照花台】【盼五更】),是一首传唱南北的时调。《三笑》选取了【侉侉调】这个曲牌,并在曲调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为了小秋香呀,叫我想到狂,賣身相府好比跳粉墙呀。功名么富贵么谁指望呀,只羡那鸳鸯么,快快配成双。

    【侉侉调】这个名称最核心的是一个“侉”字。这本是对北方人一种不太尊敬的称呼,不过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也有一说是【探清河】是【无锡景】流传到北方,结合当地人文风情衍变而出的,且不论谁先谁后,可见各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之相互借鉴,这也给我们考察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提供了依据[2]。

    南京白局保留了大量民俗趣事和方言俚语,对于研究南京历史文化以及方言的演变有着重要价值,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电影《三笑》不仅收录了南京白局,同时也采集了许多其他地区的民间小调。影片从头至尾在人物角色对话中穿插着地方性小调,通过改编唱词内容进行曲牌的创造,在迎合大众观影口味的同时将地方性曲调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承了下来。

    二.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南京方言

    (一)结合片中人物对白分析方言词的含义

    1.分析单音节词

    (1)颠:跳起来跑;跑。例如,(女学生)“你爸爸不是保证我们每个人都能坐上汽船离开南京吗?他人呢?自己颠了吧,害得我们穷等。”

    (2)敲:以硬物打。例如,(旁白)“他替教堂敲钟,扫地,帮厨房做杂事。”

    (3)拱:用身体撞动别的东西。例如,(秦淮河女人)“日本人在全城搜军人,你们还往这边拱。”

    (4)撒:放;排泄。例如,(秦淮河女人)“我说小妹妹啊,你说我们不拉不撒行吗。”

    (5)浇:由上往下淋;灌溉。例如,(小兵)“场上晾着麦子呢,麦子被浇潮的了。”

    (6)去: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例如,(众人)“明天我们替你们去。”[3]

    2.分析双音节词

    (1)没得:不拥有不存在;没有。例如,(旁白)“这是李教官他们,这个时候的南京已经没得抵抗能力,剩下来的就是逃命了。”

    (2)里头:方位。例如,(书娟)“这些女人一进来就把地窖占了,我记得那个里头又脏又乱,她们只用了一会功夫,就把秦淮河拖到那里了,连香水胭脂的味道,好像也被她们带来了。”

    (3)跟前:面前,身边。例如,(书娟)“在我的印象中,这些女人头一回凑到跟前时,就是这幅衣衫不整的放荡样子,一点都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优雅。”

    (4)晓得:知道。例如,(众人)“教堂里还有十几个小女娃呢,你还晓得啊?”

    (5)吊相:骂人话,指令人厌恶的样子。例如,(玉墨)“看你这个吊相,要不是因为你长一张洋人脸,老娘眼睛角都不会看你一下。”

    (6)孬种:胆怯而不敢做事的人,有贬义。例如,(众人)“就是哎,孬种!”[4]

    3.分析熟语

    (1)瞎子要饭:<歇后语>瞎子要饭,摸不着门。例如,(豆蔻)“啊欢喜听啊,就这一根弦了,弹得比瞎子要饭还难听。”

    (2)热脸贴冷屁股:<俗语>例如,(红菱)“人家连茅坑都不让我们进,我们还护着人家,拿我们热脸贴人家冷屁股。”[5]

    (二)南京方言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作用

    影片以纪实的方式叙述,使用了较为简洁的蒙太奇的手法,揭示深刻历史直击观众内心。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广普通话。普通话的冲击使得南京方言逐渐失去原本的特色,在不断向普通话渐变的同时,南京方言的衰退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影片对于南京方言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方言的使用活力,同时呈现了戏剧的冲突,拓宽了影片想要表达出的意蕴。

    三.地方性曲调与方言运用对于影视作品的意义

    (一)刻画角色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特点

    影视作品中地方性曲调的呈现是人物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曲调的情绪塑造,让观众感知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艺术创作的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渲染情感氛围等环节中起到了其他手法所达不到的效果。胡适认为“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所能表现的说话人的神情口气……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6]方言在作品中的运用使观众与剧中人物情感相通,极具代入感,能够体现人物难于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二)描绘特定环境渲染场景氛围

    电影《三笑》的片头颇有历史风韵,第一首曲调便为《梨膏糖调》转《杨柳青》。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调将观众悄无声息地带入影片中,地方性曲调配合人物的出场让观众融入到了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中。影视作品中方言词汇的运用更显文化特色,这是观众认知上的一种倾向。南京方言的运用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人物在方言、普通话、英语之间的切换给人一种真实感,再现历史,极易勾起观众内心那段惨痛的回忆,引起观众共鸣。这与时下许多描写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一味采用普通话的做法很不相同,后者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方言和曲调映衬影片所描绘的特定環境,为影片传递的思想内涵奠定基调。在影视作品中运用方言特色,贯穿一种地域氛围,表达出较强的意味。采用精挑细选的方式运用方言,能够保障故事内容的合理性和适当性,确保影片的生动性,为整个故事的安排提供时机。

    (三)传承地域特色推动文化发展

    地方性曲调与方言都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一种艺术形态和它诞生地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蕴含其中文化的传承。白局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内南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也是时代变迁中南京人民思想意识、艺术审美、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的佐证。这一点,从传统的南京白局曲目就能很好地反映。”[2]33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的互动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影视剧作品中地方性曲调和方言承载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感寄托,不仅能够丰满人物角色、呈现戏剧冲突,还能够引导大众了解并重视文化传承的意义,不断延续地方曲艺和方言的活力。在当今重视保护、保存语言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对方言的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佚名.南京白局的流传[OL].中国文明网,2013-12-18.

    [2]鹿牧.试论南京白局的文化价值及传承发展[J].北京:曲艺,2014:33-35.

    [3]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李茂.汉语惯用语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5]孙洪德.汉语俗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

    [6]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13.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637

    (作者介绍:王兆熙,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相关文章!
  • 关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写

    顾亦男【摘? 要】隨着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教师变得更加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

  •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王锐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英语教学中将绘本和小学英语学习相结合,为锻炼小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创造了一个更有效的语言环境

  • 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

    韦敏【摘要】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向城市,使得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孩子留在农村就只能由上一辈的老人代为抚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