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黄银兰?马远军?陈实
综合考虑到入境旅游发展研究的分析指标,采用31个各省区市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面积,构建消除面积影响的区位熵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自然断点法和泰勒指数等方法,研究了1995~2011年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时空变化状况。研究表明:①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关系表现为正相关,空间分布由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趋势在16年的增幅为59.1%;②入境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缩小,区域内部省际差异中发达区差距缩减率达到83%,发展区内部差异还是比较稳定,落后区波动下降到46.4%;入境旅游发展省际差异下降幅度为60.3%;发达区、发展区与落后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缩减率为48.7%;③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下,空间格局呈分散—集聚—扩散演变过程;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相接近,东部地区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较大。
引言
旅游业自改革开放就充当着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突破口,入境旅游业扮演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角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入境旅游经济却在我国各省区市表现为明显的不平衡性,研究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过程,对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和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规模空间集中性呈下降趋势,空间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也构成以省区为单位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入境旅游企业有明显的经济导向性,省际间表现为先进带动后进的发展模式。
区位熵衡量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其发展程度,以及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分析各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的状况有着指示性意义。泰勒指数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指标,可比较不同区域内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本文利用消除面积影响的修正区位熵模型和修正泰勒指数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的探究各省区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差异,为解决区域入境旅游差异提供支撑。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为揭示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变化态势,本文利用消除面积影响的修正区位熵模型来均衡不同大小区域的区位熵差异,合理地按照我国各省市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大小,对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其数学计算公式为:
式中:Qi 为消除面积影响的修正的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Ii为消除面积影响各地区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份额;Pi消除面积影响各地区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占全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的份额;qi各地区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ri各地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m为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
采用Global 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统计量估算,分析研究区总体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程度,度量各省区市与周边省区市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和局部空间关联程度(图1),揭示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图1 Moran散点图空间涵义解释
Fig. 1 the explanation of space meaning of Moran scatter diagram
泰勒指数不受研究空间单元个数的制约,可比较不同区域内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能按区域结构进行多层次分解。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下,将求解Theil系数各层次公式中人口数稍作修改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Yij和Nij分别为区域i内省区j的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Yi 和Ni 分别为区域i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Y和N分别为全国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TPi为区域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泰勒指数;TBR为区域间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泰勒指数;TP为省区为单元全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泰勒指数。以省区为研究单元的全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Theil系数可分解为地区内差异与地区之间差异之和。
(二)数据来源
文中研究对象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采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区市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面积以及人口数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利用Excel、Geoda和Arcgis软件处理。
二、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分析
(一)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化特征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1995年至今,我国入境旅游发展速度猛进(除2003年非典和2009年经济危机影响外)。但是改革开放渐次推进的发展模式使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不断的变化。利用1995~2012年各省区市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分析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图2),表明19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标准差总体上在不断扩大,变异系数在逐步缩小。
图2 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变化
Fig. 2 the overall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二)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空间相关性分析
从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来分析各时期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计算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分别为0.1902、0.1988、0.2398、0.3026,显著性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来检验,置信度依次为97.1%,96.4%、98.6%、99.1%。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Morans I大于0,为空间正相关,总体趋势在逐时段增加,2010年较1995年增幅为59.1%,表明我国入境旅游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分布由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缓慢的缩小。
为了直观的展现Moran散点图的分布特征和空间集聚位置,按照局部自相关的Moran值绘制各省区市的Moran指数空间分布图(图3)。经过16年的发展,HH、HL、LH、LL四个区的格局日益明朗,位于LH区的河南省、浙江省和HL区的上海市自2000后一直与北京市和黑龙江省挤进HH区;从 2005年安徽省与云南省的加入,与辽宁省、河北省和吉林省稳居LH区;福建省、广西省、天津市和重庆市在2010年最终形成了HL区;其他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变动不大,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在1995至2010年间,在各区变动最明显的是海南省,从1995年的HH区逐步演替为LH区、LL区,这是因为海南省地域狭小,入境旅游比重在逐年下降,入境旅游人数比重仅在1987至2004年下降了90.5%。从扩散和极化作用上看,1995~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经济是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的,作用程度存在交替变化,但扩散作用始终大于极化作用。
图3 入境旅游区位熵各时期Moran象限地图
Fig. 3 Moran quadrant map of each period of inbound tourism location quotient
(三)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空间演变分析
为进一步厘清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演变格局,选取全国各省市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在Arcgis中借助Natural Breaks(Jenks)自然断点分类法物以类聚的特点,依据我国各省市入境经济区位熵大小,将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三大区域(图4)。从图 4可以看出,1995年空间格局呈现的是分散状态,发达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而发展区分散分布在东中西部;2000年和2005年空间格局呈现的是集聚状态,发达区依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发展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2010年,发达区扩散到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而发展区也扩散分布在东中西部。从各时期入境旅游经济区的格局演化上来看,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经历了分散(1995年)——集聚(2000和2005年)——扩散(2010年)的格局演变过程。
图4 各时期入境旅游区位熵空间格局演化
Fig. 4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bound tourism location quotient of each period
(四)区域内部省际与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利用地带内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TPi公式分别计算出1995~2011年三大区域的泰勒指数(图5)。从差异程度上看,落后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发达区次之,发展区内部差异最小。从差异时间演变趋势上看,落后区与发达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在18年间有显著的缩小趋势,而发展区除了在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波动外,变化趋势微弱。在2011年,发达区的Theil系数由1.031降至为0.171,差距缩减率达到83%,内部差异程度与发展区相当;发展区表现出波动的变化,但是总体上内部差异还是比较稳定;落后区Theil系数由1.25波动下降到0.67,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内部差异呈现出稳定缩小趋势。
图5 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内部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Fig. 5 the evolution trend of regional internal and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of inbound tourism
通过Tp系数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以省区为研究单元的入境旅游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图中反映的结果来看,我国入境旅游省区之间发展的差异日益缩减,Theil系数从1995年的1.405降至2011年的0.558,下降幅度为60.3%;地带间TBR系数表明发达区、发展区与落后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在缩小,三大区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靠齐。
三、入境旅游经济区地带差异分析
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带性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动态的变化(图6),将新划分的三个等级入境旅游经济区与中国传统三大区域经济地带进行对比分析。从图中比较发现,入境旅游发达区仅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而且比例在明显增加,发展区和落后区的比例在逐渐缩小;中部地区主要以发展区和落后区为主,2000年以后入境旅游发展区与落后区的在中部地区出现的几率较稳定;西部地区则在较早前大部分表现为落后区,但在2010年出现的转变趋势,部分落后区有向发展区演替的趋势。由于区域经济、旅游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优势、交通通达性、基础设施强弱、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在发达区东部地区占42%,该区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各方面较差,入境旅游发展境况不尽人意。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相接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图6 三大地带各时期入境旅游经济区分布图
Fig. 6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zone of inbound tourism of each period in the three regions
四、结论
本文是综合了31个省区市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外汇收入和面积来建立的区位熵指标,不仅消除面积影响,而且均衡了入境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的量化问题,指标的选取上相比前人的指标更为科学。依托空间自相关、自然断点和泰勒系数等方法,探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态势,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发达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
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格局由分散—集聚—扩散演变,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缓慢的缩小,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下,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其中东部地区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较大。
从三大区域地带内省际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上看,发展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小,发达区次之,落后区内部差异最大;省际之间发展的差异日益缩减,而且下降幅度较大;三大区域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在逐渐靠齐。
全面提高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各省区市之间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调整:凸显发展区与落后区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特点,政策上推动发达区入境旅游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逐步向西部转移,吸引旅游投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性提高交通便利性,大力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以旅游产品附加价值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抓好入境旅游的战略性调整缩减各区域入境旅游差异。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为了直观的展现Moran散点图的分布特征和空间集聚位置,按照局部自相关的Moran值绘制各省区市的Moran指数空间分布图(图3)。经过16年的发展,HH、HL、LH、LL四个区的格局日益明朗,位于LH区的河南省、浙江省和HL区的上海市自2000后一直与北京市和黑龙江省挤进HH区;从 2005年安徽省与云南省的加入,与辽宁省、河北省和吉林省稳居LH区;福建省、广西省、天津市和重庆市在2010年最终形成了HL区;其他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变动不大,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在1995至2010年间,在各区变动最明显的是海南省,从1995年的HH区逐步演替为LH区、LL区,这是因为海南省地域狭小,入境旅游比重在逐年下降,入境旅游人数比重仅在1987至2004年下降了90.5%。从扩散和极化作用上看,1995~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经济是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的,作用程度存在交替变化,但扩散作用始终大于极化作用。
图3 入境旅游区位熵各时期Moran象限地图
Fig. 3 Moran quadrant map of each period of inbound tourism location quotient
(三)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空间演变分析
为进一步厘清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演变格局,选取全国各省市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在Arcgis中借助Natural Breaks(Jenks)自然断点分类法物以类聚的特点,依据我国各省市入境经济区位熵大小,将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三大区域(图4)。从图 4可以看出,1995年空间格局呈现的是分散状态,发达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而发展区分散分布在东中西部;2000年和2005年空间格局呈现的是集聚状态,发达区依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发展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2010年,发达区扩散到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而发展区也扩散分布在东中西部。从各时期入境旅游经济区的格局演化上来看,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经历了分散(1995年)——集聚(2000和2005年)——扩散(2010年)的格局演变过程。
图4 各时期入境旅游区位熵空间格局演化
Fig. 4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bound tourism location quotient of each period
(四)区域内部省际与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利用地带内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TPi公式分别计算出1995~2011年三大区域的泰勒指数(图5)。从差异程度上看,落后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发达区次之,发展区内部差异最小。从差异时间演变趋势上看,落后区与发达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在18年间有显著的缩小趋势,而发展区除了在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波动外,变化趋势微弱。在2011年,发达区的Theil系数由1.031降至为0.171,差距缩减率达到83%,内部差异程度与发展区相当;发展区表现出波动的变化,但是总体上内部差异还是比较稳定;落后区Theil系数由1.25波动下降到0.67,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内部差异呈现出稳定缩小趋势。
图5 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内部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Fig. 5 the evolution trend of regional internal and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of inbound tourism
通过Tp系数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以省区为研究单元的入境旅游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图中反映的结果来看,我国入境旅游省区之间发展的差异日益缩减,Theil系数从1995年的1.405降至2011年的0.558,下降幅度为60.3%;地带间TBR系数表明发达区、发展区与落后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在缩小,三大区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靠齐。
三、入境旅游经济区地带差异分析
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带性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动态的变化(图6),将新划分的三个等级入境旅游经济区与中国传统三大区域经济地带进行对比分析。从图中比较发现,入境旅游发达区仅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而且比例在明显增加,发展区和落后区的比例在逐渐缩小;中部地区主要以发展区和落后区为主,2000年以后入境旅游发展区与落后区的在中部地区出现的几率较稳定;西部地区则在较早前大部分表现为落后区,但在2010年出现的转变趋势,部分落后区有向发展区演替的趋势。由于区域经济、旅游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优势、交通通达性、基础设施强弱、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在发达区东部地区占42%,该区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各方面较差,入境旅游发展境况不尽人意。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相接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图6 三大地带各时期入境旅游经济区分布图
Fig. 6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zone of inbound tourism of each period in the three regions
四、结论
本文是综合了31个省区市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外汇收入和面积来建立的区位熵指标,不仅消除面积影响,而且均衡了入境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的量化问题,指标的选取上相比前人的指标更为科学。依托空间自相关、自然断点和泰勒系数等方法,探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态势,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发达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
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格局由分散—集聚—扩散演变,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缓慢的缩小,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下,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其中东部地区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较大。
从三大区域地带内省际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上看,发展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小,发达区次之,落后区内部差异最大;省际之间发展的差异日益缩减,而且下降幅度较大;三大区域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在逐渐靠齐。
全面提高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各省区市之间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调整:凸显发展区与落后区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特点,政策上推动发达区入境旅游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逐步向西部转移,吸引旅游投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性提高交通便利性,大力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以旅游产品附加价值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抓好入境旅游的战略性调整缩减各区域入境旅游差异。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为了直观的展现Moran散点图的分布特征和空间集聚位置,按照局部自相关的Moran值绘制各省区市的Moran指数空间分布图(图3)。经过16年的发展,HH、HL、LH、LL四个区的格局日益明朗,位于LH区的河南省、浙江省和HL区的上海市自2000后一直与北京市和黑龙江省挤进HH区;从 2005年安徽省与云南省的加入,与辽宁省、河北省和吉林省稳居LH区;福建省、广西省、天津市和重庆市在2010年最终形成了HL区;其他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变动不大,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在1995至2010年间,在各区变动最明显的是海南省,从1995年的HH区逐步演替为LH区、LL区,这是因为海南省地域狭小,入境旅游比重在逐年下降,入境旅游人数比重仅在1987至2004年下降了90.5%。从扩散和极化作用上看,1995~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经济是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的,作用程度存在交替变化,但扩散作用始终大于极化作用。
图3 入境旅游区位熵各时期Moran象限地图
Fig. 3 Moran quadrant map of each period of inbound tourism location quotient
(三)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空间演变分析
为进一步厘清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演变格局,选取全国各省市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在Arcgis中借助Natural Breaks(Jenks)自然断点分类法物以类聚的特点,依据我国各省市入境经济区位熵大小,将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三大区域(图4)。从图 4可以看出,1995年空间格局呈现的是分散状态,发达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而发展区分散分布在东中西部;2000年和2005年空间格局呈现的是集聚状态,发达区依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发展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2010年,发达区扩散到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而发展区也扩散分布在东中西部。从各时期入境旅游经济区的格局演化上来看,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经历了分散(1995年)——集聚(2000和2005年)——扩散(2010年)的格局演变过程。
图4 各时期入境旅游区位熵空间格局演化
Fig. 4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bound tourism location quotient of each period
(四)区域内部省际与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利用地带内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TPi公式分别计算出1995~2011年三大区域的泰勒指数(图5)。从差异程度上看,落后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发达区次之,发展区内部差异最小。从差异时间演变趋势上看,落后区与发达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在18年间有显著的缩小趋势,而发展区除了在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波动外,变化趋势微弱。在2011年,发达区的Theil系数由1.031降至为0.171,差距缩减率达到83%,内部差异程度与发展区相当;发展区表现出波动的变化,但是总体上内部差异还是比较稳定;落后区Theil系数由1.25波动下降到0.67,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内部差异呈现出稳定缩小趋势。
图5 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内部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
Fig. 5 the evolution trend of regional internal and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of inbound tourism
通过Tp系数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以省区为研究单元的入境旅游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图中反映的结果来看,我国入境旅游省区之间发展的差异日益缩减,Theil系数从1995年的1.405降至2011年的0.558,下降幅度为60.3%;地带间TBR系数表明发达区、发展区与落后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在缩小,三大区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靠齐。
三、入境旅游经济区地带差异分析
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带性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动态的变化(图6),将新划分的三个等级入境旅游经济区与中国传统三大区域经济地带进行对比分析。从图中比较发现,入境旅游发达区仅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而且比例在明显增加,发展区和落后区的比例在逐渐缩小;中部地区主要以发展区和落后区为主,2000年以后入境旅游发展区与落后区的在中部地区出现的几率较稳定;西部地区则在较早前大部分表现为落后区,但在2010年出现的转变趋势,部分落后区有向发展区演替的趋势。由于区域经济、旅游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优势、交通通达性、基础设施强弱、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在发达区东部地区占42%,该区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各方面较差,入境旅游发展境况不尽人意。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相接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图6 三大地带各时期入境旅游经济区分布图
Fig. 6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zone of inbound tourism of each period in the three regions
四、结论
本文是综合了31个省区市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外汇收入和面积来建立的区位熵指标,不仅消除面积影响,而且均衡了入境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的量化问题,指标的选取上相比前人的指标更为科学。依托空间自相关、自然断点和泰勒系数等方法,探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态势,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发达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
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格局由分散—集聚—扩散演变,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缓慢的缩小,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下,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其中东部地区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较大。
从三大区域地带内省际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上看,发展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小,发达区次之,落后区内部差异最大;省际之间发展的差异日益缩减,而且下降幅度较大;三大区域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在逐渐靠齐。
全面提高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各省区市之间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调整:凸显发展区与落后区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特点,政策上推动发达区入境旅游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逐步向西部转移,吸引旅游投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性提高交通便利性,大力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以旅游产品附加价值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抓好入境旅游的战略性调整缩减各区域入境旅游差异。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