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吴佳宁

    摘要: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鹅副黏病毒病进行了介绍,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鹅;副黏病毒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3-0038-01

    近年来,随着养鹅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疾病也开始流行。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的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雏鹅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

    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d,并且随着日龄的不同表现也不同,雏鹅一般2~3d,成鹅为3~6d;若将其进行人工感染,鹅发病潜伏期为2~3d,病程表现也有区别,自然感染一般为2~5d,而人工感染病程稍短,一般为l~4d。患病鹅不愿下水,即便被驱赶下水,也只是浮于水面,并很快上岸,初期表现精神不振,孤立,翅膀下垂,羽毛蓬松,在饮食上患鹅的采食量下降甚至废绝,饮欲增加,体重迅速减轻。发病初期排白色或灰白色稀粪,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见排黄色、绿色或墨绿色水样稀便,甚至暗红色的稀便。患鹅表现离群,精神不振,走路蹒跚,常蹲伏或单脚站立。发病后期,部分患鹅会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呈现扭颈、仰头、无意识转圈以及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若在水里,则会向一侧划动,最后因衰竭而死亡。部分患鹅出现甩头、咳嗽,并发出锣音。耐过的病鹅经过治疗可逐渐康复,但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生长严重受阻,产蛋率下降。

    2 病理变化

    鹅副黏病毒为一种组织泛嗜性病毒,导致全身黏膜和浆膜出血,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最为严重;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内脏器官,鹅感染后可引起多组织器官损伤。全身黏膜、浆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整个肠道都有特征性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肠管黏膜具有广泛性的出血和坏死,剥离表面黏液可见肠黏膜溃疡和结痂等病变。多处肠段都有不同程度、大小不一的散在性或弥漫性坏死灶,呈白色或黄色,肠系膜淋巴结及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部分病例在食管下段黏膜也有散在性的坏死,呈灰白色或灰白色米粒大小的纤维素性结痂。心脏发生实质性病变,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剖解可见心肌,胸肌、腿部肌肉有出血点,全身黏膜都有不同程度出血及渗出,喉气管黏膜出血,支气管内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肺脏出血、坏死,脑肿大充血。产蛋鹅表现出卵黄性腹膜炎。腺胃及肌胃黏膜充血和出血,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胰腺肿胀出血,表面有大小不同的灰白色、光滑、切面均匀的坏死点或坏死斑。卵巢滤泡松软变性。法氏囊萎缩变性。肝脏肿大,严重的有坏死性变化,胆囊肿大,内有大量胆汁,肾肿胀,内有大量白色尿酸盐。气管严重充血,内有大量黏液。

    3 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注重环境、车辆及人员消毒,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2)进行疫苗免疫,常使用ND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临床上克隆-30、Ⅳ系弱毒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3)鹅群一旦有发病应采取综合治疗,要进行隔离饲养,对病死鹅及污染物要采取深埋或者焚烧。对尚存雏鹅要及时进行治疗,加强护理。对患病鹅只,应立即用抗血清或者卵黄液进行皮下注射,雏鹅每只注射1~1.5 mL,较大的鹅只每只注射1~2 mL,为防止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临床上可以使用穿心莲、黄芪多糖、干扰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抗病毒或抗菌药加以预防,并全群喂服多种维生素,同时在饲草中添加大蒜粉,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4 小结

    由于鹅副黏病毒病临床上无特效治疗药物,又没有商品化疫苗供应,在饲养上要加强饲养管理,选择鸡新城疫弱毒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且提高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防范,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关文章!
  • 景观园林施工设计及绿化养护技

    张迪 王东亮 周兆栋【摘? ?要】 无论是景观园林施工还是绿化养护,均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综

  • 患病鲫病原的确定与药物治疗效

    史谢尧 张振国 郝爽 黄俊岭 罗璋 冯守明摘 要:2017年7月,天津某鲫鱼养殖场发生病害,患病鲫主要症状为头部发黑,体表出血。为分析其病因

  • 关于蒲城果业如何做大做优做强

    付社岗摘要:陕西蒲城县果业较快发展,特色品种的推广,管理技术的提高,市场体系的完善,加工产业的发展等都促进了效益不断提高,但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