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丝路研究排头兵 开创服务发展新领域

    孙昉

    

    “西安要抓住机遇,争取把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渭北工业区等非国家级产业园纳入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建设一个包括金融商务、物流商贸、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低碳经济的真正综合园区,把西安打造成亚欧合作的基地,让‘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亚延伸到欧洲。”

    这是2013年9月16日《西安晚报》对陕西省社科院咨政建议的引述,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仅有9天之隔。于此前后出版的其他许多媒体上,也都刊有该院专家学者关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学术观点和对策建议。社科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作为的担当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之后,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热点和焦点议题,陕西省社科院以一个智库机构特有的敏锐嗅觉和担当意识,迅速组织精锐力量,从战略定位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申政纲、启官识、开民智、聚合力,开启了一个理论研究服务现实发展的新领域。

    组织高端论坛

    为丝路经济带建设鼓与呼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智库的全程参与和跟踪服务。这对立足于丝绸之路起点之地的重要智库—陕西省社科院来说,除了在以智辅政、以智惠民中不缺位、不失语外,还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使命和重任,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考量,更是义不容辞的自觉担当。

    2013年10月11日,陕西省社科院组织经济、金融、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专家学者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研讨会”,从理论和战略层面对丝路经济带建设进行深层次探讨。“丝绸之路既是欧亚经济动脉,更是欧亚文化主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实现对西开放的战略新平台”、“陕西应争取向西开放的主动权”、“把西安建成亚欧合作的战略高地”、“尽快建立向西开放的陆路通道”、“加快开通西安直达中亚、西亚国际航班”等一系列立意高远、富有战略视野和创新价值的学术观点均出自这次研讨会。这场陕西省首次高规格的“丝路经济带”理论研讨会,受到了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西部网、陕西日报、华商报等众多媒体的普遍关注和充分报道。

    2014年3月27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社科院在西宁共同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理论研讨会”。陕西省社科院与会代表以“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形象”、“陕西在丝路经济带中的文化定位”、“丝路经济带陕西文化生态补偿机制”等议题为切入点,为推进丝路经济带建设进行了又一次鼓与呼。

    当丝路经济带建设由战略规划逐渐转向实战操作时,陕西省社科院又于2014年4月19日至20日,联合省决咨委、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联、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在西安举办了“第八届大关中发展论坛”,汇聚陕西、甘肃两省政、产、学、研各界精英150多人,共谋丝路经济带建设大计。论坛针对“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打造丝路经济带新起点”、“如何做大做强大关中城市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形成跨区域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急需破解的现实问题,理性研判,积极建言,发表了务实管用的真知灼见。其中,陕西省社科院专家提出打造丝路经济带新起点需要抓好四个关键环节—“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走向大亚欧”,即刻引起强烈反响。

    除此之外,陕西省社科院及其内设各研究所,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丝路经济带专题研讨活动,如与中国社科院、宁夏社科院调研组共同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调研座谈会”,马研所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陕西文化产业的多重价值研讨会”等。与此同时,各学科专家也频频应邀参加社会各界举办的丝路经济带研讨、宣讲和交流活动。

    一位负责联系社科理论口的媒体记者坦言:“这些活动中经过思想碰撞后形成的学术观点和对策建议,大多都成了新闻素材的来源,媒体报道的亮点,互联网上的热词,公众谈论的重点话题,为大家正确认识和理解丝路经济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起到了普及辅导的作用,也为许多地方和单位抢抓丝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制定规划、论证项目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搭建广阔平台

    为丝路经济带建设聚群贤

    多年来,陕西省社科院始终坚持开门办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在深化对丝路经济带的研究中,这一办院理念的积极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2013年12月2日,陕西省社科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双方将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基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打造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特别是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丝路经济带建设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系统性攻关研究。一份沉甸甸的协议,为进一步深化丝路经济带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

    基于这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12月25日,由陕西省社科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设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并聘请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担任首席顾问,另有10多位知名专家获聘担任研究院理事和学术委员。“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问题,需要选择新的理念,选择合适的合作形式,研究院要积极创新合作模式,集中优势资源,组建优秀团队,打造创新高地,努力开创互助、协作、共赢的新格局。”陕西省社科院院长任宗哲在揭牌仪式上如是说,这既是对成立研究院初衷的解读,更是对研究院饱含期望的寄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初期设立100万元的研究基金,将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发布的研究课题,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陕西省社科院发展合作处负责同志介绍道,“每年发布研究项目指南、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论坛,连续出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并向社会发布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正是按照这一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院以开放性的运作模式,为招贤引智、整合资源、出成果创精品开创了新平台、新模式。聚合院内外专家学者一同参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陕西经济金融发展学术研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论坛”、“网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等各类丝路经济带专题研讨和研究工作很快在更大的范围广泛开展起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体制机制创新”、“‘丝网、丝园、丝博、丝街项目构想”等研究成果便是这一平台和模式早期收获的代表作。

    近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院,陕西省社科院组织起了一个权威研究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创《丝绸之路经济带蓝皮书》,我们期待着它成为又一个整合资源的载体和平台,又一个特色与品质双赢的智库品牌,为社科研究和党政决策、社会需求之间再架新桥梁。

    开展专题研究

    为丝路经济带建设寻良策

    在举办论坛、搭建平台的同时,陕西省社科院把强化课题研究作为推进丝路经济带研究的又一有力抓手。因为他们非常清楚:研究成果是决定智库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必须生产出破解现实问题、满足时代需要、符合发展趋势,富含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的经世致用之作。

    2013年9月以来,不管是在申报国家和省级社科规划项目时,还是在确立院重大、重点、青年等各类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也包括承接委托课题时,陕西省社科院都把丝路经济带研究作为一个重点领域和方向,并对所有申报选题逐个进行严格的评审、论证,没有前瞻性的不立,缺乏创新性的不要,针对性不强的不批。可以说,从项目申报环节开始,就以“巧选题、出精品”的原则严把关口。

    目前,除已经完成的“陕西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等项目外,全院在研项目中,还有近20项课题都是直接关于丝路经济带研究的,其中主要的有:“制度群视角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网络的延伸与构建”、“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旅游、文化先行政策研究”、“西安建设‘新丝路国际金融中心路径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少数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研究”、“博弈论视角下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对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关中城市群集聚空间协调优化研究”、“终南文化在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价值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加快转变陕西外贸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产业体系构建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陕西苹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等等,从项目选题上看,既有宏观面上的研究,也有微观点上的探索,同时也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叉,有的甚至属于“储备性政策”研究,这无疑是对专业功底和科研精神的一种挑战与考验,也能从中感觉到项目主持者的理论勇气和学术自信。

    “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些课题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法,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基层实地调研。”陕西省社科院科研管理处负责同志说,“院里在进行科研资源配置时,对这类课题也一直是优先考虑,以确保课题顺利进行,高质量结项。虽然还都处于研究阶段,但其中一些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已经为推动现实发展产生了积极效用,被赞为是‘睿智之言、‘务实之策”。

    如此多的项目同时开题投研,何以有这般气魄?这与陕西省社科院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三个强院”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走进陕西省社科院科研成果展览室时,我们还发现了与此互为补充的另一个答案—“《张骞出使西域及其启示》(王家广,1988年6月,论文);《丝绸之路:外层文化圈的建构》(佘树声,1991年4月,论文);《“丝绸之路”丛书》(武原、刘立新等,1996年,省政府课题);《新亚欧大陆桥:陕西经济的延伸》(张宝通,1997年1月,论文);《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裴成荣,1998年4月,论文);《借亚欧大陆桥贯通的东风振兴陕西旅游业》(吴彩霞,1998年12月,书中章节);《丝绸之路与唐代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武原,1998年12月,论文);《亚欧大陆桥与陕西经济的发展》(赵炳章,1998年12月,书中章节);《让丝绸之路重现辉煌—利用亚欧大陆桥发展陕西经济》(武原,1998年12月,编著);《唐代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思怡,2006年8月,综述);《现代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张宝通,2009年2月,论文);《长安与丝绸之路》(张燕,2010年5月,专著);《亚欧大陆桥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张宝通,2012年12月,论文)……”看到这些,不由得想起“厚积薄发”和先哲的那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转化学术成果

    为丝路经济带建设献才智

    一个智库不仅要能够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要努力使其研究成果通过有效转化,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走向,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谋。陕西省社科院的科研工作始终遵循着这一规律,在丝路经济带的研究中更是如此。

    年度智库产品《陕西蓝皮书》,是陕西省社科院历时17年精心打造的一个咨政优势品牌,每年年初举行新闻发布会,其内容不仅有对发展现状的深刻揭示,更有对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在今年3月28日的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细心的记者们发现,发布材料中比往年多了一条温馨提示:“请重点突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安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等部分的报道。”简短的一句提示语,映射出了发布者对丝路经济带建设研究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把握。而在到会媒体的实际报道中,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蓝皮书中涉及丝路经济带研究的内容作了相关报道,其中见报频率最高的就是关于陕西打造“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对策建议—“以欧亚综合经济园区为抓手,以自贸区建设为核心,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化基地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引导优势龙头企业走出去……”

    今年5月12日,《陕西日报》以“专家呼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超级园区”为题,大篇幅报道了陕西省社科院关于丝路经济带研究的新成果。其实,类似这样的成果引述、主题专访,对于陕西省社科院的科研工作者们来说,早已成为常态化的成果转化形式之一。

    “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打来电话预约专家采访,我们在进行媒体报道情况统计分析时,发现我院学者研究丝路经济带的成果媒体引用率特别高。”陕西省社科院新闻宣传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13年9月份以来,各类主流媒体上以观点引述、专题访谈、热点评论、活动报道、理论文章等形式出现的我院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的内容已超过200次。”这些新见迭出的研究成果经新闻媒体传播后,产生了相当强的社会渗透力,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公众的舆论走向,甚至有许多企业将其视为“政策先声”和“投资指南”,作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1月10日刊发了曹云撰写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具四重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导报》1月18日刊发了张宝通撰写的《西安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经济导报》2月24日刊发了刘立云撰写的《向西走,寻求“丝路经济带”西安优势》;《陕西日报》3月11日刊发了裴成荣撰写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赋予陕西的重大机遇》……”这是陕西省社科院2014年第一季度媒体刊发成果情况统计结果中的一段文字,仅从这些文章标题中,已经能够感觉到一个智库对丝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基本价值判断。当然,更多的理论素养和智慧之光应该是镌刻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其中也一定蕴含着社科工作者们自身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

    就在即将发稿时,又传来两个喜讯:一是由陕西省社科院策划筹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敲定时间表;二是陕西省社科院的专家作为学界代表,被邀请参加大型人文历史穿越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从7月中旬开始,以西安为起点重走丝绸之路全线,利用60天时间穿越2000多年历史和15000余公里路程,抵达丝绸之路终点—意大利首都罗马,横跨亚欧大陆,对丝绸之路沿线8个国家、13个核心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开展学术对话。

    相信这两项活动,一定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深化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