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探究

    王志东 宋维山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数字化视域下的学术期刊转型升级新趋势进行了探讨。我国学术期刊经历五个发展时期,实现了与国内数据库的合作,形成了日趋成熟的发展个体。另外,我国学术期刊的在线采编系统逐步完善,且开放存取功能不断增强,期刊内容服务具有即时性和多样性,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在出版产业得以广泛应用,移动终端出版方式迎合了阅读新需求。

    【关键词】数字化;学术期刊;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王志东,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宋维山,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网、万方期刊网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等均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增添了全文检索或者付费下载等功能。以万方数据库为例,读者只要输入关键词,如“学术期刊发展”,便可以查阅到各个期刊收录的有关学术期刊的篇章。除此之外,万方数据库还实现了信息拓展的服务,包括国外文献、期刊硕博资料等。总体来看,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学术期刊与国内数据库合作发展

    在新形势下,我国学术期刊与国内各大知名数据库进行了合作。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分析,笔者从北京市学术期刊信息采集系统数据调查了解到,有80%以上的学术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龙源期刊网收录。学术期刊与数据库合作在经历了第一阶段 “拷贝阶段”和第二阶段“互动阶段”之后,随着合作意识的增强和收录期刊数量的增加,开始向第三阶段 “服务阶段”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进一步增强,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二、期刊独立网站建设日趋成熟,在线采编系统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制作自己的网站,并且网站的功能逐年完善,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在数字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线采编系统,该系统的出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下读者的发展需求。在线采编系统是编辑部利用网络所开展的在线收稿系统,实现了作者、专家审核和编委为一体的业务处理平台。随着我国期刊网站建设的日趋成熟,在线采编系统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功能不断完善。当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在线采编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国期刊采编联盟(CNEU)。该平台主要涉及内容包括出版单位、期刊团队和行政单位,在中国拥有各类期刊编辑一万余人,分布的部门包括教育、医学、科技和冶金等,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期刊采编系统。

    与传统采编系统相比,在线采编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1.在线采编使编辑流程更加简单。一般而言,在使用在线采编系统之后,编辑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对期刊内容选题进行界定,作者通过网络在线投稿之后便可以及时登录到采编系统中进行浏览,查看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或者撰写的内容是否在期刊所规定的宗旨范围之内。在线采编系统不仅实现了在线投稿、在线收稿和在线审核,并且能够及时将审核通知下发给作者。

    2.在线采编系统能够实现文献使用网络化。文献资料记载着前人的研究成果,参考、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必要手段。通过在线采编系统,编辑人员不仅能对数量巨大、枯燥无味的文后参考文献快速进行校对,并且还可以对论文中所引用的部分进行检查。除此之外,在采编系统的应用中,编辑人员能够利用网络对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调查与分析,保证所引用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如此一来,编辑不仅可以提高编审质量,并且可以提高编审效率,减少编审的时间。

    3.在线采编系统可以实现作者群体的网络化。在这里所谈及的作者群体是指那一类发表文章数量较多,且影响力比较大的作者。在当前学术期刊的发展中,该类作者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培养、挖掘这一类作者群体是构建期刊人才资源的关键所在,同样也是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编辑部的首要任务便是构建稳定的作者群体,为广大读者办一本好的期刊。在线采编系统的使用,让编者与作者的联系更加密切,使期刊能够获得充足的稿源,保证了期刊的质量,促进了期刊的长远发展。

    4.在线采编系统实现了学术不端检测网络化。我国各类期刊数量众多,信息浩如烟海,编辑部要对一些作者论文是否抄袭、是否一稿多投等现象进行检测,如果以人工手动来做该项工作,只能发现一例,处理一例,效果不佳。通过在线采编系统,编辑部可以利用先进的电脑数据处理技术,对所接收的文稿进行相似度检测,如果文章抄袭率超过规定要求,那么则下发退稿通知。这种学术不端检测期刊内容的方式可以减少编辑部人员的工作量,并且还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公信力。

    三、开放存取功能不断增强,期刊内容服务具有即时性和多样性

    开放存取也被称为OA,即在公共网络中文献资源免费应用,读者在公共网络中能够对资源进行阅读、下载与拷贝,并且还可以建立索引。这种方式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是基于订阅的传统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种期刊发行模式。另外,开放存取的核心特点便是在尊重作者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学术资源。这一形式虽然不受法律与技术的限制,但是却在版权上存在唯一性。

    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截止到2015年,全球各地已经有6000多个机构、1000多名知名人士签订了信息自由传播会议计划协议,而这一协议是建立在开放存取基础之上的。另外,DOAI在2015年收录了近5000类OA期刊。除此之外,诺丁汉大学与伦德大学图书馆在共同合作中构建了1000多个OA仓库,并致力于学术期刊研究。

    近几年,随着我国期刊网站建设的不断完善及DOI的应用,一些网站的开放存取功能不断增强,使作者和读者可以随时免费获取以“篇”为最小出版单元的文献,体现出数字期刊内容服务的即时性和多样性。但是,我国的O A期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较低。现阶段,我国所创办的期刊中仅仅有14类被DOAJ所收录,而被OA仓库所认可的只有7类。除此之外,因为我国互联网在发展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大多数互联网用户缺乏对开放存取的认知,甚至有50%以上的受众并不了解开放存取,导致全国使用过开放存取资源的用户仅限于部分科研人员。这就需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开放存取的相关功能,使其更贴近普通民众,为广大网民所掌握、运用,从而促使我国期刊产业更快发展。

    四、出版行业中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应用分析

    顾名思义,优先数字出版主要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该类出版模式具备出版快速、形式多样、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的重要特点。优先数字出版在传播速度以及交流空间上优于传统出版方式,不仅可以缩短知识传播周期,并且还可以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从而促进国家知识创新的发展与进步。换而言之,采取优先数字出版不仅可以节省期刊版面的等待时间,包括排版印刷时间、期刊邮发时间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沟通,让读者通过多种形式下载文献资料。通过优先数字出版,我国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可以依据刊物的相关特点对出版的模式进行创新,比如,对期刊的录用通知书、单篇定稿和发行方式等进行创新。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既能够吸引海内外优秀稿件,提高期刊竞争力,也能够提高期刊的经营效益。

    五、移动终端出版方式迎合阅读新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认为,“文化与信息科技融合发展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模式、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网民数量的剧增及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为出版产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目前,网络传播平台与移动载体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学术期刊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具备的特有优势,及时快捷地把期刊所刊载的学术资源加工为数字信息,实现编辑出版的网络化。截止到2015年下半年,我国手机用户的规模已经超过了5亿人,占全体网民的80%以上。尤其在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下,各类移动终端出现在人们身边。学术期刊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大力开发期刊APP。所谓的期刊APP,是指传统期刊向移动设备发展转变的一个产物,是当下的一种潮流移动阅读方式。各类期刊在竞争中,大多数设置了APP。以《城市规划》为例,该杂志的APP不仅保留了传统网站中的各项功能,并且还增加了交互功能。读者可以通过软件搜索该杂志的APP进行下载,APP的内容包括图片、视频等。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期刊APP的应用可以改变读者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而编辑部通过APP可以掌握读者的需求,针对目标群体推送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读者开展个性化服务,从而促进期刊出版产业的持续发展。

    [1]张科,王景发. 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研发及系统功能分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73.

    [2]杨宏,卢振举. 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3).

    [3]优先数字出版简介[EB/OL]. http://caj.cnki.net/eapf/html.

    [4]宗敏. 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趋势[N] .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12-11.

相关文章!
  • 电视新闻采访之我见

    陈鹏<br />
    要想做出成功的新闻采访,除了明确采访目的、理清采访思路、分析采访对象外,笔者总结出了一些采访经验。<br />
    首先,必须学会

  • 做好党报主题策划的四个“抓手”

    李跃波<br />
    【摘 要】主题策划能够将党报在“深度、原创、权威”三方面的优势有效捏合在一起,成为党报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主

  • 美国早期乡村图书馆服务体系发

    【摘要】美国乡村图书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经历了乡村图书馆推广运动到区域化合作服务的过程,目前在美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相对完善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