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内容
陈亚敏
摘要:在很多选修课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往往一肩挑地承担起搜集资料、确定内容、编写教材的责任,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应该把学生视为主动参与者,充分尊重他们的决策权和选择权,学生和教师一起协商合作完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学生参与;选修课程;课程内容
近年来,选修课的开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备受学校和老师的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选修课程的开发赋予教师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呢?
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开设的,它本应更加重视学生的选择和建议。笔者在开发《品读宁海》选修课时,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合作者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践,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这一环节谈谈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具体做法。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选择课程内容
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选修课程开发的一项基本工作。在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还要考虑它们能否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所以,要将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部分,就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决策中来。
在《品读宁海》选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笔者第一节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法律赋予他们的课程决策权,告诉他们《品读宁海》这门课程的开发理念,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首先从心理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然后鼓励他们从行为上参与,利用课外时间去寻找和搜集课程资源,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教师。或者教师把搜集到的课程资源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第一专题“宁海历史”时,笔者拟从古宅、古村、古废墟、古桥、古树等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事物入手去了解宁海历史,但课时有限,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于是笔者将选择权和决策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最后决定选择古宅、古戏台、古桥及宁海佛教历史四块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其他的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重视学生在课程内容中的决策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仅了解了学生已经具备与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又有利于扩展和丰富资源的来源,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以学生活动为依托生成课程内容
在学生参与《品读宁海》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内容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进行互动开发、整合运行。即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途径开展活动,把来自学生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资源生成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后编入选修课程教材,从而促进选修课程的动态开发。生成过程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几大特点。
(一)主题性。研究性学习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这个主题怎么来,不是由教师指定,而是由学生生成。比如,学习第三专题“名人名士”,在看完方孝孺的专题视频后,学生对方孝孺宁灭十族也不为燕王起草诏书的举动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赞同的学生认为方孝孺刚正不阿,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不赞同的学生认为方孝孺此举是愚忠,朱棣造反夺位此乃朱家家事,方孝孺实在不必那么固执地反对朱棣登基,还有学生认为方孝孺无视生命的可贵,白白牺牲了他人的生命只成全了自己的名声。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教师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和学生一起围绕“方孝孺宁灭十族不起草诏书”的小主题,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教师也提供手头现有的书籍供学生查阅。
(二)合作性。在开展收集资料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专题下进行分组活动,组员之间再进行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工作,然后小组进行汇合整理,最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整合。比如学生在搜集整理宁海的诗词对联时,将活动小组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1.风景名胜组,如伍山石窟、南溪温泉、白溪水库等;2.名人故居组,包括方孝孺、柔石、潘天寿、胡三省等;3.前童古镇组;4.农村祠堂戏台凉亭组。学生以就近和自愿为原则,报名参加活动小组,确定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小组长,落实活动细节,然后利用国庆长假集体外出踏青采录对联。最后将各组采录的对联和撰写的赏析片段汇编成册,教师也可以为小册子写上序言。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程开发实施都强调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所以要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和成长。如宁海有很多古民宅,前童、力洋、黄坛、桑洲、深甽等地都有成群或零散的古民宅,还有许多年代久远的古桥、古井、古树等,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居住地附近的古迹进行实地考察,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进行拍摄记录,通过对当地老人、专家的访谈了解这些古迹的历史,制作幻灯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宁海小吃或美食,学习了解小吃的制作方法,并且动手做一做美食,带到课堂进行展示或拍成照片加以解说。
(四)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选修课程开发都要求充分重视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教师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畅通的资源来源:在县图书馆和校图书馆建立查阅书籍和资料的基地;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宁海新闻网中的“乡土文化”和“雁苍山”等栏目搜集资源;请宁海乡土文化的研究专家和文章作者进行专题讲座,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程资料的选择和整理工作中,这也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和多元的价值观。
三、以学生为主体编写选修教材
首先应该明确,编写选修教材不等同于开发选修课程,编写教材只是课程开发中的一个环节。可以先编教材再实施课程,也可以课程先行教材随后,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编写过程中,要激励学生自己动手编写,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选修教材的建设中来。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学业负担,不能因编写教材而增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材建设,是较有现实可行性的做法。
(一)教师引领,明确要求。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纲要,并且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教材的提纲。
在《品读宁海》选修课堂上,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教材编写的体例。以专题活动分为四个单元:家乡历史、好山好水、名人名士、民风民俗。每个单元由五块内容组成:文本阅读、图象展示、活动设计、相关链接、问题探究。
(二)分工合作,收集资料。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搜集高质量的资源,可以把这个阶段的工作安排在假期里。学生具有人多、信息广的优势,同时可借助家长的人脉关系和现代技术力量,从而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也逐渐得到内化和深化。
为了提高编写校本教材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具体分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同时,全班要建立一个能够随时交流讨论的QQ群,以便老师随时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碰到的实际困难。
(三) 小组交流,资源共享。教师根据各小组收集起来的材料,组织讨论会。各小组由组长或委派一名学生参加交流,进行广泛讨论,倾听意见,找出不足和遗漏,提出改进措施。教师更要发挥引领作用,指明下一阶段工作方向和重点,并确定下一次交流时间和重点内容。这样通过反复讨论和交流,材料收集和整理基本完成,各小组可以互换材料,实现资源共享。
(四)教师整合,成果展示。学生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还不能算是选修教材,只能算是半成品,需要教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师应该拿出专业水平和眼光,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按照选修教材的编写体例进行整理、编印,形成具有学校特色、满足学生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编写的选修教材,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收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