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国门
【摘要】在全球掀起“中国热”的当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出去”仍旧处于困窘之境。文章以成功走出国门的科幻文学《三体》为例,从作品的世界性题材、译者的选择、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出发,探讨其走出国门的途径,以期获得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关键字】中国文学;走出去;三体;莫言;科幻文学
【作者单位】贺亚玲,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年8月,中国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其作者刘慈欣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科幻文坛最高奖的亚洲人,这是中国科幻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不了解科幻文学出版现状的人,大概以为中国科幻文学的火热程度与《三体》获奖一样热烈。事实上,属于通俗文学领域的科幻文学,仅仅是中国文学中极为小众的一部分。当下中国的科幻创作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从事科幻创作的人极为有限,科幻作家的群体规模非常小。长期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作者仅有三五十人,而且大部分属于业余作者。因此,我国的科幻文学体量非常小,每年出版的作品在100本左右,而美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者不低于1000人,且每年出版的科幻文学作品有1000本左右。
中国的科幻文学属于中国文学当中的小众部分,《三体》(英文版)却拿下了如此耀眼的国际奖项。本文以《三体》(英文版)为主要研究案例,结合其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从它们的世界性题材、翻译特点以及传播途径等方向入手,探讨其进入西方文化圈乃至走向全世界的途径,以期获得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一、选材注重世界性,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民族的文学要走出本土,走向世界,需要跨越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文化差异。纵观国内大部分文学作品,题材大多局限在田园风光、古老历史、民族文化当中,这些题材的作品往往会产生巨大的难以跨越的文化鸿沟,这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来说是一大困境。从近年来成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进入西方文化圈乃至融入世界的文学作品来看,世界性的写作题材可以说是“走出去”的首要条件。
2014年,轰轰烈烈“走出去”的谍战小说家麦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麦家的作品风靡西方时,企鹅出版社“企鹅当代经典”书系的编辑总监基施鲍姆就曾经赞扬,麦家颠覆了西方对中国作家的传统印象,他的写作题材是世界性的。麦家的作品聚焦的是破译、谍战、秘密,描写的是个人在高度压力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这无论是对中国的读者,还是对西方国家的读者而言,都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麦家的作品兼具了纯文学的价值以及商业价值,在国际性的题材之下,渗透中国文化,如此能走进西方文化社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慈欣的作品着重展现宏大宽阔的宇宙视野,描绘极为渺小却雄壮无比的人类生存图景,而且作品中始终激荡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具体看《三体》,无论是“乱纪元三体世界”到与人类世界的主体架构,还是“黑暗森林法则”的主题,或是高维展开、降维攻击、平行宇宙、面壁计划等,都能够从思想、想象到技术细节,给人一种不亚于其他任何一流科技作品的震撼之感。《三体》的题材跳出了以往小说作品关注的中国历史、民族、田园风光等范畴,首次向世界彰显了新一代中国人对科技、未来、宇宙的向往和畅想。刘慈欣的“走出去”让笔者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沈从文。在沈从文早期的小说作品中,苗族的文化背景非常鲜明,但他之后的创作并没有选择少数民族文学这一路径,甚至还有意回避苗族这一元素,将目光投入了更为深远的历史。
虽然笔者强调“走出去”题材的世界性,但这并非否定“民族的”意义。在强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命题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清,民族性的世界意义并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民族性更不是思想贫弱的理由。饱含民族性的文学,同样需要在对生命、人性的探索当中,打开思维局限的门,这样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二、重视翻译,为走出去搭建坚固桥梁
刘慈欣的《三体》能够走向世界文坛并且走近外国读者,除了作品本身的优异,好的翻译更是不能忽视。虽然有人认为刘慈欣和莫言能够遇到合适的翻译者是一种幸运,但事实上,译者的选择对刘慈欣和莫言来说,都并非偶然。
第一,作家与国外的翻译界、出版界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快速地找到合适的翻译者。以莫言为例,莫言在很多国家都与其翻译界、出版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瑞典译者陈安娜、英国译者葛浩文、法国译者诺埃·杜特莱、日本译者藤井省三等。其中,葛浩文数十年来已经翻译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而莫言与诺埃·杜特莱的交往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良好的交流、沟通与联系,是译者了解作家本人、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从《三体》的翻译来看,在西方的科幻圈子里,关注中国科幻的人非常少,而翻译中国科幻的人更少之又少。
第二,选择目的国语言为母语的译者,能够使作品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选择目的国语言为母语,且对中国文化有较深了解的译者,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创作背景,理解文学作品的原意;由于目的国语言是其母语,这样的译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目的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语言特点,因而能够更好地将作品传达给目的国读者。《三体》的译者刘宇昆为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和翻译家,曾先后获得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科幻与奇幻最佳短篇翻译奖。虽然刘宇昆的科幻风格与刘慈欣的有很大差异,但选择刘宇昆作为《三体》英文版的译者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他可以很好地把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幻精神结合起来,同时,由于他能把西方人对中国作家的想象理解得非常透彻,因此他选择了非常平实的语言策略,使《三体》充满了20世纪50年代科幻界黄金时代的特征,深深地吸引了科幻迷们。而刘宇昆考虑到西方读者对一些翻译会带有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因此在一些细节的翻译处理上非常考究。比如,对于人名的翻译,他采用了前名在后的翻译法,将丁仪翻译为Ding Yi,甚至把小汪(汪淼)翻译成Xiao Wang,这不仅避免西方读者因直接翻译造成文化上的主观臆断,而且还保留了东西方文化的距离感。
三、强有力的传播渠道与产业生态链条
依靠文学作品本身的优异以及高水平的翻译,只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的初级阶段。中国文学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真正地走入西方读者的视野当中。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寻找强有力的传播渠道以及多种形式进行推广传播。
首先,选择西方主流商业出版社进行合作,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模式。由于当前中国文学作品往往是由一些学术出版机构出版,使中国文学始终被归类在学术化和专业化的角落中。这些作品往往只能被摆放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难以真正进入市场面对读者群体。而主流的商业出版社更多是考虑如何在市场上获取更大利益,因此对于引进的图书,他们大多会极力去营销推广。如《三体》英文版选择的出版商美国托尔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是美国最大的科幻出版社,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可以说选择主流强大的商业出版社,是《三体》英文版取得良好销售成绩的原因之一。《三体》英文版开始销售之前,托尔出版社就在传统媒体、自媒体上进行预热造势,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商周刊》等进行了一系列报道。此外,他们还邀请科幻作家、评论人、媒体人对图书进行高度的阅读评论。当《三体》英文版在亚马逊网站首发销售时,出版商打出了“中国畅销科幻小说,英文版首次上市”的标语,牢牢吸引了全世界科幻迷的目光。经过前期的预热造势,《三体》的销量也确实令人满意,其精装版与Kindle版首日销量就分别夺取了亚洲文学类第1名和第2名。
其次,产业生态链条助力文学作品“走出去”。目前,将文学作品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以多种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在国际上已是常态。比如日本、美国、欧洲,从将一个文字的作品改编成影视、游戏、动漫,再到周边的衍生产品,甚至可以将其打造成主题乐园。完整的文学产业生态链,对各国文学“走出去”“走进去”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哈利·波特》为例,虽然是文学作品先进入中国,但后续的影视作品无不给作者和出版方带来比文学作品本身更强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我国的《甄嬛传》也不失为一个典型案例。在国内文学作品尤其是电视剧极为受捧的情形下,将其改编制作成英文版输出国外,其影响力也不容忽视。作为国内外都享有高知名度,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三体》,也将被拍摄成国内的首部科幻大片,相信这一影视版能够吸引国内甚至国外的众多观众。优质文学IP的影视、动漫、游戏改编等,在全球已成为一种趋势,合适的文学作品进行全产业生态链的打造,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走进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