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演奏技巧
陈依红
摘 要:肖邦是波兰爱国主义音乐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和对亡国的恨,他是钢琴诗人,波兰的民间音乐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用音乐表现了波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关键词:肖邦;调性;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73-02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自幼热爱波兰的民间音乐,早在他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时开始演出,世人把少年时的肖邦比做是“第二个莫扎特”,当时的欧洲报纸上这样写道:“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肖邦的后半生正处在波兰亡国之时,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并以此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同时也有对亡国的愤恨。例如,在肖邦《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的英雄性;在《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中又充满着爱国的热情,音乐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而在《降b小调奏鸣曲》中却表现了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情感,同时也有对祖国命运的哀却。
肖邦的一生只为钢琴作曲,因此,他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钢琴音乐极富个性,他采用装饰音加旋律的手法来使和声织体更丰富,旋律更加华丽,肖邦所运用的和声技巧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当时的传统界限。他创作的钢琴作品虽然大都是中小型乐曲,但在作品中无不显露出他卓越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巧。他的创作灵感均来源于他的经历和发自内心的情感,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古典音乐的纯真,也有浪漫音乐的色彩,因此,在当时他被为新浪漫主义的代表。
叙事曲实际上就像讲故事一样,通常以某些古代的传说或者幻想故事为创作的题材,最初是在法国13—14世纪用于歌曲的一种体裁。肖邦便首先将这种叙事性、史诗性、戏剧性的体裁运用到了钢琴作品中,并把波兰民间风格的曲调作为他创作的源泉,用音乐来表现波兰人民的生活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渴望。肖邦一生写了4首叙事曲,其中《g小调叙事曲》(作品23)是他后期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据有关材料记载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是受到了波兰革命诗人蜜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罗德》的影响。
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也称《第一叙事曲》,在曲式结构上总体来说是奏鸣曲式,只不过处理得较为自由。它大致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largo(广板)(1—7小节)4/4拍,g小调。
乐曲用双手的齐奏,演奏出庄严的曲调,作曲家用这样一个缓慢的引子把我们带入了悲壮的史诗般的气氛中去。第一乐句是上行的分解和旋,演奏时应把大臂的重量完全沉下去,这样才能表现出音乐的厚重感。第二乐句音乐做了小幅度的下行流动,好似把我们又带到了远古的回忆,演奏时应表现得温柔、抒情。这5小节用的都是同音八度,没有任何的和声,但却不失庄严、深沉而又宽广的气息。第6、7小节作曲家用了两个和弦,以悲愤的询问结束了引子而后进入呈示部。
第二部分,呈示部:Moderato (中板)(8—93小节)6/4拍。
呈示部由第一主题、连接部和第二主题组成。8—35小节是第一主题,这是一个叙事性的主题,沉着而忧伤的旋律,好像在讲述一段苦难的历史而又不时发出声声的叹息。演奏时应特别注意旋律声部的音乐进行,要非常地连贯,尤其是用5指弹奏顶点音的时候,要用大臂的重量,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的跌宕起伏。同时,伴奏声部采用了断奏的形式,应注意很好的控制声音的力度并且要弹得很干净,演奏时只需用手指的第2关节做贴键的弹奏就可以了。
从21小节开始,调性从 g小调转到a小调,旋律逐渐丰富起来,左手的级进,不断推进音乐的进行,此时的踏板要注意换干净。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慢慢地明朗起来,我们可感到好似云开雾散。到了33小节音乐由一句精彩而华丽的乐句结束了主部,音乐又回到了g小调。连接部是36—67小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过渡的桥梁。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用4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的节奏,作了模进性的进行。第36—39小节音乐表现了哀怨的情绪。40小节开始,乐句的第一个音用了二分音符,音乐变得焦躁不安,速度 越来越快,让人感到惊恐不安。48小节开始,右手用分解琶音,急速地上下跑动,左手用沉重的和弦伴奏让我们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掀动着一股巨大的恶浪向我们袭来。随着音乐的渐渐平静,肖邦用了不断离调的手法,使降B大调的主和弦转到降E大调的属和弦,也以此为第二主题作好了调性上的准备。音乐在旋律上用了几个简单的四度和五度的音程,使得音乐在速度不断减慢,渐渐安静,直至逐渐消失般地进入到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是68—93小节,这个乐段是从降E大调开始的。第二主题的音乐要表现得温和而明朗,整个乐段充满着抒情的气息,好似一首优美的歌曲。左手分解和弦的琶音平稳、从容,在不经意中衬托着右手的旋律。谱上pp的力度,就好像在轻声的吟唱。我们说肖邦是钢琴诗人,这个乐段的音乐就是他音乐诗人的极致体现。从82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三连音节奏,此时应注意左手节奏的平稳,决不能因为右手旋律节奏的变化而使左手摇摆不定。此时我们可用一点弱音踏板使音色作一些忽明忽暗的变化,也可为了音乐的表现增添更好的意境。
如果说第一主题表现的是一种幻想,那第二主题就是一种冥想,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渴望和期盼。
第三部分,展开部:(94—165小节)6/4拍。
这个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它由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和两个插部组成。第一主题(94—105小节)a 小调。这个主题在展开时,采用的均是原主题的材料,不同的是在a小调上出现。肖邦在左手低音上用了一个属音的持续音来表现自已对未来茫然而又彷徨的心情,由于音乐的色彩非常灰暗,从而使得音乐极具悲剧性。第一主题由 pp逐渐达到ff,情绪也达到高潮,此时音乐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106—125小节)A大调。这个主题仍然是采用原来的材料,但调性从中音区的降E大调转到了高音区的 A大调,肖邦用右手的强有力的和弦和八度,把主题旋律作了更为广阔的发展,也把音乐的旋律变得更为丰富,这些强有力的和弦十分具有动力性,每个和弦都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悲愤,让人感到一种巨大的能量正在爆发出来。同时左手采用了柱式的和弦伴奏织体,和声的运用极为丰富,每个和弦都用ff的力度,饱满而热情,就好像是一声声革命的炮声,在演奏时应挥动我们的大臂和肩部,让声音完完全全地沉下去,左手的柱式和弦还应注意要弹得非常连贯,大指的旋律音要尽可能的弹够时值。
音乐至此已完全摆脱了前面的压抑,三组八度的上行音阶,把音乐不断推向高潮,力度已达到fff,演奏者应把所有的激情都迸发出来。之后进入插部。插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5—137小节)降E大调。这个部分是一个即兴的乐段,作者用简单的和声以及半音的级进作为旋律,速度不断加快。插部的第二部分(138—165小节)降E大调。这个部分肖邦用了圆舞曲的节奏,旋律表现得极为活泼而诙谐,右手的演奏要抓住轻盈的特点。整个插部要一气呵成,随着力度的加强,声音要非常明亮而有颗粒性。
第四部分,再现部:(166—207小节)6/4拍。
我们应注意到再现部是一个倒置的主题,就是第二主题在前,第一主题在后,此时的调性仍然在降E大调上。第二主题(166—193小节)降E大调。在这个主题中,左手的琶音在速度上比呈示部快了一倍,作者采用了八分音符的时值,而右手的旋律也從单音变成了和弦和八度,这样音乐的性格和色彩就保持着展开部的英雄气概,仿佛我们看到了胜利的结局。但到了180小节,我们再次听到叹息的声音,这种叹息中透露一种无奈。第一主题(194—207小节)g小调。这时的音乐最终回到了g小调,右手保持着原来的曲调,左手仍然用一个持续的低音来表现作者的惶恐不安,不过随着音乐的发展,我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第五部分,尾声:(208—264小节)4/4拍。
肖邦运用了和前面完全不同的主题材料,右手用了柱式的分解和弦,并在弱拍上使用了强音,这样如同旋风般的节奏使音乐更加充满了悲剧性的紧张气氛。
这段音乐的技术性十分强,双手的弹奏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演奏者内心要有火热的情感,才能不断地把音乐推向高潮。从256小节开始,几组快速跑动的长长的音阶,从下而上似乎把我们抛向了高点,又突然停留在几个和弦上,此时的音乐主题在悲剧和激烈的动荡中发出最后的叹息,音乐在双手强有力的反向八度中结束。
肖邦创作《第一叙事曲》正是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他当时流亡在法国,全曲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波兰人民的希望,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成为了激励波兰人民为民族而战的精神力量,它是一首民族英雄的赞歌。
责任编辑:马林
参考文献:
[1]阿?海德里,莫?布朗.肖邦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摘 要:肖邦是波兰爱国主义音乐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和对亡国的恨,他是钢琴诗人,波兰的民间音乐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用音乐表现了波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关键词:肖邦;调性;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73-02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肖邦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自幼热爱波兰的民间音乐,早在他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时开始演出,世人把少年时的肖邦比做是“第二个莫扎特”,当时的欧洲报纸上这样写道:“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肖邦的后半生正处在波兰亡国之时,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并以此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同时也有对亡国的愤恨。例如,在肖邦《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的英雄性;在《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中又充满着爱国的热情,音乐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而在《降b小调奏鸣曲》中却表现了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情感,同时也有对祖国命运的哀却。
肖邦的一生只为钢琴作曲,因此,他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钢琴音乐极富个性,他采用装饰音加旋律的手法来使和声织体更丰富,旋律更加华丽,肖邦所运用的和声技巧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当时的传统界限。他创作的钢琴作品虽然大都是中小型乐曲,但在作品中无不显露出他卓越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巧。他的创作灵感均来源于他的经历和发自内心的情感,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古典音乐的纯真,也有浪漫音乐的色彩,因此,在当时他被为新浪漫主义的代表。
叙事曲实际上就像讲故事一样,通常以某些古代的传说或者幻想故事为创作的题材,最初是在法国13—14世纪用于歌曲的一种体裁。肖邦便首先将这种叙事性、史诗性、戏剧性的体裁运用到了钢琴作品中,并把波兰民间风格的曲调作为他创作的源泉,用音乐来表现波兰人民的生活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渴望。肖邦一生写了4首叙事曲,其中《g小调叙事曲》(作品23)是他后期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据有关材料记载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是受到了波兰革命诗人蜜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罗德》的影响。
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也称《第一叙事曲》,在曲式结构上总体来说是奏鸣曲式,只不过处理得较为自由。它大致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largo(广板)(1—7小节)4/4拍,g小调。
乐曲用双手的齐奏,演奏出庄严的曲调,作曲家用这样一个缓慢的引子把我们带入了悲壮的史诗般的气氛中去。第一乐句是上行的分解和旋,演奏时应把大臂的重量完全沉下去,这样才能表现出音乐的厚重感。第二乐句音乐做了小幅度的下行流动,好似把我们又带到了远古的回忆,演奏时应表现得温柔、抒情。这5小节用的都是同音八度,没有任何的和声,但却不失庄严、深沉而又宽广的气息。第6、7小节作曲家用了两个和弦,以悲愤的询问结束了引子而后进入呈示部。
第二部分,呈示部:Moderato (中板)(8—93小节)6/4拍。
呈示部由第一主题、连接部和第二主题组成。8—35小节是第一主题,这是一个叙事性的主题,沉着而忧伤的旋律,好像在讲述一段苦难的历史而又不时发出声声的叹息。演奏时应特别注意旋律声部的音乐进行,要非常地连贯,尤其是用5指弹奏顶点音的时候,要用大臂的重量,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的跌宕起伏。同时,伴奏声部采用了断奏的形式,应注意很好的控制声音的力度并且要弹得很干净,演奏时只需用手指的第2关节做贴键的弹奏就可以了。
从21小节开始,调性从 g小调转到a小调,旋律逐渐丰富起来,左手的级进,不断推进音乐的进行,此时的踏板要注意换干净。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慢慢地明朗起来,我们可感到好似云开雾散。到了33小节音乐由一句精彩而华丽的乐句结束了主部,音乐又回到了g小调。连接部是36—67小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过渡的桥梁。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用4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的节奏,作了模进性的进行。第36—39小节音乐表现了哀怨的情绪。40小节开始,乐句的第一个音用了二分音符,音乐变得焦躁不安,速度 越来越快,让人感到惊恐不安。48小节开始,右手用分解琶音,急速地上下跑动,左手用沉重的和弦伴奏让我们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掀动着一股巨大的恶浪向我们袭来。随着音乐的渐渐平静,肖邦用了不断离调的手法,使降B大调的主和弦转到降E大调的属和弦,也以此为第二主题作好了调性上的准备。音乐在旋律上用了几个简单的四度和五度的音程,使得音乐在速度不断减慢,渐渐安静,直至逐渐消失般地进入到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是68—93小节,这个乐段是从降E大调开始的。第二主题的音乐要表现得温和而明朗,整个乐段充满着抒情的气息,好似一首优美的歌曲。左手分解和弦的琶音平稳、从容,在不经意中衬托着右手的旋律。谱上pp的力度,就好像在轻声的吟唱。我们说肖邦是钢琴诗人,这个乐段的音乐就是他音乐诗人的极致体现。从82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三连音节奏,此时应注意左手节奏的平稳,决不能因为右手旋律节奏的变化而使左手摇摆不定。此时我们可用一点弱音踏板使音色作一些忽明忽暗的变化,也可为了音乐的表现增添更好的意境。
如果说第一主题表现的是一种幻想,那第二主题就是一种冥想,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渴望和期盼。
第三部分,展开部:(94—165小节)6/4拍。
这个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它由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和两个插部组成。第一主题(94—105小节)a 小调。这个主题在展开时,采用的均是原主题的材料,不同的是在a小调上出现。肖邦在左手低音上用了一个属音的持续音来表现自已对未来茫然而又彷徨的心情,由于音乐的色彩非常灰暗,从而使得音乐极具悲剧性。第一主题由 pp逐渐达到ff,情绪也达到高潮,此时音乐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106—125小节)A大调。这个主题仍然是采用原来的材料,但调性从中音区的降E大调转到了高音区的 A大调,肖邦用右手的强有力的和弦和八度,把主题旋律作了更为广阔的发展,也把音乐的旋律变得更为丰富,这些强有力的和弦十分具有动力性,每个和弦都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悲愤,让人感到一种巨大的能量正在爆发出来。同时左手采用了柱式的和弦伴奏织体,和声的运用极为丰富,每个和弦都用ff的力度,饱满而热情,就好像是一声声革命的炮声,在演奏时应挥动我们的大臂和肩部,让声音完完全全地沉下去,左手的柱式和弦还应注意要弹得非常连贯,大指的旋律音要尽可能的弹够时值。
音乐至此已完全摆脱了前面的压抑,三组八度的上行音阶,把音乐不断推向高潮,力度已达到fff,演奏者应把所有的激情都迸发出来。之后进入插部。插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5—137小节)降E大调。这个部分是一个即兴的乐段,作者用简单的和声以及半音的级进作为旋律,速度不断加快。插部的第二部分(138—165小节)降E大调。这个部分肖邦用了圆舞曲的节奏,旋律表现得极为活泼而诙谐,右手的演奏要抓住轻盈的特点。整个插部要一气呵成,随着力度的加强,声音要非常明亮而有颗粒性。
第四部分,再现部:(166—207小节)6/4拍。
我们应注意到再现部是一个倒置的主题,就是第二主题在前,第一主题在后,此时的调性仍然在降E大调上。第二主题(166—193小节)降E大调。在这个主题中,左手的琶音在速度上比呈示部快了一倍,作者采用了八分音符的时值,而右手的旋律也從单音变成了和弦和八度,这样音乐的性格和色彩就保持着展开部的英雄气概,仿佛我们看到了胜利的结局。但到了180小节,我们再次听到叹息的声音,这种叹息中透露一种无奈。第一主题(194—207小节)g小调。这时的音乐最终回到了g小调,右手保持着原来的曲调,左手仍然用一个持续的低音来表现作者的惶恐不安,不过随着音乐的发展,我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第五部分,尾声:(208—264小节)4/4拍。
肖邦运用了和前面完全不同的主题材料,右手用了柱式的分解和弦,并在弱拍上使用了强音,这样如同旋风般的节奏使音乐更加充满了悲剧性的紧张气氛。
这段音乐的技术性十分强,双手的弹奏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演奏者内心要有火热的情感,才能不断地把音乐推向高潮。从256小节开始,几组快速跑动的长长的音阶,从下而上似乎把我们抛向了高点,又突然停留在几个和弦上,此时的音乐主题在悲剧和激烈的动荡中发出最后的叹息,音乐在双手强有力的反向八度中结束。
肖邦创作《第一叙事曲》正是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他当时流亡在法国,全曲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波兰人民的希望,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成为了激励波兰人民为民族而战的精神力量,它是一首民族英雄的赞歌。
责任编辑:马林
参考文献:
[1]阿?海德里,莫?布朗.肖邦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