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是最有力的行走
童喜喜
求学时期,许新海是家乡江苏省海门市远近闻名的聪明孩子。中考时,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唯一考上师范的学生。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考上师范意味着早早端上了“铁饭碗”。
工作伊始,许新海又迅速考取了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脱产学习两年。
若不是有着过人的胆识,年仅25岁的许新海不会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受命创办海门市东洲小学。他更不会白手起家建校,却在短短十年间屡创奇迹。
正是因为这样优异的表现,许新海才成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中唯一的小学校长,成为访问学者留学海外。
在这样的基础上,许新海又考取了教育哲学博士,师从教育家朱永新,从实践到理论提升,再从理论到一线践行。这番苦修的结果,在他当年的老同学、现任东洲小学校长祝禧看来就是:极具创造力,教育点子之多、之新,让人钦佩,“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创造”。
总而言之,在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之中,许新海显然是属于被人羡慕的那种人:拥有过人的天赋,命运又给予诸多机会,轻描淡写之间似乎就能把握住一切,成功来得理所应当。
但是,除了这些,许新海还有一个特点,就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地弥漫在他的成长之路上,又如空气一般容易被人忽略。
曾经,人们都把爱迪生的名句奉为真理: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如今,人们似乎更相信哪怕被证实为谣言的后半句:但没有这1%的灵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劳。信奉什么,就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许新海坚持一个“勤”字,收获了奇迹般的成绩。
许新海从小爱读书。读小学时很少有课外书可读,他就反复读课本,以至于到了学期末,所有的课文基本上都能倒背如流。假期里,伙伴们都去帮家人做生意赚钱,只有他躲在家里埋头读书,相伴而至的自然是优异的学习成绩。
从25岁到38岁,是许新海担任校长的13年,也是他带领学校狂飙突进的岁月:校舍从只有300平方米的四间平房,到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几幢大楼,规模从两个班、7名教职工、61名学生,到60个班、180名教职工、2500多名学生,建校第四年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第五年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和另6位教师,在烈日下用一个多星期亲手平整出一块儿巴掌大的黄泥操场;是他在得知两位住校的女教师遭受流氓骚扰后,干脆把家搬到办公室,住在她们隔壁,彻底以校为家;是婚后妻子含泪要求“一定要陪我说10分钟话之后才可以睡”。
1997年,许新海赴美国学习考察一个月,他写下了10万多字的考察实录和心得体会,回国后诞生了一本《美国小学教育考察》。2004年,他得到赴澳大利亚访学的机会,他这个“英语盲”为了过选拔考试的语言关,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为期6个月的封闭式英语培训。他给自己定下的训练计划是:每天睡6个小时,其他时间哪怕在吃饭时都在背单词。顺利通过选拔出国后,在一年间他访问了30多所中小学,听了500多节课,写下60多万字的记录,回国后出版了《澳洲课程故事—— 一位中国著名校长的域外教育体验》《澳中教育与课程跨文化比较研究》两部专著。
对于很多人来说,离开学校就是抛弃纸和笔的开始。尤其是现在进入信息时代,太多的书写都完全可以用手机、电脑代劳。但许新海直到现在,每年都大概要写满20本左右的笔记本。他还总结了做笔记的经验:有一个本子主要用于记录交流中的灵感,有一个本子主要记录上级部门召开的各类行政会议,有一个本子主要记录单位内部的会议资料、会议备忘,有一个本子主要记录举办的各种活动,有一个本子用于记录平日的行程安排……如此分门别类地记录,既能面面俱到,又能节约时间。当然,博客、微博也是许新海的工具,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更成了他的记录工具之一,他把多年来写工作日记的习惯,变成了“每日一思”的微博。
当他被任命为市教育局副局长的第二天,就和几位同事一起去了一所农村小学现场调查。当时全市一共有近60所农村小学,第一个月他就走访了一半,半年中跑遍了全部农村学校。所有举措的出台,都产生于这样的调查之后。
同样是推广阅读,许新海似乎特别有成效,不仅自己获得“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殊荣,他还以阅读推广“招数”繁多声名在外。比如他为农村小学配备移动书架、图书漂流箱,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图书漂流,用最少的书实现最大的阅读效果。课外阅读刚刚推行的时候,当时的老师们还是更重应试排名、轻视课外阅读,他却“以毒攻毒”,在全市统考中增加了一道课外阅读题。
阅读推广如此,其他工作同样如此。比如,自从创建特色学校工作被许新海列进议程,他就为自己定下了工作计划:每年重点跟踪十几所学校,保证每所学校最少去3次,多则不限。以最少3次的目标来说,工作分别是:第一次去,和全校教职员工座谈,听他们分别介绍各自关于本校特色的思考,他根据这些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第二次去,了解特色与本校其他工作的结合情况,继续和全校教职员工座谈,对特色进行修正调整。第三次去,共同确定学校特色,基本确定推进思路和工作计划。对于那些一时找不到特色的学校,他就反复座谈,不断碰撞。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是教育哲学博士,眼界应在一般校长、教师之上;他又是局长,从行政上他完全可以一声令下落实自己的思考。可他坚持这样做,他说只有从每个人心中共同诞生的特色,才是由内而外的,才是能真正扎根的。所以,今天海门的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是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形成的,并不会因为某一任校长的离开而突变。
就连对待病痛,许新海也着类似的办法:在完成博士论文期间,由于整天伏案写作,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当他听说打羽毛球可以治疗颈椎病之后,立即从乒乓球爱好者变成了羽毛球迷。5年中,只要不出差保证每天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在他的坚持下,果然没过多久颈椎病就消失无踪了。
许新海的导师朱永新先生在发起新教育实验时,鲜明地提出“行动,就有收获”的口号,这也是新教育的行动哲学。后来,许新海在这句话后又补充了一句“坚持,才有奇迹”。这两句话如此浑然天成,它的诞生充分体现出新教育人共熬一锅石头汤的实验推进方式,它们也成为新教育人奉行的经典理念之一,激励着无数人。新教育一直强调,每一个新教育的践行者同时也是新教育的创造者。许新海身上就鲜明地体现着这个特点,这位杰出的创造者身上被人如空气般忽略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勤。
同为海门人、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近代教育家张謇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向耳!”许新海则将海门教育精神归纳为八个字:强毅力行,追求卓越。他说,强毅是一种态度,是积极进取的状态;力行是一种行动,是身体力行的实践。
对许新海自己来说,“力行”或许更应该直译为有力的行走。所谓有力的行走,就是奔跑。的确,别人都在行走时,他却在奔跑,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跑。
求学时期,许新海是家乡江苏省海门市远近闻名的聪明孩子。中考时,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唯一考上师范的学生。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考上师范意味着早早端上了“铁饭碗”。
工作伊始,许新海又迅速考取了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脱产学习两年。
若不是有着过人的胆识,年仅25岁的许新海不会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受命创办海门市东洲小学。他更不会白手起家建校,却在短短十年间屡创奇迹。
正是因为这样优异的表现,许新海才成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中唯一的小学校长,成为访问学者留学海外。
在这样的基础上,许新海又考取了教育哲学博士,师从教育家朱永新,从实践到理论提升,再从理论到一线践行。这番苦修的结果,在他当年的老同学、现任东洲小学校长祝禧看来就是:极具创造力,教育点子之多、之新,让人钦佩,“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创造”。
总而言之,在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之中,许新海显然是属于被人羡慕的那种人:拥有过人的天赋,命运又给予诸多机会,轻描淡写之间似乎就能把握住一切,成功来得理所应当。
但是,除了这些,许新海还有一个特点,就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地弥漫在他的成长之路上,又如空气一般容易被人忽略。
曾经,人们都把爱迪生的名句奉为真理: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如今,人们似乎更相信哪怕被证实为谣言的后半句:但没有这1%的灵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劳。信奉什么,就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许新海坚持一个“勤”字,收获了奇迹般的成绩。
许新海从小爱读书。读小学时很少有课外书可读,他就反复读课本,以至于到了学期末,所有的课文基本上都能倒背如流。假期里,伙伴们都去帮家人做生意赚钱,只有他躲在家里埋头读书,相伴而至的自然是优异的学习成绩。
从25岁到38岁,是许新海担任校长的13年,也是他带领学校狂飙突进的岁月:校舍从只有300平方米的四间平房,到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几幢大楼,规模从两个班、7名教职工、61名学生,到60个班、180名教职工、2500多名学生,建校第四年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第五年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和另6位教师,在烈日下用一个多星期亲手平整出一块儿巴掌大的黄泥操场;是他在得知两位住校的女教师遭受流氓骚扰后,干脆把家搬到办公室,住在她们隔壁,彻底以校为家;是婚后妻子含泪要求“一定要陪我说10分钟话之后才可以睡”。
1997年,许新海赴美国学习考察一个月,他写下了10万多字的考察实录和心得体会,回国后诞生了一本《美国小学教育考察》。2004年,他得到赴澳大利亚访学的机会,他这个“英语盲”为了过选拔考试的语言关,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为期6个月的封闭式英语培训。他给自己定下的训练计划是:每天睡6个小时,其他时间哪怕在吃饭时都在背单词。顺利通过选拔出国后,在一年间他访问了30多所中小学,听了500多节课,写下60多万字的记录,回国后出版了《澳洲课程故事—— 一位中国著名校长的域外教育体验》《澳中教育与课程跨文化比较研究》两部专著。
对于很多人来说,离开学校就是抛弃纸和笔的开始。尤其是现在进入信息时代,太多的书写都完全可以用手机、电脑代劳。但许新海直到现在,每年都大概要写满20本左右的笔记本。他还总结了做笔记的经验:有一个本子主要用于记录交流中的灵感,有一个本子主要记录上级部门召开的各类行政会议,有一个本子主要记录单位内部的会议资料、会议备忘,有一个本子主要记录举办的各种活动,有一个本子用于记录平日的行程安排……如此分门别类地记录,既能面面俱到,又能节约时间。当然,博客、微博也是许新海的工具,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更成了他的记录工具之一,他把多年来写工作日记的习惯,变成了“每日一思”的微博。
当他被任命为市教育局副局长的第二天,就和几位同事一起去了一所农村小学现场调查。当时全市一共有近60所农村小学,第一个月他就走访了一半,半年中跑遍了全部农村学校。所有举措的出台,都产生于这样的调查之后。
同样是推广阅读,许新海似乎特别有成效,不仅自己获得“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殊荣,他还以阅读推广“招数”繁多声名在外。比如他为农村小学配备移动书架、图书漂流箱,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图书漂流,用最少的书实现最大的阅读效果。课外阅读刚刚推行的时候,当时的老师们还是更重应试排名、轻视课外阅读,他却“以毒攻毒”,在全市统考中增加了一道课外阅读题。
阅读推广如此,其他工作同样如此。比如,自从创建特色学校工作被许新海列进议程,他就为自己定下了工作计划:每年重点跟踪十几所学校,保证每所学校最少去3次,多则不限。以最少3次的目标来说,工作分别是:第一次去,和全校教职员工座谈,听他们分别介绍各自关于本校特色的思考,他根据这些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第二次去,了解特色与本校其他工作的结合情况,继续和全校教职员工座谈,对特色进行修正调整。第三次去,共同确定学校特色,基本确定推进思路和工作计划。对于那些一时找不到特色的学校,他就反复座谈,不断碰撞。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是教育哲学博士,眼界应在一般校长、教师之上;他又是局长,从行政上他完全可以一声令下落实自己的思考。可他坚持这样做,他说只有从每个人心中共同诞生的特色,才是由内而外的,才是能真正扎根的。所以,今天海门的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是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形成的,并不会因为某一任校长的离开而突变。
就连对待病痛,许新海也着类似的办法:在完成博士论文期间,由于整天伏案写作,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当他听说打羽毛球可以治疗颈椎病之后,立即从乒乓球爱好者变成了羽毛球迷。5年中,只要不出差保证每天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在他的坚持下,果然没过多久颈椎病就消失无踪了。
许新海的导师朱永新先生在发起新教育实验时,鲜明地提出“行动,就有收获”的口号,这也是新教育的行动哲学。后来,许新海在这句话后又补充了一句“坚持,才有奇迹”。这两句话如此浑然天成,它的诞生充分体现出新教育人共熬一锅石头汤的实验推进方式,它们也成为新教育人奉行的经典理念之一,激励着无数人。新教育一直强调,每一个新教育的践行者同时也是新教育的创造者。许新海身上就鲜明地体现着这个特点,这位杰出的创造者身上被人如空气般忽略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勤。
同为海门人、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近代教育家张謇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向耳!”许新海则将海门教育精神归纳为八个字:强毅力行,追求卓越。他说,强毅是一种态度,是积极进取的状态;力行是一种行动,是身体力行的实践。
对许新海自己来说,“力行”或许更应该直译为有力的行走。所谓有力的行走,就是奔跑。的确,别人都在行走时,他却在奔跑,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