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镜头下的多襄丸与菊千代
吴伟
【摘 要】著名的日本导演黑泽明早期所执导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与《七武士》是不朽的旷世佳作。两部影片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片中“多襄丸”与“菊千代”均由三船敏郎饰演,二者所饰演的形象有巨大的相似之处。文中结合两部作品及不同语境,对这同一饰演者形象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揭示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深层内涵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关键词】《罗生门》;《七武士》;多襄丸;菊千代;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08-02
导演黑泽明是顶尖级的世界电影大师,1954年,当他拍完《罗生门》,黑泽明便在日本的电影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纪元,此片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三船敏郎在《罗生门》中饰演了粗犷、强悍的多襄丸,片中这一鲜明的角色形象被观众所熟记。在1954年,黑泽明的又一部巨作《七武士》问世,无论主题还是叙事都使世人震撼。三船敏郎在《七武士》中饰演了菊千代,菊千代作为一名“武士”,虽不具有德操和武功,但具有更高的正义感与人格。《罗生门》与《七武士》中,多襄丸与菊千代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表演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影片主题的相似性
电影《罗生门》是反映人性的一部力作,对人性进行了深入解读。影片由一宗案件引起,案件中有多襄丸、樵夫、农夫、武士金泽武弘、真砂以及女巫等,案件的结局是武士牺牲,武士的妻子真砂被多襄丸占有。关于武士金泽武弘到底是如何死的,他的妻子真砂又是如何被多襄丸占有的,多襄丸与樵夫以及真砂的供述都不相同,就连象征着死者金泽武弘的女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都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说,而隐瞒案件的真相。导演黑泽明在人物的设置上,用女巫象征死去的金泽武弘,在影片最后所出现农夫的行为更是将影片主旨升华到了更高的层面,僧人的形象更像导演自身的映射。导演通过他们各自对案件的供词,揭示出人性的自私、不信任,正如片中所说:“有谁是真正的好人吗?也许仁慈只是一种伪装,人们只想忘掉坏的东西,而去相信那些捏造的好的东西。”
影片《七武士》所反映的主题与《罗生门》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反映出了很复杂的人性关系。讲的是一群农民长期被当地的强盗们所抢劫,因此商议请求落魄的武士们来保护他们,但是黑泽明却将这简单的故事在视听语言中为人们展现出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影片自始至终的叙事也都是围绕着人性展开,农民的懦弱、自私自利、愚昧以及武士们大义、无私、高尚的精神都深刻地展现出来。黑泽明在揭示出人性恶的一面时,也不忘表现出人性善的一面,在《罗生门》中樵夫以及僧人便是这种角色的代表者。导演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哲理是无法衡量的,这样的一部巨作使世人震撼,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时为观众展现的画面更赤裸裸地展现出了人性的自私自利与人性的大公无私之间的强烈冲击。一个时代如果产生了许多可悲而可鄙的人,那么这个时代也是可悲而可鄙的。影片的最后,勘兵卫说:“胜利的,不是我们,而是农民。打败七个武士的,不是山贼,不是农民,也不是火枪。而是无奈的时代和宿命。”
二、多襄丸与菊千代形象的塑造及内涵
(一)多襄丸与菊千代的形象塑造
1.外部塑造的同一性
《罗生门》与《七武士》中的多襄丸与菊千代均由日本著名演员三船敏郎所饰演,他擅长扮演强悍、动作性强以及粗狂的这种粗线条类型的角色。对于黑泽明来说,三船敏郎是他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三船敏郎去世后,黑泽明曾说:“我真的很想表扬你说,很好,三船君。你真的做得很好。像你那么棒的演员现在已经没有了。”无论是多襄丸还是菊千代,导演对他们外部形象塑造都极其相似,都具有夸张的动作,充满好奇之心、抓耳挠腮的行为。从外部看这二者并不像是真正的武士,他们总是大摇大摆、有着耀武扬威的腔调,没有严整的装束、没有凌厉的行动以及端庄的举止,总是很粗鲁、爱闹事,例如:在《罗生门》中,当审讯多襄丸的时候,他突然抓耳挠腮地转向捕快,并对捕快大声呵斥,此时的多襄丸完全不具有武士任何的特征。在《七武士》中,武士们进入村子里,没有人出来迎接他们,是菊千代张牙舞爪地敲起了警钟,在训练农民的时候,菊千代时常戏弄那些农民,加上农民那些愚昧的表情使得场景变得滑稽起来。多襄丸与菊千代都是鲜活的形象,可以说黑泽明对这二者的外部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2.内部构建的差异性
影片《罗生门》中,多襄丸起初由于饥热难耐,一阵微风吹过,偶见武士金泽武弘的妻子真砂貌美,只想占有她,相信此刻的多襄丸内心没有想要去杀害武士金泽弘武,虽然作为强盗的多襄丸是一个野蛮、自私自利、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善,因此就导演对多襄丸内部形象的塑造来说,多襄丸其实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影片《七武士》中的菊千代并不是一位武士,他为此找来族谱冒充自己出生于武士世家。菊千代这个形象期初看起来比较滑稽,当农民将自己私藏的物品拿出来后,菊千代强烈地感到等级间的不信任感,然而他自己却出身于农民,这种矛盾也冲击着菊千代。等级观念深深地根植在农民与武士当中,等级之间的不信任更是压抑着最底层的农民,农民对这些武士的不信任源于武士阶层对农民的欺压。菊千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幸的,他在那个充满不信任的社会中显得是那样另类,就连林田平八制作的旗帜当中菊千代的是一个倒三角形,其他的武士却是圆圈,菊千代这个形象内心是痛苦的,也是极其复杂的。
(二)多襄丸与菊千代的形象内涵
1.自身认知的矛盾性
有人认为“樵夫手举婴儿缓步走出罗生门,难道不正预示内乱虽在、赤子之心永恒?”[1]影片《罗生门》中的多襄丸,内心是善良的,人类最本性的欲望驱使他产生了想占有武士金泽武弘妻子真砂的想法,但是内心的善告诫着他最好不要杀人,可以看出多襄丸并没有想要去杀掉武士金泽武弘,而是处于一个“哪天不出几条命案,哪天不死几个人”的社会当中。片中几个人的供词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细节,那就是多襄丸占有真砂后对待真砂以及武士的态度,当真砂让杀掉武士金泽武弘时,多襄丸的心理是矛盾的,因为内心的善让他接受不了这一事实。由于多襄丸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在供词当中为了武士的身份以及尊严而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说谎,他的谎言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愚昧,另一面是源于心底的懦弱,不敢于面对事实,靠着谎言欺骗自己,有掩耳盗铃的感觉。
《七武士》中的菊千代在原本是一个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孤儿,但是他却一直自认为是一名武士,之所以用武士身份,只是想掩饰自己农民的身份,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农民所具有的那种伪善、自私自利、懦弱以及斤斤计较的特性。在农民们的眼中菊千代是一位武士,然而在武士们的眼中菊千代却是一位农民。菊千代的身份是尴尬的,作为“武士”他也痛斥武士们,就是由于这些武士们,农民才变得这样。菊千代是复杂的,更是正直的,他顾生命危险去救父母双亡的孩子,和农民一起睡牛棚,最后中枪之后还拖着沉重的脚步挣扎着刺死山贼。
2.世俗的局限性
《罗生门》反映了人性的一个弱点,那就是人们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已。甚至死去的人也要为自己辩解,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荣誉而不惜说谎。[2]无论是多襄丸还是菊千代,都是世俗的被影响者,这两个人物都处于观念固化的愚昧时代,他们的命运是可悲的,是俗世的牺牲品。正是由于世俗的影响,在人们的观念中是没有法的,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多襄丸为了美化自己的武士身份而说谎,全然不顾后果。如片中所说:“在这个世界上小人活得更好,如果你不自私的话,就没有办法活下去。”菊千代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就像影片最后说的:“这场战争,输的是武士”,他自己伪装成为一个武士,并不是想要真正的成为一名武士,正是由于他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只有武士才可以保卫这些农民。在武士当中,菊千代又不被认同,但是影片的最后所出现的四座一模一样的武士坟墓,分不清谁是谁,这说明此刻的菊千代已被其他武士所认同。但在农民的眼中,农民绝对不可以和武士成婚,这是由于世俗观早已根深蒂固,也说明了农民眼中的等级分化以及对武士们的不接受心理。因此,菊千代是社会当中两个阶层的复合体。
3.人性的复杂性
《罗生门》表达了事实真相乃至人性具有不确定性这样一个主题,它通过主观性的叙事,“使案情变得扑朔迷离,使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使人物的品性显得复杂、诡谲”[3]。前面说到多襄丸的内心是善良的,但是由于自身根深蒂固的世俗观念以及当时的环境,因此呈现给观众的是复杂的人性。就多襄丸个人来说,起初不杀武士金泽武弘是因为内心的善,之所以想去占有真砂是因为原始欲望的驱使,在供词中说谎是源于一种自私自利的无知行为,如片中导演借用剧中者所说:“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因此,多襄丸是矛盾的,也是复杂的,就像樵夫以谎言开始到最后却抱起了小孩这一善举结束。菊千代由于自己的身世,在剧中始终都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菊千代敢说,面对农民一针见血,面对武士直言不讳;菊千代敢做,面对山贼他只身夺铳;菊千代无畏,面对危难不顾性命;菊千代作为农民,却没有农民的懦弱,作为武士却没有武士的德操,也没有武士的凶残。菊千代是豪放的,更是正直的,在剧中菊千代中枪的情况下依然迈起那沉重的脚步去刺死那山贼,那沉重的脚步犹如菊千代沉重的人生,此刻的他已然一位真正优秀的武士。
三、总结
导演黑泽明在两部电影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更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他把人性深处的征服、权力、欲望、冷酷、无情、恐惧和绝望等情感毫不遮掩地刺破给人看,揭示了人自私的本性。[4]黑泽明对剧中人物多襄丸与菊千代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他们的形象在个性中包含了共性,共性中却又涵盖了个性,值得人们永久地去深入思考与探析。
参考文献:
[1]张鑫.论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J].文艺争鸣,2010(2).
[2]徐泽.浅析《罗生门》中黑泽明电影的意识形态[J].电影文学,2014(7).
[3]邱紫华.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8(5).
[4]张一帆.从《七武士》到《入殓师》:浅析日本电影生死观的转变[J].东京文学,2011(6).
作者简介:
吴 伟(1980-),女,江苏扬州,硕士,讲师,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