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意义、现状及改革探索

    摘? 要 分析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重要意义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提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措施,以帮助高职院校推进通識教育改革,推动通识教育发展,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三全育人;慕课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5-0092-03

    1 前言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最先是由一些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而创造出来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会独立思考,塑造完整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进入20世纪后,通识教育课程在欧美大学广泛开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学专业化教育的弊端,人们开始探索通识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逐渐深入。进入21世纪,国内很多高校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口号,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出台通识教育计划。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其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开设并开好通识教育也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面临很多困境,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

    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面临课程设置欠缺系统规划、各部门间缺少协同推进、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职院校需要转变通识教育理念,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通识教育评价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制度和方案,创新通识教育管理模式,加强通识教育改革,推进通识教育发展,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2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的重要意义

    对高职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国家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社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加快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和教育部下发多个文件,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全面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对高职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不是工业生产线,人才不是工业产品,不能走统一工艺、统一规格的批量生产道路。在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通识教育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和实践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和兴趣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尽可能地拓宽选课范围,实现文理兼修、德技并重,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责任感和价值观,解决的是“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会技能的同时,还学会怎样发展和完善自己,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成长为一个价值观端正、知识丰富、全面发展、迁移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对高职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三全育人”,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育人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各部门之间囿于自身部门职责的固化,没有主动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致使这一系统工程呈现“条块分割”现象,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这也成为高职学校难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瓶颈。

    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开设好通识教育,改变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打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壁垒,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和管理协调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3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徒制、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快速发展,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但在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通识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在通识教育理解上存在偏差,再加上学制短、课时紧张,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通识教育普遍出现形式化、随意化现象,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通识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有违国家关于在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初衷,没能让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体现作用。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欠缺系统规划? 由于高职师资条件有限,大部分高职院校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师资条件申报,往往被用作教师填补工作量的“补丁”,教师一旦有了基本工作量,课程就会停开。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年来每学期由教师面授的通选课均不超过十门。而且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师也只凭喜好授课,教材及教学内容未经严格审核,有较强的随意性。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呈现出课程数量不足,面比较窄,而且内容杂、结构乱等现象,缺乏系统规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校就采用慕课,如尔雅慕课、智慧树慕课等,但在慕课课程选择方面缺少科学的、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选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通识教育的初衷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有效、整体地贯彻。又由于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慕课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据在本校调查,70%多的学生在选择慕课时只是单纯为了学分,学习只求进度,不求效果。

    各部门间缺少协同推进? 通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特别是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社科部、团学会等,需要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体验相结合。但现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一个学校层面上的通识教育领导小组,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缺少协调与衔接,致使通识教育呈现碎片化,缺少系统性、科学性。表面上看,各种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但活动过后,在学生身上留下的印记并不多,通识教育的效果难以呈现。

    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基本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缺少完整的规范化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多数通识课考核就是实行小论文或开卷考的形式,一考了之。慕课的考核更简单。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机制不规范,缺少过程性评价,严重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效性。而事实上,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考核应重视过程,而不能仅仅以一时一事的表现来评价。

    4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措施

    转变通识教育理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只拥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而是要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担当的大国工匠。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通识教育,从“以技能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人文精神、艺术修养、心理健康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人生幸福打下基础。

    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从追求真、善、美入手,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大致可以从四个模块去构建课程体系:开设中华文明传承以培养学生以史明鉴、积极进取的素养和品质;开设哲学智慧与人生导航以启迪学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开设艺术欣赏和审美体验以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升气质、内涵和生活的品位;开设社会融入和职场发展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与职业素养和规划能力。可以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以及课外体验课,特别是要根据学校实际,整合资源,发挥原有的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作用,加大具有学校特色的通选课程的开发。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校内资深专业教授、校外学者聘为通识教育的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相对稳定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教学团队;制定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制定通识教育课程标准,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措施等进行研讨和规划;精选慕课课程,给学生的选课以必要的指导。

    创新通识教育评价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制度和方案? 为建立通识教育的长效机制,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和参加课外活动体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价。对理论学习可以进行开卷或闭卷、笔试或面试、理论或实操考核。课外实践或活动体验考核评价可以通过自我、同寝室同学、辅导员老师、班主任、指导老师、团学会等多主体开展,进行调查研究,评价学生参加活动情况和通识素养的提升情况。可以设计《通识教育記录手册》,学生人手一本,指导学生通过记录手册反映学习和实践体验情况,实现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结合。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参加通识教育的积极性,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使其有灵活选择的余地,也可以实施学分互换制度。学生通识教育的考核结果也可作为评优、评奖和入党的一项重要指标,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创新通识教育管理模式? 建立有利于课内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体验联动、各部门协同机制,围绕育人这一核心进行顶层设计,凝成合力,共同推进。比如可以建立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研究解决通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制订通识教育整体方案,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再如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社科部等部门可以组织不同专题的讲座、座谈、文艺活动如“大国工匠进校园”“永宁畅谈”“嘉木有约”“第三课堂”等充实通识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各二级学院可以按照学校整体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等,部门联动、逐层管理,提升通识教育教学实效。

    5 结语

    总之,通识教育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着眼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转变通识教育理念,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使通识教育得到良好发展,实现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张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9(3):107-116.

    [2]冯惠敏,熊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3-5.

    [3]魏久尧.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0-124.

    [4]孙向晨,刘丽华.如何让通识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大学: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

    41-46.

    作者:郑高花,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18020)。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农村中小学生课余负担过重原因

    贠宁为了解农村中小学生课余学习负担现状,我们课题组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以问卷方式对我县辖区的两所中心小学、两所独立初中和5所

  • 品味课文想象 培养环保习惯

    彭燕【摘? 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世界各地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一次又一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