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策略,发展核心素养
黄利凤
摘 要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构建和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简而言之就是: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了历代思想家、文人的思想和个性,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但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仍存在着课堂沉闷枯燥,低效无效的现象。笔者认为,改变课堂策略能有效发挥文言文教学效能,有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课堂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目前广东中考对于课内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三部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传统的文言教学,一般都是三步曲:串讲,翻译,分析课文内容。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读懂课文,落实考点,但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加上大多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因此文言文学习面临枯燥乏味但不得不学尴尬的局面。语文课本应是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充满魅力的课堂,激活课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1思维流动, 绽放光彩
思维是学习的源泉,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发展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用智慧拨动学生求知的渴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够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当面对学生无法理解的难点,老师要智慧地处理学生的疑问,引领学生扩充知识,开阔眼界。才会有解读文本的新鲜感,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文章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阴、晴两幅画面的描写优美生动,悲、喜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字字千钧、境界崇高。可谓叙事简明、描写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以往教到这部分时,会强调“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生也是了解并记住“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便是“仁人”。一旦有了这个过程,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观念:“仁人”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他们是的情感能不被外物和自我左右,就如“神人”而非“凡人”。他们的境界太高,作为常人根本无法到达。甚至还有学生认为“以物喜,以己悲”是“不仁”“不高尚”之类。既然如此,学习“古仁人”的思想在今天有何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呢?仅仅是让学生产生仰望星空,低头反思之感吗?
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架起一个桥梁,让学生体会“凡人”到“仁人”的蜕变。苦苦思索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口。以问促思“古仁人会以物喜,以己悲吗?”问题出来后,学生都陷入了沉思中,有了异样的神情。这时候,我适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追问:“看到春和景明、波澜壮阔之景,古仁人会喜吗?降职远调,背井离乡之时,他们会悲吗?”将具体的环境与人物的心情对接,学生顿时感悟,“古仁人”也是人,他们也会有常人的情感。学生因此,自然就会理解“以物喜,以己悲”是“人之常情”并非“不仁”“不高尚”。但学习“古仁人”的思想精神,可以让学生以古仁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超越自我的伟大精神。如此一来,本文的难点便打开了突破口,落到了实处。
2演读入境,生动鲜活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公输》一文是墨子的代表作,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墨子用道理说明公输盘和楚王,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侵略意图的经过,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非攻”思想。本文最精彩之处当属墨子论辨艺术了。如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语言的力量,是本文的难点。我选择了文章的语言作为突破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还原,感悟墨子“先发制人,无懈可击”的论辩艺术。
原文为了突出墨子高超的论辨艺术,在对话过程中重点详写了墨子的语言,其它人物的语言都很简略。在说服公输盘时,墨子的话语“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从五个方面驳叱公输盘使之理屈词穷。顯然,墨子在说话前已作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到公输盘会用到的各种狡辩理由。所以五个不可谓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气势非凡。而五个句子内容不同,语气和情感也应有区别。但学生在自读时,除了在语气上能做到有所加强外,并不能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补充公输盘的语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小组之间讨论热烈,针对墨子的辩驳,还原公输盘的话语。为了使语言更贴近原文,经过推敲,师生达成共识。
3你争我辩,发散思维
《愚公移山》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愚公形象。同时,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授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质疑。通过反馈,发现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对于愚公这个人物的形象有不同的看法,褒贬不一。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在课堂上设置了小组辩论的环节,精心确定好正反论题。围绕“愚公愚”和“愚公不愚”展开讨论辩论。学生结合文本,寻找与人物相关联的语句,深入研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热情格外高涨。
这时,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再进行讨论:结尾神仙助力移山是否对愚公能力的否定?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认知水平,体会愚公精神的伟大之处及现实意义。文章的重难点在两个论辩活动中高效地完成。
用辩论的方式取代传统的问答式有效地解决课堂难点,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