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物理解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徐尉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推进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很重要,这是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能力的一种体现.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师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吸收掌握.同时,教师在锻炼学生解题技能时要掌握方法,要让解题教学的针对性更强,要多渗透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与锻炼.这样才会让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后有清晰合理的思路,学生更容易理清问题的考查要点,形成合理的解题方案.
一、发挥模型教学的积极辅助作用
很多物理问题都可以基于具体的模型展开分析,教师不仅可以在知识教学时采取这种方法,也可以在解题教学的实施中构建这一路径.不少物理问题都有一些典型性,考查的知识内容也相对集中.对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要首先从思维上展开引导,让学生首先确定问题的考查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有了这个解题基础后,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大家借助模型来展开问题分析.这样的解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同时,有了具体的参照模型后,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路会更加清晰,解题的综合实效也会更高.解题能力的培养绝不是要采取题海战术,那并不是值得推崇的办法.真正合理的做法是培养与锻炼学生就问题的考查要点有良好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可以在看到问题后做出准确判断,找到好的解题路径,这才会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磁场的教学中,教师会采用铁屑模型,将磁感线可视化、具体化,实现磁场的有效教学.同样,这种教学思维也可以引入到解题能力的培养中,在对复杂力学题目的分析中,常常采用模型化的分割技巧,将力学体系分割成多个小模块,根据题目需求让大家进行独立分析或者综合考虑,实现对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解题能力的教学中找准方法,采取合适的实施路径,才会让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更加轻松.尤其是各种典型模型思维的渗透,这可以很好地实现立体问题平面化、平面问题直观化,会让问题解答的路径更加畅通.
二、构建知识内容的内在关联
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思维层面着手,将一些有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问题探究的路径渗透给大家,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后能有合理的解题方案.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构建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随着物理课程学习的慢慢深入,学生不仅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共通.不仅如此,在面对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时,通常都需要用到多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知识关联能力的培养,也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有效解题的思维.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学生梳理思维,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例如,在力学教学中,牛顿三定律、机械能守恒、动量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運用是物理解题的重要考点之一.“牛顿第一定律”阐述的是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讲述的是力、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动量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力、能量、速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学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这些内容时,不仅知识架构非常完善,碰到实际问题后也能够很快地做出准确判断.
三、有针对性地实施解题教学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解题能力培养的逐渐推进,很多教师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难点问题的教学上,过多地关注学生复杂问题解题能力的培养.这确实是教学中要落实的一点,但不应当占据过多的教学空间.从历年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难度很大且复杂程度很高的问题在考卷中的占比通常不到20%,试卷中更多的问题是就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是对于学生常规的解题能力和素养的锻炼.因此,教师要明晰这一点,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推动解题教学的良好实施.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整体的解题能力和素养得到锻炼,对于各种常规问题大家都能够准确解答.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问题类型树立不一样的解题教学思路,并且展开学生解题能力的差异化培养.比如,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采取提升性的物理解题能力教学策略,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注重对这类学生的能力训练,促进物理尖子生的产生.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而言,教师则要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上,让学生对各种常规问题都有准确的分析判断,并且能够有效解答.合理的解题教学思路和差异化的教学实施方案,能够达到更好的学科能力培养的效果,也能够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