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心理投射技术在中学心理课中的应用研究

    王哲婷

    〔关键词〕投射;绘画治疗;心理治疗

    所谓投射,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无意识地反映到对事物的解释之中的心理倾向。“投射技术”一词,由默里在《人格探索》(1938)中最早提出。1939年,L.弗兰克在其论文《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投射方法》中正式提出“投射技术”这个概念,同时对这一概念做了基本假设:(1)个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特质、态度及主观过程归于他人的过程;(2)与个体的兴趣、愿望、 恐惧和期望一致的知觉客观刺激的过程 。

    投射的具体技术和方法很多,绘画心理投射技术就是最常见的投射技术和方法之一。它不需要操作者掌握任何绘画技巧,通过铅笔、橡皮或彩笔以及几张白纸,让来访者在白纸上绘制特定主题的图画(最常见的是房树人主题),促使绘画者将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内容呈现出来,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图画进行分析、评定、解释,以此来了解绘画者的心理现象、功能,判定其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同时,绘画者通过绘画的表达过程获得内心情感的舒缓与满足,从而促进咨询效果的转化。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在众多的咨询方法中,绘画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临床方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的观点便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因此,笔者设想,如果将这种可以让被试自由反应又能让被试排除防御机制的技术应用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效果将会如何?在应用中又需注意哪些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笔者于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借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机会,在初二年级4个班共计204名学生中进行了团体绘画辅导。

    (二)研究过程

    笔者在初二年级4个班开展了“我是一棵 的树”的团体辅导课。

    在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在A4白纸上画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具体如何画由学生自由发挥。然后笔者引导学生们对自己画的树进行投射意义上的分析,与学生互动澄清,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进行更深的自我觉知。接着,笔者在学生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修改、再次创作来完善自己,让学生体会“自己是可以继续发展,不断完善,不停成长”的信念,让他们认同 “我是一棵成长中的树”。最后,笔者收集部分学生的人格树做了进一步的跟踪调查与反思。

    二、研究结果

    从活动进行过程来看,男生与女生的表现无明显差异,均对此活动感兴趣,并能投入其中。同时,笔者还发现,在团体活动开始初期,学生觉得新奇,相互交流分享较多,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减少,加之领导者的加入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思考逐步加深,自我保护也开始出现,比如,部分学生开始不愿让同伴观摩自己的树,但总体来看,全体学生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自我的探索中,团体辅导进行得也愈加顺利。正如心理学家科恩指出的:“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发现对于青少年来说,等于一场真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所以,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参与这样的体验活动,经过课堂观察与课后的跟踪发展对比,笔者发现一些低核心自我评价的学生的专注度更为明显。

    通过活动,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表示,活动很有意思,希望继续进行。96%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新颖,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的形式;52%的学生认为通过绘画解释与澄清看到了自己的更多面,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尤其是发现了闪光的自己,撕掉了身上背负已久的负面标签,感觉到轻松并充满了力量。68%的学生表示,通过活动学会了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以及学习目标,并且学会了对成长进行规划。尽管这些意识可能略显幼稚,但这是一颗种子,它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慢慢生根、发芽。

    经过一学期的跟踪观察以及初步的对比研究,参加过活动的班级在年级学业考核中有所进步,且班主任反馈班级部分学生的情绪有趋于平和或更加积极的现象,同时,他们的目标意识更加清晰。

    三、 研究结论

    (一)活动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但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甚至有很多负面评价,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梳理、澄清和解决,青少年自我的负面评价会影响其阶段性甚至终生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步骤的绘画过程及团体领导者的引导、团体成员共同分享等方式对自我进行渐进的探索,克服中学生缺乏成长目标、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自省意识以及低核心自我评价等自我意识问题。让团体成员在活动中对自我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对中学生活进行规划,树立成长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二)主题与操作

    参考国内外团体绘画治疗的实验及活动方法、内容,根据活动开展的目的,活动领导者可以确定团体绘画的不同主题,例如:(1)涂鸦及互换涂鸦;(2)自画像;(3)画树;(4)风景构成画;(5)家庭动态画、家庭室内画;(6)个人成长连环画。

    在每次作画前,均有当次绘画主题的前言及内容、寓意解释,让学生了解本次作画需要投入的情感因素,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等,这一环节约占15分钟左右。成员创作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但活动本身并不限制时间。待所有人绘画结束后,要求作者写上名字及创作时间。领导者简单总结本次活动后,参与者把作品存于辅导室档案袋里。由于活动时间有限,作者解读、成员分享、互相澄清等活动需在下一次活动中完成。因此,一个绘画主题一般需要2~3次活动才能完成。团体分享一般为30分钟,团体领导分享或总结约15分钟。团体分享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回顾上一次团体绘画的内容,并欣赏自己的作品,以便团体成员重新热身。

    (2)领导者对上一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寓意上的解读,并分享绘画心情、目的等。

    (3)团体成员互相根据成员作品进行提问,分享感受,澄清作品细节,并作自我解读。

    (4)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分享。

    (5)领导者总结、分享活动,同时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澄清,并结束愉快的分享过程。

    本研究主要以“人格树”为主题,因为树具有不断生长的特点,可以在活动中给参与者发展观方面的积极暗示。

    (三)绘画心理投射技术的价值

    研究者普遍认为,绘画心理投射技术通常针对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对心理访谈存在抵触,防御较强的人群,或对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以及受过较重创伤的患者。在学术研究上,大部分研究依然集中在对精神病患者、情绪障碍患者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评鉴上,治疗目的大多在于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心理治疗者发现、挖掘患者被压抑的冲突及痛苦。笔者把绘画心理辅导引入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出发点在于,投射技术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

    (1)目的不明确,来访者难以防御。个体往往会在绘画的过程中投射出自己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能从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愿望、内心需求及冲突等。

    (2)方式易为人接受。此次活动中,除极个别参与者以不擅长绘画为由拒绝认真参与外,大多数参与者乐在其中,并对该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本次活动中,几乎无人因不感兴趣而退出,极少数的缺席是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造成的。

    (3)简单易行,所需的支持资源少工具廉价易得,可以随时甚至随地进行,且效果明显。

    (4)对于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使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语交谈的局限性。

    (5)方法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当来访者对某些情绪难以表达时,借助绘画,问题可迎刃而解。

    (四)对技术的解释很重要

    青少年生理机能的成熟,特别是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水平的提高,为其人格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前提。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比之幼儿和儿童有所提高,加上青少年自身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的人格得以渐次完善和定型。可见,青少年期是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心理辅导中,应该更多地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暗示。

    投射技术具有的结构不明确和蒙蔽性的两大特点,使学生在自由暴露的基础上既可能发现自己潜在的能量或优势,也可能发现阻碍自己成长的弊端。因此,在活动中对“人格树”绘画元素进行解释时,既要关注到积极的层面,予以肯定与强化,又要淡化消极评价的影响。通过对投射技术本身的解释,提醒学生既要关注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要避免对号入座的思维定势。

    (五)延伸投射技术的治疗意义

    绘画治疗让绘画者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混乱的心、不解的感受导入清晰、有趣的状态,可将绘画者潜意识中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纾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投射的治疗意义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引导学生对自己这棵树中的“不足”在悦纳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比如,树的大小可能投射内在自我的信心程度,太小可能代表自信心不足,是否可以用笔在小树的外围画一棵更大的树?又如,树根可能代表自制力,小树没有根部,是否可以给它画上扎实的根系?树干代表生命力,过细的树干预示着自我成长力量的不足,是否可以加粗它的枝干?树上的伤疤可能代表曾经受到过的创伤,是否可以在伤疤上面画一个大大的句号?“曾经的伤害,可能是因为我们当时无能为力,但是现在我们正在不断长大,拥有了足够的能量,再正视过去的伤害,或许它只是一段经历,既让我们感受了痛苦,但也让我们变得坚强,懂得珍惜……”

    这样的延伸让参与者在绘画过程中体会纾解压力时的放松,也同时达到了完形治疗的目的,引导参与者觉察“未完成事件”对人的整体功能发挥的影响,更多地关注现在,关注当下。

    (六)绘画心理投射技术的其他积极意义

    根据投射技术具有的结构不明确和蒙蔽性的两大特点,使学生在自由暴露的基础上结合日常观察,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也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本次活动是一次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活动的组织方式、程序步骤等方面均有待完善,笔者仍需进一步学习团体辅导及绘画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术。

    通过本次活动发现,在中学生中开展绘画心理辅导与治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容易让学生接纳心理辅导本身,也容易让学生进入角色,减少防御,收到更好的心理治疗和辅导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29中,南京,210029)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团体辅导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郭丽摘 要: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内容。提高心理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小学散文教学凸显浓浓“语文味”

    周丽琴【摘? 要】散文教学凸显浓浓“语文味”,需要从文体特点视角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文体特征展开阅读理解,对文体语言特征进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