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教育根柢的历史意识

在我国,历史意识是一个内涵模糊而又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尽管与“历史意识”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少,①但其的专门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对于历史教育研究者来说,历史意识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研究对象,因为历史学习过程的决定性要素是学习者的动机和能力,把握学习者的理解水平、方式、相关因素和状态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开展历史意识研究,不仅有助于判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授方法,也有利于与之后的史实判断、理性思考、历史认识等概念相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历史意识是历史教育的元认知概念,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无不需要从历史意识的角度去追问和认识,但它并没有被广泛感知。历史意识也是历史教育、历史教学以及历史教育学的基础性概念,没有对历史意识的深刻认识,并以其为基础的学科内容和功能建构,历史教育学就难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也没有被真正重视。历史意识还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性概念,没有历史意识参与的历史教学实践,就难以和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的区别中凸显历史学科的教育特色。具体到历史教学领域,如何理解和认识“历史意识”对其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在将“历史意识”一般性理解转变为教学理解时,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形成比较稳定的历史见解,包括历史态度、情感和历史认知倾向,即历史教育的全部。因此,历史意识是历史教育的根柢。
在发轫于本世纪初期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意识”被悄然写进了“课程标准”,②由于课程改革的实践有很多具体而现实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历史意识”问题并没有受到课改各方力量的足够重视。以致于当我们觉知“历史意识”的重要意义时,我们还弄不清楚什么是历史意识。一经查阅相关成果文献,又发现“历史意识”是一个意涵十分丰富、运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只有对其做一番研究,才有建构和运用它的可能。基于对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历史教育的本质规定的研究和理解,本文试图对其做一些历史教育学的理解。
(一)历史意识是对社会记忆的能动反映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更主要的是指对今天依然有效的过去的事,或者说今天的现实是过去某种事实的现实存在。可以说,历史就是有关过去的社会记忆。“社会记忆”虽然是“社会学、政治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它背后理论基础和内涵是很丰富的。但它同时又是跟所有人有关系的话题,并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而是有很强的公共性,也跟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的历史有关联。社会记忆和历史权利的问题,其实背后也是历史怎样形成、历史是怎样建构出来的话题”。①在无限丰富的历史事实中,有哪些会成为社会记忆,进而把这种记忆建构成为“历史”,其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历史意识。社会记忆通过历史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历史记忆进行有机链接和深度融合,从而建构出历史与现实的系统整体的联系,使历史长河得以无限延伸。
那么,历史意识是怎样实现对社会记忆的能动反映呢?
首先,历史意识是一种系统思维的意识和方法。就是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在系统中进行省察和分析,梳理其来龙去脉,分析其前因后果,把握其左右关联,预判其走向趋势。从这个角度讲,从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所认知的“历史”,本身就是“历史意识”作用的结果。尽管人类历史十分久远,但为人们所认识的“历史”却是人类历史意识出现之后才形成,这就是历史意识之于社会记忆的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历史意味着一种贯穿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事件联系和作用联系。这里的“联系”就是对历史事件及其作用的系统考量。
其次,历史意识是一种自我省察的习惯和能力。就是对人类身处其中的历史事件自觉地进行反省和批判,从而理解其基本构成,探究其事实真相,认识其本质特征,形成对其基本判断。这种对历史事实和现实事件的自我省察习惯,前提就是承认并确认历史事实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和逻辑关系的,即历史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由于各种“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存在。正如李大钊所言:“有生命的历史,实是一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全人类的生活。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线贯下来的。这一线贯下来的时间里的历史的人生,是一趟过的,是一直向前进的,不容我们徘徊审顾的。”②这就是强调历史就是人生,是一个生活的整体,人们要寻找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就要从理解自己的生活整体开始,而这种理解显然不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而要有自觉地自我省察的习惯和能力。
再次,历史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历史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着历史的存在,要想理解生活就得理解历史,思考生活的意义就是发现历史的价值。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就是在对历史进行某种理解和认知,这不仅是人的一种客观的生活实践,更是一种主动的价值求索。雷蒙·阿隆说:“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主动。”③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具体的人,用“现在”主动与“历史”对话,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人的本质表现,这就是“历史意识”的基本表现。
概言之,历史主体经由历史意识将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起更为强大的历史意识价值——对历史的理解,这也是历史意识建构的基本方式——通过建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来建构其自身及其价值。就是说,社会记忆是人为建构的结果,并不等于客观历史,这种建构过程以及建构的结果,真实而全面地反映着具体历史意识及其建构价值。正如奥威尔在《1984》中所说,过去是可以改变的,因为过去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而意识是可以控制的。所以,“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④而这种“控制”指的就是对历史意识的“建构”和主导,历史意识主要通过对社会记忆施加影响而显示自己的存在和运用价值的。
(二)历史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反思
历史意识是基于现实需要而展开的,自然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反思紧密相连,并通过对现实的认识反思,形成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因此可以说,历史意识“是人类在各种生活、生产和社会管理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公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①而能否从社会生活、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积淀出“公理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关键在于“积淀”的过程是否有效,也就是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积极的反思,这既是历史意识形成的过程和表现,也是历史教育过程本质规定性。就是说,历史意识是基于时空变化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必然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是历史教育的应有之意。
因此,王铎全先生强调:“学习历史,接受历史教育,应置身于人类历史长河中体验,考察演进的社会,并不断与现实对话,不断从现实中寻求历史规律的延伸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社会的变革。”②这实际上说明,历史意识是“诠释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内在联系”,③这种对现实的理解、对未来的展望,实际是人们通过自己来反思、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方法。学习研究历史需要“致用”,即“鉴古知今”,这种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意识,反过来说,没有历史意识就不可能达成“鉴古知今”的终极追求。正如赵盛林所说:“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与方法,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的基础上把一切事物看成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④这种“再现”是对现实的思考,更是从历史深处对现实的理解,从而在建构历史与现实联系基础上,达到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理解现实和感知未来。
当然,历史意识还包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反思,没有批判就没有深刻理解,也不可能全面,也就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俞吾金认为:“历史意识乃是主体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本质的深刻的反思和把握。”⑤这种“深刻”的要求,就只有诉诸“反思”本身,而这种“深刻”的“反思”却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这是历史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唯一基础和必要来源。体验生活是必要的,但是,通过生活来“深刻”“反思”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教育本身也是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崔粲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强调指出,历史意识是“来自青少年的历史体验的生活意识或主体的问题意识,理顺批判意识,理顺建设的行为意欲等等”。⑥这就是说,反思要通过批判来实现,体验也需要批判来表达,认识和理解现实,既是历史教育的目的,也是个人社会化的必需,历史意识对这两个过程完成,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和环节,在历史教育过程中重视历史意识的培养和运用,可以取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之效。
(三)历史意识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判断
历史意识是人的历史意识,这是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只有人才会思考和追寻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就必然要问“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来?”“我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去?”之类的问题,如此,就必然要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不仅要明了这条时间纵贯线的联系,而且要知晓它们之间的整体性、贯通性的对接。这就是历史意识产生的基本动力和源泉。(见图1)
首先,历史意识是主体对时间存在意义的感知和确认。人是时间的存在,这是古今中外先哲的共识,已经成为人的自我意识。对于身处无限时空中的具体个体而言,历史意识就是对自身时空定位的感知和确认,是确定人生位置和方向的凭借。由此,一个处于某一具体历史阶段的人,就变成了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在历史中的人,也就体现出了个体的存在意义。通过对具体的时间关系的确认,不仅可以确定存在感,也能明白存在的意义。正如克罗齐所言:“历史意识是逻辑意识而不是实际意识,事实是以前者为目标的;一度存在的历史在历史意识中变成了思想,原先表示抗拒的意识与感情方面的对立物在思想中不再占有地位了。”①因此可以说,对时间意义的理解是历史意识的基本表现和发展基础,时间意识是历史意识的第一构成要素。
其次,历史意识是主体对时间关系及其差异的辨识和理解。确定了在历史长河中的具体位置的基础上,主体就会对这种时间关系有进一步理解,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区分出具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概念,进而形成抽象的时空观念。具体而言,一是要形成具体的时代意识,通过具体的、系列的历史事实,形成具有一定公共性特征的时代分期;二是要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对比和分析,理解时间在时代过渡中的变迁意识,理解不同时代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三是要通过把握不同时代之间的关系,把握时代之间差异性的意识和能力。②判断和理解主体所处时间关系,是为了确认主体存在价值和主体发展趋势,通过对时间关系的深入理解,使主体对所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有所意识和认识,为主体选择奠定基础。
第三,历史意识是主体的自我当下意识及其选择。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一旦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具有创造的基础和冲动。而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判断和确认,不是主观想象的,而是根据具体的自我当下而做出的理性认知的结果。这就是历史意识的价值表现和重要意义。从历史意识的作用上讲,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不仅人人具有历史意识,而且人人都有建构和完善历史意识的必要,如此才能完善人和人的发展。只有通过历史意识的完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完善,因为“历史意识并不意味着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也不意味着历史的发展总是进步的或乐观的,更不意味着历史是绝对观念在时间中的展开。它只说明,历史是在时间中发展的,任何历史传统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因而具有某种相对性(但不是历史相对主义)”。③人的自我当下意识必然就有问题性和选择性,只有历史意识得到完善,问题性和选择性才可能是健康和安全的。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人所生活的社会现实和人能感知到的时间是历史意识产生的三大要素。主体的人是历史意识产生的决定性要素,正是人对现实和时间存在的意义追寻,才赋予了现实和时间以意义;社会生活现实是历史意识的基本来源和参照,其中蕴含的问题和价值,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为人的创造性提供了无限可能;时间是历史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时间就没有一切。基于三大要素及其关系,涵养了历史意识的三大基本特征,尽管其特征可以列出很多,都是从基本特征推演的结果。
(一)历史意识的选择性
意识是人对生存环境的能动自觉,“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④历史意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基于生存现实,对生存意义探寻的动力和结果,也是这个探寻的具体过程,必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选择性。人的历史意识,即人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动自觉,所具有的选择性是客观历史存在决定的,是本质性的。因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①人们依据客观历史现实所做出的选择性判断和思考,本身就是“证明自己思维真理性”表现和过程,选择性就是最好、最重要的证明。因此,选择性是历史意识的首要属性,它决定着历史意识发生和发展的水平,并对其“思维性”起着方向性作用。
历史意识的选择性分为客观选择性和主观选择性。客观选择性是一种无意识选择,是本能反应性选择,是历史主体的人的兴趣、本能和现实具体性的反映。历史意识就是在这种生活偶然性中经常地表现出来,并经由对“偶然性事物的感受性”而不断增强。“对世界的体验经常是在偶然发生的透视中并通过它形成的,正是这种活的体验的偶然性,才不断地威胁着人们相信能完全体验的永久的意义。”②就是说,通过偶然性——生活实践性表现出来的客观性选择是一种基础性历史意识,自然就是历史意识建构的起点。
相对而言,历史意识的主观选择性,就是历史主体的人依据自己的主观认知、价值判断或社会目的,对历史发展即生活现实的选择性思考和判断。对于历史意识发展而言,主观选择性是对历史意识的运用和建构,表现为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判断。如同“马克思的历史意识理论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事物总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态以绵延自己的合理性”。这种不断改变的事物的形态,就是历史意识经由历史主体对历史发展过程考察的结果,因此,“作为方法论原则的历史意识就深刻地体现在历史意识的知识论中”。③对于历史教育而言,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过程,来丰富和提升历史意识水平。
(二)历史意识的批判性
历史意识不是像镜子那样机械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而是基于历史主体需要而进行的现实选择。人是如何对历史事实做出现实选择的?从卡尔的《历史是什么》,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梁启超的历史进化观,无不体现出人对历史的选择性。选择是判断的结果,判断经由批判而形成。未经批判的历史如同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具有认知意义的,批判性是历史意识的本质特征。
历史意识的批判性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反思,离开社会现实实践就谈不上批判性,甚至就没有历史意识的产生。正如马克思的历史意识——“(1)马克思看待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史,这主要体现为一种历史辩证法;(2)马克思自觉地运用历史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即用实践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并通过这种研究来寻找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条件。”④概言之,马克思的历史意识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发展史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从而去“研究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应该是历史意识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方法,尽管历史主体对历史发展过程认知的角度不限于物质生活。
历史意识的批判性特征,强调历史主体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关联,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体验和研究,这对历史教育而言具有方法论意义和原则性价值。历史教育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建构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尝试和理解那些“体验和研究”的成果和过程。
(三)历史意识的建构性
历史意识既是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建构的结果,也是建构历史发展的过程性反映,建构性既是历史意识的特征也是其目的。“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自觉理解和反思,它生成于宗教神话或民歌传说,表现在自觉的历史作品中,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①历史正是通过历史意识的建构性才成为人们所认识的“历史”,历史意识也是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建构和发展的,因此,历史意识与建构同在。
历史意识的建构性是主体性的价值体现,只有历史主体才具备建构“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历史主体也只有经由建构“历史”的过程才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历史意识。“在历史认识活动中,观察、思考、描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学知识的历史认识者构成历史认识的主体,而那些被观察、研究的特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学知识则构成历史认识的客体。”②由此,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建构关系才得以发生,“历史”的建构过程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主观性的“历史”建构不一定都是符合历史与现实关系健康发展的历史意识活动。“历史认识的主观性问题,主要体现为历史认识者如何以自身的意识去反映意识之外的复杂的多层面的客观存在。……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识要真实完整地反映历史客体的结构、状态、地位、功能和运动规律等客观本性,而不是对客体客观本性的歪曲片面的反映。”③因此,历史意识的价值既来自主客体需要,更来自对历史与现实的历史性考察。如果枉顾历史时间中历史实践的连续性和因果性逻辑,而是基于主观性的历史建构,就会走向建构历史意识的反面。
历史意识的建构性对历史教育具有直接而本质的借鉴意义,其本身就是历史教育的反映。历史认识的主体、客体、主体性、主观性,在历史教育实践中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厘清、运用和发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过程和根本任务。
历史意识能够帮助学习者通过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对接,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发展和自我发展。看起来,历史教育是通过历史知识来实现的,但历史知识只有凝聚了历史意识才有意义,从这点上讲,历史知识是确定的,因为具体的历史知识承载着具体时代的历史意识。因而,美国史学家卡尔·贝克认为:“对个人来说,知识或历史的最主要价值无疑是它能在个人经历以外的更广阔的领域内认清自己,同时可以从较长远的观点来看这渺小的、礻扁狭的现在,从而使他能够在不那么直接的或受局限的经历中,来判断包括他个人在内的思想和行为。”④这实际上是对历史教育功能和本质一种阐释,其中的核心和关键即在于历史意识的建构,个人记忆、经验、知识、视野在社会视域中延伸和拓展,正是历史意识活动的外在表现。只有如此,历史教育才有意义,才可能为建构人类“共识”贡献力量。历史教育要在这些方面着力,历史意识就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历史教育当以历史意识为发展和改革的途径和依归,以历史意识为根柢。
(一)历史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对象和目标
在历史教育视野中,“历史不是一种关于过去的、按正确比例缩小化的模型,而是一种心灵现象,亦即在带有诠释与意义赋予特征的叙述结构中被回忆起来的、重要的过去。因此,人们必须理解的是:在1975年左右,‘历史意识既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范畴,同时也被解释为这种历史学习的对象和目标”。⑤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研究都离不开“历史意识”,甚至可以说,没有历史意识就没有历史学科。长期以来,历史学习被高度重视,历史理解、历史思维、历史认识被作为历史教育的目标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强调,历史研究更是成为显学而受到高度重视。但另一方面,就是不管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没有取得大量,特别是没有取得受到广泛认可的成果,在这些领域除了“取得成果”之外,剩余的就不知道能从中得到什么收获,就连“素养”的提升也是收效甚微的。究其实,就是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从哪里来训练和提高自己。无论是做人和做学问,无不需要历史意识的培育和建构,这才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历史教育的总目标是育人,具体目标从历史知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到历史价值观,走过了一段较长的探索历程。但是时至今日,围绕历史教育目标的纠结仍然非常激烈,以致于历史教育的效果仍然不能让人满意。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历史教育的目标不能太具体,太具体就会根基不牢。反之,任何具体的目标,都需要有深厚的实践根基,这是历史教育的独特之处。包含生活全部的历史自然也涵盖着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全部时间,以全部生活(空间)和全部时间为内容和基础的历史教育,必然要以历史意识为对象和目标。
(二)历史意识是历史认识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人类认识历史的过程是历史意识积极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依次推进历程。历史意识的差异导致历史认识的差别,历史学习、历史研究作为人有意识的活动,受人的理想、希望、情绪、精神、欲望的驱动和制约,受到各式各样外界条件和外部联系的干预和影响。因此,人的历史认识水平和成果有其必然性,但却是以各种偶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自身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人在认识和学习历史时不可能达到永恒真理、绝对真理,只有通过历史意识的积极运用,才可能无限接近真理。因此,“历史意识”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①历史意识既然与社会生活、人生经验、知识积累相关,就必然对一个人的历史认识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从历史意识出发,而且将历史意识运用到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才有可能达成有价值的学习目标。
历史意识是在回忆过去的过程中而超越过去的,因而它不是简单地记忆、背诵历史知识,而是在回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回忆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即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舍此没有历史意识的存在。当然,回忆也好,真实也罢,其作为历史意识产生的由来和基础并不能表明历史意识的核心价值所在,即以真实的回忆为基础的历史意识,当以面向未来为旨归和根本诉求,舍此历史意识毫无价值和生命力。历史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进而对历史知识重新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这就是历史意识在历史学习中的运动过程和轨迹。因此,对历史意识的理解一定要将现实与过去结合起来,在历史回忆、体验与比较中获得一种深刻的认识。
(三)历史意识是历史教育获得成就的基础
历史意识有着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来源,诸如个人记忆、家族历史、地方文化、民俗传统、社会意识、政治思想等社会现实,都是历史意识的藏身之所,也是重要的历史教育内容和资源。在历史教育中,没有与历史价值无关的历史意识,理解历史价值都与历史意义捆绑在一起。因此,没有历史意识的参与就不能有真正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只有以历史意识为根柢,才能作用于学生思想和心理过程,最终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投射到生活和创造过程中。就个体而言,历史意识体现为一种基本素养;就整体而言,“历史意识不仅使历代统治者重视探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和重视史书编纂,而且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②因此,历史意识是国家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决定要素之一,是构成人类未来的基本因子。历史意识的这种功能和价值,恰恰属于历史教育的目标范畴和方法系统的内容。
从根本上讲,健康的历史意识是人主体意识成熟的表现和结果。尽管人的历史意识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塑造,甚至有可能“被塑造”,但历史教育学所强调的历史意识建构,指的是学习主体通过具体的历史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批判性地吸收学习精华,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接受、辨识、选择、批判等建构性学习过程,丰富、完善、发展主体的历史意识。把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教育的根柢,就是以“人”为中心,一切来自“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作用于“人”的智识发展。因此,“历史教育应该在关心‘人事的同时,更关心‘人心;在关心‘物质世界中的人的同时,更关心‘人文世界中的人;在关心‘过去的人的同时,更关心‘现实的人;在关心‘社会的人的同时,更关心‘自然中的人;在关心‘科学世界中的人的同时,更关心‘生活世界中的人”。①由对人的关心,使人获得发展,进而使民族和社会得以延续和更新,这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四)历史意识是获取学科素养的重要渠道
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教育的根柢,其意义不仅在于历史教育的成效有赖于历史意识的建构,更在于历史意识本身就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成效。宏观上看,历史教育价值因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从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和保卫者”②到“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③但从微观上讲,宏观目标都离不开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认识等具体目标的实践。从新中国历史教育发展过程看,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走了一条趋近结合之路,如从“三项任务”“三维目标”到“学科素养”,都力图把宏观的育人目标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期改善历史教育实践,提升历史教育效果。尽管过程不尽完美,但探求方向值得继承和继续深入。
尽管“核心素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究求同的“名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引起了历史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但这种努力一定会促进历史教育实践的改进,那就是怎样实现育人目标和育人过程的有机统一。基于本文前述关于“历史意识”的概念可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意识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所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的五方面内容,都是作用于历史意识建构的,或者说,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历史意识的积极参与,即历史意识建构的过程。
简单说,学习主体的时代意识、变迁意识、差异意识和选择意识、批判意识、发展意识等历史意识内容,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的建构和完善的历史教学过程是相互交汇交织交融的过程,如此,历史教育实践才会真正发生变化,历史课程改革必然会得到深化。
台湾学者胡昌智认为,历史意识是指“知道人类的社会行为以及为共同生活所创建出来的一切制度”。④一个具有历史意识的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会利用时间的观点来判断,会思考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即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实,知道人类生活的现状不仅是基于过去而产生,而且是对过去的建构和生成。因此,历史意识“就是超越个体在当下现在中的‘沉沦,置身于一个更广阔和更深远历史上下文的透视关系中,获得某种鸟瞰性的超越视野”。⑤这才是历史意识受到重视,也是历史意识问题如此艰深的根本所在,同时,这也彰显了历史意识要以“未来”作为舞台的现实需要和逻辑必然。
【作者简介】徐赐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学和基础教育发展。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公众史学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校本

    自从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成绩显

  • 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发展的教

    历史课教什么?怎么教?目前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知识取向,一种是能力取向。知识取向的历史教学把历史书中写的内容当做确定无疑的历史

  • 课程观视域下的历史学科中考命

    2001年6月,我国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方案,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概念引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