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观视域下的历史学科中考命题

2001年6月,我国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方案,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概念引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之前的历史学科从此转变为历史课程。十多年过去了,课程观虽被引入中学历史学科教学领域,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工作,分析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还是很少见到将历史学科中考命题工作纳入到课程观视域之下,去整体构思、系统设计、分析评价。命题工作中课程观的缺位,再加上命题工作体制、机制上的局限,命题教师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导致长时间里历史学科中考命题工作及其所命制出来的试题,侧重于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考查,而对知识体系以外的其他课程内容构成要素,则缺乏认知,缺乏体现课程教学要求的应有考查。
课程概念有多种释义,至今仍处于丰富发展过程之中。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①中考是初中学生学习初中课程的终结性考试,从课程观角度审视中考命题工作,所要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中考命题的内容因素范围是否涵盖、对应了学科课程的内容因素范围。
课程内容包括哪些因素?“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②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学生应获取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教材难以表现的”。③学科课程教材主要承载和对应了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而教师组织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学生实际发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则承载和对应了课程内容的经验体系。其实早在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就已经指出了“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④
在中考命题中,通常强调要以各地编写颁发的中考说明和学生实际使用的学科课程教材为根据,再加上受限于命题人员的临时抽调和教师的命题能力,中考命题常常局限于考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因此,中考命题很有必要树立一种课程观视域下的中考命题导向,引导中考命题跳出“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课程认识上的缺陷,跳出“教材内容即知识”的知识绝对化的倾向,在考查学生学习、理解、建构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考查学生在学习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2016年深圳市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在如何体现历史课程的内容因素要求方面,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尝试。
一、追求能力立意
命题融入了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等内容因素的考查要求,力图体现试题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的指引作用。
例如:9.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相关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升华到引导学生做历史学习笔记的学习方法上。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存在着这样几种情况,一些学生不喜欢做笔记,一些学生被动地做笔记但不知道做笔记的方式方法,一些学生盲目地做笔记而不知道做笔记的意义价值。此题在考查学生史实的同时,立意于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10.历史纪年表能帮助我们理清朝代的更替顺序。根据下列历史纪年表,判断表中的①应该是 A.秦 B.隋 C.唐 D.元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朝代更替的相关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指向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的历史纪年表的功能价值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要历史朝代的起止时间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而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时空认知则是历史教学的努力方向。教材中的历史纪年表则是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应该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向学生指明这些教学资源的功能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建构时空观念的学习方法。
12.组织历史人物图片展需要突出主题,下列历史人物图片展的归类主题应该是
A.思想先驱 B.民族英雄
C.科学巨匠 D.艺术大师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相关历史人物的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引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活动过程。人物图片展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宣传方式,学生在学校、在博物馆、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图片展,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他们参观、组织那些历史人物图片展的时候,归纳、提炼、突出历史人物图片展的主题,既是这些活动的关键看点所在,也是举办这些活动的核心能力要求所在。
14.标语、口号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时期时代诉求的是
A.“自强”,“求富”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民主”,“科学”
命题解析:此题将五四运动的“口号”与近代几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口号放置在一起,考察五四运动时期的时代诉求。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会面对标语、口号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分门别类地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在历史学习过程的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此题的命题立意,就在于对学生学习标语、口号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给予其学习方法上的指引,引导他们从那些标语、口号中分析、把握出特定时代的特定内涵和时代主题。
二、追求素养立意
命题融入了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核心素养的内容因素的考查要求,力图体现试题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作用。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着眼于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以此为标志,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学科课程建设又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课标修订、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协同改革的新阶段。
目前教育部正组织历史学科课程专家,按照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从目前看到的有关历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中,提炼出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核心要素,伴随这些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明确界定,高中、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考试命题必将进入到以落实、体现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根本归依的新阶段。早在2014年6月,深圳市就印发了立足于深圳市情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列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要目标和教育发展重大任务,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着力于整合课程资源、发掘课程知识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逐渐成为深圳教育教学共识。
如何在考试命题中体现素养立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是各地中考命题普遍遇到的难题。笔者认为加强中考命题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命题人员能力水平,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要求,有机地渗透、融入到学科命题与试题之中,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课程核心素养渗透为指向,是一条追求中考命题素养立意的现实路径。2016年深圳市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在如何体现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容因素要求方面,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尝试。
(一)时空观念考查
例如:2.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这些简称源于下列哪一制度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命题解析:时空观念是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此题将现在山西省、山东省的简称放置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定时间及空间之中,建立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考查了分封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8.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曾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命题解析:时空观念的考查,常常是一些单纯考查学生记忆特定史实的试题。此题如果命制成“政府曾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就变成了一道单纯考查史实记忆的试题了。此题的命题,首先考查了特定时间、空间中的特定史实,其次将命题立意扩展、拔高到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样一个历史结论上,将特定时间、空间中的特定史实放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展变化”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空、视角之中去分析其意义、认识其价值,这就拓展、丰富了试题的考查价值,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这些特定史实中,分析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习俗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及其历史标识意义。因此,时空观念的考查,需要命题教师要有更加宏观的史学视野,要有更加高远的命题立意。
(二)史料实证考查
例如:4.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史料的价值。从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史记》属于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C.实物资料 D.影像资料
命题解析:史料实证要求对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此题依托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教材内容,但不是考查学生对司马迁与《史记》相关内容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些史实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命题着眼于辨别史料价值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考试做题的同时得到历史学科素养上的引导,感受、体验到“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史料的价值”。
(三)历史理解考查
例如:11.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命题解析:历史理解是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的理解,有多种命题形式,如常见的可以问“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或直接套用教材的评价问“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这样一种直接搬用教材内容与结论的命题设问就不能体现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的考查要求,而且会导致初中历史教学陷于强化死记硬背的困局之中。此题的设问“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既涵盖了教材中的表述“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照应到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难度不宜过高的现实要求,又拓展了教材的表述——“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为学生理性认识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提供了一个“脚手架”。
17.“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要缅怀淮海战役,应该选择去下列哪个城市
A.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命题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意义的“情感取向”试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命题形式来比较分析其“情感取向”的命题立意。一种是直接简单地设问“我们要缅怀淮海战役,应该选择去下列哪个城市”,试题就减少了情感的含量和情感的归依,变成了一道主要考查淮海战役与一个战役发生地之间的史实记忆联系的试题。而在题干中加入“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一方面为“缅怀淮海战役”的表述提供了历史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还向学生传递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历史情感,同时还可以传递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典型例证,是分析国共两党人心向背的典型例证等等历史认知。
(四)历史解释考查
例如:31.(12分)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标识。在人类历史上,创新不只是科技领域的创新,还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破旧立新,还包括政治经济新体制的创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具有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天主教会控制下的陈腐、呆板的生活。……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人教版《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材料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障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使后来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3: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这场思想革命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4: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人教版《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下册)
请回答:
问题1:材料1反映的是哪次“思想文化运动”?(1分)请列举出两位代表人物。(2分)这次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1分)
问题2:材料2中英国创设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是通过哪一文献确立的?(1分)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变化?(1分)
问题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批判的对象是什么?(任答两点即可,2分)
问题4: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是运用什么手段“解救危机”的? (1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1分)
命题解析: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中,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罗斯福新政四个知识点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节体系之中,也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当考试命题确定了要考查这些知识点之后,命题就需要对这些史实及其历史理解,给出符合逻辑的理性解释和进行有机的命题组织。此题以具有现实感的“创新”入题,结合历史课程内容,给予“创新”以历史学科课程视角的解说,提炼出了一个历史课程的命题立意——“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标识。在人类历史上,创新不只是科技领域的创新,还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破旧立新,还包括政治经济新体制的创设”。有了这一命题立意,不但将分散于不同章节体系的四件历史大事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而且还赋予考试命题以教学意义,让学生通过这道试题认识到,创新并不只是发生在科技领域,还包括思想文化、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创新。
有关历史理解的命题考查,应该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此题在命题立意与题干设计上着力于体现历史理解的命题导向,但在对学生能力考查上还是主要落脚在所学史实的考查上,这是命题受制于中考既是选拔性考试又是学业水平考试的现实考量的结果。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肯定这样的命题尝试,因为没有命题教师立意高远的命题探索,就不可能有考查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命题与试题。
(五)历史价值观考查
例如:33.(15分)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交通的改善,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世界各国互联互通,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互通有无、密不可分的整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西汉时期,从中国向西延伸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
材料2:15、16世纪,欧洲主导的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材料3:20世纪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高新科技的发展进步,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材料4: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11期
请回答:
问题1:根据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沟通了哪两个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在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人主要通过什么运输工具运载货物?(1分)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你认为哪一历史人物的功劳最大?(1分)说说你的理由。(1分)
问题2: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组织新航路开辟的国家是哪两个?(2分)从图示 ①②③④四条航线中,选出哥伦布的航海线路。(1分)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问题3: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成果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1分)
问题4:请根据材料4美国苹果公司生产iPhone手机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提两条建议。(2分)
命题解析: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历史事件放置在一个逐步建立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去分析、评判、把握那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这不只是全球史观的观点,而且也是引导学生建立历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学路径。此题立足于“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互通有无、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历史主题,发掘出“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交通的改善,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命题立意,提取了“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时代元素,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交流需要的视角去分析认识丝绸之路开通的价值,从交通改善的视角去分析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科技进步的视角去分析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推动。第四问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价值取向。此题不论是从命题立意、素材取材、命题呈现,还是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考查等方面,都进行了难能可贵的命题探索,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价值观的命题考查要求。
最后,再对中考命题工作做一点课程教学意义上的分析。日常参看一些历史考试试题,常常见到一些考查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史实的试题,整份试题犹如夏天里一盘干巴巴的冷馒头,没有课程学习方法上的牵引,没有历史课程素养上的滋润。一些教师在上课时还能尽其所能地关注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一到考试命题时就又回复到复述知识记忆知识的命题套路上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里,没有将考试评价视作是其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其与教学过程割裂开来,视作是一个可以游离于其教学过程之外的教学存在。教师应该认识到,命题考试评价是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课程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课程教学过程的终点,它承载着达成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聚合、评价、导向和引领的作用。
【作者简介】宾华,中学特级教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中小学教学及质量评价、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小学教研工作管理。
【责任编辑:李婷轩】
相关文章!
  • SOLO分类理论在高考历史开放性

    SOLO即“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分类理论的优势就在于把人的思维结构分成了

  • 要素遴选与层次细化:历史核心

    王德民++赵玉洁时下,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各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

  • 历史素养的评估与教学建议

    历史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能力。15年前,笔者提出,历史学科能力结构中,历史思维能力是核心,阅读能力、阐述能力和评价能力是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