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刘芳

    

    摘要:本文概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与结构,并以“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为例,探究了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知识信息的“辨别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期望能够为学生的“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02-0103-03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角色,其塑造成功与否影响着教学的“质”与“量”。因而,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依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赋予的新角色,真正地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避免核心素养培养沦为“空中楼阁”。下面,笔者以“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为例,深入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与体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项核心内容组成(如下图),其中信息意识与计算思维是学生个体文化素养的基础表现,被称之为“基础性”;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学生发展的需求,被称之为“发展性”;信息社会责任是超越学科界线的素养要求,也是高中生发展社会化的普遍性要求,被称之为“社会性”。值得注意的是,四项核心内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附、相互进促,即:信息意识是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发展的前提,并随着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发展而发展,逐渐完成“感性”向“理性”的演变;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思维的根基,对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有很大的影响;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素养、计算思维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的直接行为表现;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以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发展的保障。

    ● 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1.从教材知识的“传递者”到知识信息的“辨别者”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导向下,教师沦为了教材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成了书本知识的“接收者”,死记硬背更是成为众多学生学习的主旋律,而实践证明,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法让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而教材知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阻碍物”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过多知识涌现于课堂,占据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导致学生个体无法挣脱固有的思想藩篱,使学生沦为已有知识的“奴隶”;二是展示的知识可能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致学生的思维未被激活,处于“神游太空”的状态。核心素养的内涵则超越了知识,强调知识、能力、情感以及价值观的融合,所以,作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以教材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变教材知识的“传递者”为知识信息的“辨别者”。而需要注意的是,由教材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知识信息的“辨别者”,并不是否定教材的价值,而是结合学生特征对教材知识进行辨别,构建具有班级特色的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由“学科”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转变。

    例如,虽然“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章所涵盖的知识点较多,但是现阶段的高中生对百度、Google这类大型搜索引擎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感性经验。所以,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的课堂上,教师就不能一概而论地将教材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学生使用网络的感情经验,将“搜索引擎的功能”“搜索技巧”及“搜索关键词”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这样不仅能够精练现身于课堂的知识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抓住学习重点,为学生留出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摆脱固有思想的藩篱,还能够用知识的“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与计算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是教材知识的“传递者”,而是知识信息的“辨别者”,保障了课堂知识点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进而通过参加活动培养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环境的“塑造者”

    对比发现,“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两者并不存在冲突,但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围绕“三维目标”,扮演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传授者”,这样下去定然不利于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下面称“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双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核心素养具有情境性特征,也就是说,“知识”升华为“素养”需要借助适切的情境,否則“知识”就会沦为“符号”,不存在任何的实践意义。可见,要想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化身为学习环境的“塑造者”,促进“知识”与“情境”之间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学习情境要具有生活化、多样化的特征,使学生通过参与情境活动,领悟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运用技巧,促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培养。

    例如,“获取网络信息技巧”是“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笔者借助“家乡文化”创设了生活化、实用性的学习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核心素养,完成了“知识”向“素养”的升华。以“家乡文化”为载体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体会网络的优越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推进了“知识”升华为“素养”的步伐。上述课堂上,教师角色不再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环境的“塑造者”,实现了“知识”与“情境”的有机融合,使“情境”成为“核心素养”的沃土,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3.从技能学习的“引导者”到身兼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两个角色

    从某种角度来讲,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素养,它并非指单一知识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而是多种知识、技能、态度的组合与超越,更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素养。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往往习惯将自己定位于“引导者”,而核心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兼职扮演合作学习的“参与者”,简单来讲,即在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身兼两职,分别是“引导者”与“参与者”。

    例如,在讲解“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笔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以“制作本土文化介绍文稿”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也不能单一充当知识技能学习的“引导者”,而是要身兼“引导者”与“参与者”两个角色,这样才能够在保障活动有效性的同时,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活动中,当角色定位为“引导者”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直接访问相关网页”及“查询在线数据库”三种信息检索方法,使用网络获取“家乡文化”的相关信息,为制作介绍稿提供客观、真实的素材;而当角色定位为“参与者”时,教师就要参与到学生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制作介绍文稿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各个小组的动向与进程,当学生发出“求助信号”时,不能够直接给出答案,也不能充当“甩手掌柜”置若罔闻,而是要与学生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尝试,给予学生信心,直至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笼统来讲,合作学习开展时,教师要身兼“引导者”与“参与者”,特别是当角色定位为“参与者”时,要时刻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转化为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

    ● 结语

    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的主要课题,对它的培养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主动承担起新课标赋予的新角色——辨别者、塑造者、参与者,从而推进“核心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促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使学生逐步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聚焦核心素養 注重探究实践——《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吴旭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7):127-129+142.

    [2]翟楠.《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Z1):92-95.

    [3]蒙兰.从“强势的导演”到“聪明的剧务”——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贵州教育,2019(Z1):14-15.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