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书记白纪年
辛岩 李驰
13岁参加革命,他对党忠心耿耿,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满腔热忱;
他一生坎坷曲折,奋斗不息,用忠诚和生命踩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
他就是白纪年。
2015年1月15日,原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在西安病逝,享年89岁。
白纪年为官一生,却从未离开过陕西。他是推动陕西农村改革的带头人之一,更是中共执政以来第一个用民主推选办法产生的省委书记。
白纪年没有架子,没有城府,喜欢别人叫他“老白”,而不是白书记。他说,自己一生“胸无城府,心底坦荡,从来没有整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党是忠诚的,对人民的事业是尽职尽责的”。
1月19日,白纪年追掉会在西安殡仪馆举行,现场气氛肃穆,哀乐低鸣。挂在咸宁厅里的那副挽联,浓缩了这位老人清正辉煌的一生:“胸怀家国顶天立地绥德汉,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人民官”。
革命道路的起点
1926年2月19日(农历丙寅年正月初七),白纪年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城南白家沟。由于父亲早逝,对幼年白纪年影响较大的是祖母刘氏和母亲李应梅。
祖母和母亲都是勤劳、能干、善于持家又乐善好施的农村妇女。在她们的影响下,白纪年从小就对穷苦农民充满了同情心。在外面玩耍时遇到逃荒要饭的穷人,他总要跑回家里拿点吃的送给他们。
1939年,刚满13周岁的白纪年背起行囊,带上绥德地委青委书记王朗超写的介绍信,和霍健智、申正等四五个同学结伴而行,踏上了去延安的路,从此告别家乡,开始了他的革命历程。
经过几天的艰苦跋涉,白纪年和同学们步行几百里,来到了距延安百十里外的安塞县吊儿沟,被安排在陕甘宁边区中学读书。半年后,边区中学和鲁迅师范合并为边区师范,白纪年由此学习了担任小学教员应具备的知识。
1939年秋冬,正在边区师范上学、年龄不满14岁的白纪年响应边区政府号召,利用寒暑假到延川县永胜区石源乡高家沟办冬学。1940年8月,他正式从边区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三边分区的靖边县清坪乡高家沟教小学。
任教期间,白纪年以他独特的思想与文化才能,和当地的青少年广交朋友,给他们讲学习文化的好处,宣传新思想和边区首府延安的新气象。有时,他还代农民写信,给群众念报。
也就是从那时起,白纪年逐渐培养起了与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将人生事业的着眼点放在基层普通百姓身上。
1941年八九月间,白纪年调到三边专署机关工作,先后在教育科、建设科做文书。当时,陕甘宁边区的财力十分困难,技术也比较落后,文件的印制主要是靠复写纸复写和刻蜡板、油印来完成。在老同志们的鼓励下,白纪年主动承担起机关文件的刻制工作,从来没有握过铁笔的他在钢板上一笔一划地刻起来,一干就是三四年。
慢慢地,白纪年的右手中指在刻写中变形了,但看着写得越来越好的硬笔字,听着同志们赞许的话语,白纪年干得更起劲了。
为了给自己多压担子,白纪年积极要求下乡,力求在基层历练自己。当时下乡工作的任务非常繁杂,如组织生产、征兵征粮、访问劳模、基层普选、土地改革、支援前线、动员备战等等。为了把这些工作做细、做好、做扎实,他采用文艺演出、张贴标语、办墙报、召开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向群众宣传党和边区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
在下乡工作期间,白纪年学会了怎样做调查研究和写调查报告,同时也交了很多农民朋友。以后在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白纪年深有感触地说:“这个时期的刻苦学习和独立工作使我获益不小。”
“不当青年官,要做青年友”
从1953年4月到1959年12月,白纪年主持共青团陕西省委工作六年零八个月。这一时期,被人们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青运史上的黄金时期。
“不当青年官,要做青年友”,这是白纪年在主持陕西青年工作期间,长期信奉和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他力倡不称官职,只称同志,直呼其名。
1956年,在一次干部会议上,白纪年严肃地说:“我最近到几个国防工厂去调研,跑了一圈,心里很难受。到这个厂子,人一见就叫白书记,到那个厂子,也是叫白书记。为什么就不能叫白纪年同志哩!叫个老白也可以嘛!什么书记书记的,耀邦同志一再讲,青年团不称职务,就直接叫名字。大家都是青年人,青年干部要和青年做朋友,把你叫个书记,那青年还敢和你接近吗?我们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和青年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做好群众的工作。”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从此以后,干部中再也没人称他的职务了。直到几十年后当上了副省长、省委书记,当年的老团干们见了他,依然称他“老白”或“纪年同志”。
在共青团陕西省委同志的心目中,他既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的好领导,又是一个知冷知热,对同志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知心朋友。
原陕西青年报社的编辑吕耀先回忆说:“1954年底,我初到团省委时,心想白纪年是团省委主持工作的第一副书记,是个大干部,和他谈话还有点胆怯。没想到初次见面,他就主动热情地问长问短,鼓励我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是那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我打心眼里为有这样的好领导而感到高兴。”
吕耀先还说:“白纪年同志不仅在政治上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也同样非常关心。1955年冬,我受报社的指派去礼泉县烽火农业社采访。行前,白纪年亲自给我交代任务,教我调查访问的方式方法。回来后,又亲自审阅我采写的人物通讯,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
“1955年上半年,我患了严重胃病,身体很瘦弱,白纪年同志又是安排我在小灶吃饭,又让我去临潼疗养。1960年春节前,我结婚时,白纪年和团省委其他领导同志还在百忙中出席我的婚礼,向我表示祝贺。这一切,使我感动不已。”
在副省长任上
1979年12月至1984年10月,白纪年先后担任陕西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省长、陕北建委第一副主任等职务。担任副省长和省委常委职务后,仍然兼了一段农委和农工部的主要领导职务,主管农业口工作。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陕西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生产责任制逐步发展起来。
长时期的农村工作,使得白纪年对农民的思想状态十分熟悉,特别在经历过“公社化”运动后,更加感到超越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一味强调公有制形式越大越好的思维模式,实在是行不通了。他指派省委农工部和省农委的工作人员深入洛南农村调查,并对下乡调研的干部交代:“调研时不要只找干部,应该多找农民群众交谈,看他们的反映如何。”当他了解到这种责任制形式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时,立即给予了满腔热情的支持和肯定。
1980年9月,中央75号文件下发,开了一个小口,规定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
这一时期,白纪年经常率领农口干部到基层调查研究,召开相关座谈会,听取各方面关于农村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下乡调研时,每到一地,他都要进行实地考察,耐心听取群众的呼声,同时结合中央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推广生产责任制。
当他了解到一些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自发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时,十分高兴,认为这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农业生产效率长期低下的好办法。他鼓励基层干部应积极支持群众的正当要求,放手让群众因地制宜地搞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对已经实行 “大包干”的要加强领导,积极争取办好,而不是犹豫或阻挠。
在白纪年的指导下,先后形成了 《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座谈纪要》《全省小麦生产责任制座谈会纪要》等一系列文件,并由陕西省委、省政府批准下达,对在全省广大农村创建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978年7月至9月,白纪年参加了由国务院组织的中国农业考察团赴美考察访问。访美归来,他首先抓调查研究,抓农业区域规划(简称农业区划)工作。
为了摸清陕西全省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制订科学的农业区划,1979年,省上成立了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省委书记李尔重任主任,白纪年任副主任,具体抓农业区划工作。在白纪年主持下,从1979年开始,陕西先后组织省、地、市、县三万多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花了几年时间,深入农业第一线,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论证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农业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结构变化及利用现状,形成了9000多万字的考察报告、图表及有关资料。
实行分区分类指导的方针后,加上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短短几年,陕西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一个民主推选的省委书记
1984年8月,经干部民主推选,中共中央批准,白纪年担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个用民主推选办法产生的省委书记。
1984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他回京就职之前,由谁来接替主持陕西省委的工作,上下议论纷纷。由于各方意见不一,中共中央决定由陕西省委以民主推选的办法产生省委主要负责人。中央书记处就参选范围、选举程序、酝酿提名及投票形式等作出具体指示,要求本着对党负责的精神,由参会人员自由提名,省委不要预提名单。用半个月的时间,经过反复筛选确定出三四个候选人,再进行无记名投票,最后以得票数确定谁任省委第一书记。
中央书记处特别强调:在酝酿选举过程中,省委的同志不要干预,中央书记处也不干预。同时还要注意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省里参加酝酿推选的人数可在300人左右,具体人员范围由省委自己决定。
陕西省委对这次民主推选工作十分重视,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方案、入选条件和推选办法去做。1984年8月6日至14日,省委召开300余人参加的全省党员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民主推选陕西省委主要负责人。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驻陕联络员小组乔明甫等五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马文瑞主持,在小组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采取分步骤无记名投票的办法,经过四轮投票推选,白纪年均得票最多,超出其他被提名人数倍。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逐步深入,由农村走向城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为了贯彻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接任省委书记不久的白纪年部署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为全面推进陕西经济体制改革做好准备。
这次调查研究活动,省上直接组织了1000多人的调查队伍,由厅局以上领导干部带队,从11月开始,到春节前(1985年2月)告一段落,为期三个多月,就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开展比较深入系统的调查,时称“千人百日大调查”。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837份,各方面改革方案290个,其中提请省委、省政府审议决策的改革方案19个。
1984年12月上旬,经白纪年与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研究决定,陕西省首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西安举行。这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的成功举办,给陕西对外开放开了个好头。
1985年,陕西省出口商品展销会、陕西省科技成果交易会、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座谈会先后在香港、西安、北京举办。接着,陕西又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地举办了出口商品展销会。到1987年底,陕西外商直接投资110项,10亿多美元,正式注册登记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87家。
与此同时,白纪年还积极支持在陕西全省搞农业科技承包,动员地(市)、县科技人员承包课题、项目、试验田,省上还专为科技承包拨款100多万元予以扶持。1985年初,在杨凌举办了轰动全省的农业科技大集,为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致富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坚强的抗癌斗士
1961年初,白纪年第一次做肠癌手术。他那时刚从团省委调到省委农工部工作,自认为年轻体壮,精力充沛,很想一下子干许多事情。工作一忙,吃饭睡觉就没有了规律。后来疼痛逐渐加重,才引起注意,经医院确诊为肠癌。
1976年3月,白纪年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当时,他刚调任省农林局局长、局党组书记,工作十分繁忙,他虽然经常隐约感到腹部胀痛,但并没有在意,整天东奔西跑忙工作。3月下旬,医院检查确诊为肠道结节型恶性肿瘤,于是又做了切除手术。术后放、化疗期间,他仍坚持正常工作,每天打完吊针就开始处理手头的公务。
1985年,正当白纪年殚精竭虑地拼搏在全省政治经济最前沿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他的结肠又出现了问题。这次是乙状结肠息肉癌变,九个淋巴结有五个感染癌细胞,不得已又做了一次手术。
2004年春天,年近八旬的白纪年又因患胃癌,做了大面积的胃切除手术。
自34岁起,白纪年先后做过六次大的手术,其中三次肠癌手术,一次胃癌手术。经过这么多次手术,受了这么多罪,他都顽强地支撑下来,而且工作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一直坚持到了离休。
2015年1月15日13时40分,白纪年走了。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一如他欣赏的那副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