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医学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整体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尹雪梅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进行了近20年后的今天得到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共识,即大学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更多的是为某个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服务,语言学习的功能性目标是实现使用目标语言进行相关专业的研究或实践。因此,专门用途英语(ESP)和双语教学必然成为大学英语整体教学中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医学院校因其专业性强,专门用途英语(ESP),即医学英语,作为通识英语教学到双语教学的桥梁更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最终能够顺利进行双语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通识英语 双语教学 ESP医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不知何时起,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成为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标签式印象,甚至有学者提出在大学阶段不应再开设英语基础课(顾海兵,2004)。这部分学者大多认为现在的学生英语教育开始得早,初高中的英语大纲已经完全涵盖了基础英语要求。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地区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大学阶段仍有开设基础英语的必要,而且通识英语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
当前,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英语—医学英语—双语教学。前四个学期为基础英语的学习,这一阶段的英语课程通常设置为精读课、听力课及网络视听说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内容。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与高中英语有部分的重合,但难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也不再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同时,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平台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及练习手段,对学生的口语及听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接下来三个学期为医学英语阶段,课程主要以文献阅读和翻译为主要内容,以积累相关专业词汇和阅读医学文献为目标,为双语学习奠定基础,是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的桥梁。但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偏少,教材更新慢,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需要亟待解决。
1 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基础
ESP教学理念最早源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型。哈钦生和沃特斯认为ESP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从起初的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修辞或语篇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到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技巧与策略分析(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和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前面两个阶段探讨语言形式和意义构建问题。目标情景分析则是对保证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下有效学习,达到相应要求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剖析,并据此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制定教学大纲,从而完成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能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标。这就是著名的“需求分析”。哈钦生和沃特斯认为ESP发展的前四个阶段都是基于对语言使用本身的描述。第五阶段的学习机制理论才真正明确了EPS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基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也就是如何能够实际运用语言。
无论ESP教学理论如何发展,它本质上就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其教学素材与其他教学方法无异。ESP教学的特点在于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比以往的英语教学更加突出,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实施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把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以英语为手段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2 ESP课程在大学整体英语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分为三个阶段:通识英语(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以下简称ELE),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 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和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
ELE是以人文主义教育观为基础,通过英语课程来进行提高学习者综合素养的人的教育。语言知识是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通识英语课程应包括文化、宗教、历史等内容。目前通识英语主要是在专业英语院校开展,笔者认为非专业英语院校也应在大学英语的第一阶段开设通识英语,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教育目的。
ESP教学必须建立在通识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这是因为,虽然ESP与某专业紧密联系,但仍属于语言教学范畴。学生只有在扎实的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明确学习需求,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也才能够顺利展开。教育部有关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明确了ESP教学的重要性,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部分指出:“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大学英语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以教授语言特点和规律为重点,在大学英语三个阶段中处于中阶位置。因其与学生将来从事的领域密切相关,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服务,ESP课程设置也应随着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在医科院校,ESP教学的目的就要是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收集医学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专业信息,提高学术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医疗、科研及其相关活动(张燕等,2006)。
目前我國大学双语教学是指用英语或其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教授非语言课程,如医学、法律或工程学等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不再是语言课程,在双语教学中外语不再作为教学内容,而只是教学手段。作为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对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仅仅完成通识英语不可能满足其要求,因此ESP英语教学的桥梁作用不可替代。
3 开设ESP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医学院校开设ESP课程已然达成共识,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配备、学生意愿和积极性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医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教材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对ESP兴趣和满意度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强。事实上,相关调查(李文翎2009;姚芳2011)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双语教学充满期待,认为双语教学不仅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学生的语言基础差,专业词汇量以及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学生处于课上听不懂讲课,课下看不懂文献的状态,这主要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听力水平还不高。因此增加ESP医学英语课时及课型,规范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完善评估体系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所在大学自2013年医学英语改革以来,在七年制及五年制医疗系中开设医学英语强化班。第一学年结束后,通过六级的部分学生进入医学英语强化班。也就是说,部分医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提前至第三学期,授课周期为三个学期,总学时是普通医学英语教学班的三倍。因为课时的增加,课程形式也得到了丰富,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来全方位地训练学生使用医学英语的能力。同时在评估方法上,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开学初教师制定平时成绩评估量表,计入期末总成绩。其中,60%的平时成绩分为口语测试、词汇测试、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及单元测试五个方面。而学生在开学初制定学习档案袋,用于记录其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上表现及课后复习情况,教师、同学及自己做出的阶段性评估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师评介、学生互评及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明确目标,使用科学方法展开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统计,85%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术语认知及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80%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口语交際能力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未来的职场竞争力;50%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写作能力明显改善;40%以上的学生认为翻译能力有所提高。
4 结束语
毫无疑问,增加ESP医学英语教学比重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笔者认为在医科院校只有通识教育的人的教育、医学英语的过渡性学习以及双语教学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才能够真正创新、推动大学英语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向ESP倾斜的有效工具,这一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课堂教学整合是实施ESP教学的有效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多维性等优势,为学生建构多元化的自主学习空间,提供真正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 顾海兵.值得反思的公共外语教育制度 [N]. 中国教育报,2004.
[2]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 (8):29- 30.
[4] 李文翎等.大学地理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2009(1):79 - 83.
[5] 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24–129.
相关文章!
  •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应芳芳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165-02摘 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交通工具

  • 清末北京- 巴黎汽车马拉松越野

    姜雪婷汽车马拉松越野赛并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后的第八年——1894年,世界首次

  •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对中国

    廖淑萍当前,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及其调整的节奏、力度和频度有较大差异。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的原因、表现进行分析后,笔者建议: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