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有道扫地僧
岳炜
〔关键词〕剖析问题;宣泄;愈合
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萧远山和慕容博两人明争暗斗了一辈子,把自己的一生甚至自己的孩子也带入了仇恨和痛苦当中。幸好,他们后来遇到了一位毫不起眼却精通佛法的少林寺扫地僧。这老僧用三言两语便轻松化解了两人心底的仇怨,帮他们走上了大彻大悟的道路。
实际上,这位扫地僧治愈萧远山和慕容博两人内心的仇恨之疮,只用了三招:剖析问题所在、提供宣泄机会、愈合情绪伤口。
在掌握了大量事实,了解了两人恩怨由来的基础上,扫地僧详细地说出了萧远山和慕容博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给他们带来的危害。他先对萧远山说:“萧居士,你近来小腹上‘梁门、‘太乙两穴,可感到隐隐疼痛么?”萧远山全身一凛,道:“神僧明见,正是这般。”那老僧又道:“你‘关元穴上的麻木不仁,近日来却又如何?”萧远山更是惊讶,道:“这麻木之处十年前只有小指头般大一块,现下……现下几乎有茶杯口大了。”说到这里,声音已是发颤。扫地僧随即道出了这病痛的根源:“萧老施主过去杀人甚多,颇伤无辜,像乔三槐夫妇、玄苦大师,实是不该杀的。”然后,他又向慕容博道出了其病痛所在——“阳白、廉 泉、风府三处穴道,每日三次的万针攒刺之苦”,这令慕容博脸色大变,只因扫地僧一语说中了他的病根,“令他心惊肉跳,惶恐无已……那针刺般的剧痛又发作起来。本来此刻并非发作的时刻,可是心神震荡之下,其痛陡生,当下只有咬紧牙关强忍。但这牙关却也咬它不紧,上下牙齿得得相撞,狼狈不堪……”这是扫地僧的第一招:剖析问题所在。在教育中,要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必须先把道理讲明,详细地指出其不当言行的问题所在,引起其重视。
指出病根之后,扫地僧当即说出了治病的方子:去戾气,养慈悲。“佛即是觉,旁人只能指点,却不能代劳。”他问慕容博,“倘若你有治伤的能耐,那慕容老居士的内伤,你肯不肯替他医治?”萧远山一怔,道:“我……我替慕容老……老匹夫治伤?……慕容老匹夫杀我爱妻,毁了我一生,我恨不得千刀万剐,将他斩成肉酱。”扫地僧又问,“你不见慕容居士死于非命,难消心头之恨?”萧远山道:“正是。我在少林寺中潜居三十年,正是为了报此大仇。”于是,扫地僧“站起身来,缓步向前,伸出一掌,拍向慕容博头顶……”他一掌“击毙”了慕容博。然后又对萧远山说:“萧老居士要亲见慕容老居士死于非命,以平积年仇恨。现下慕容老居士是死了,萧老居士这口气可平了吧?”萧远山这下傻了,“突然之间,数十年来恨之切齿的大仇人,死在自己面前,按理说该当十分快意,但他心中却是感到说不出的寂寞凄凉,只觉自己在这世上再也没什么事情可干,活著也是白活。他斜眼向倚在柱上的慕容博瞧去,只见他脸色平和,嘴角边微带笑容,倒似死去之后,比活著还更快乐。萧远山内心反而隐隐有点羡慕他的福气……”此时他甚至觉得无处可去,“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是全无意味。”这时的他,开始进入悔悟的状态了。随即,扫地僧又如法炮制,“杀”了萧远山。他用制造假相的方式,让两个人亲历了一番“报仇成功”的滋味。有了这番“真实”的体验,两人才开始发现,其实这结果对自己毫无意义。这是扫地僧的第二招,即为他们提供宣泄的机会。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在教育中,要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必须考虑为他们提供宣泄各种情绪的渠道和机会。
接下来,扫地僧安排萧远山和慕容博相互疗伤。果然,两人“同时睁开眼来,相对一笑,莫逆于心……却见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携手站起,一齐在那老僧面前跪下。”萧远山说:“弟子空在少林寺做了三十年和尚,那全是假的,没有半点佛门弟子的觉心,恳请师父收录。”扫地僧问:“你的杀妻之仇,不想报了?”萧远山说:“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被我所杀之人的亲属皆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扫地僧又问慕容博:“你呢?”慕容博这样回答:“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扫地僧哈哈大笑:“大彻大悟,善哉,善哉!”至此,一段纠缠一世的恩怨情仇就此化解了。通过这个过程,他们的心结完全地被解除了,心中从此装满了阳光。这是扫地僧的第三招。在教育中,只有让孩子亲自去面对,用解决问题的体验丰富自己的认知,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如果你是老师,是班主任,就算你的班里没有慕容博和萧远山这样的“死对头”,面对正处在人格健全期的孩子们,对于扫地僧开展德育工作的这三招,也大可效仿一试。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潍坊,261031)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