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黑晟斌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传统消极心理学取向与《纲要》中的要求渐行渐远。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忽如一夜春风吹进了菁菁校园,让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视野拓宽了,思路也变得清晰了,为开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解读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2000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此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现已逐渐发展成一场心理学研究新运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主观水平上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强调人要有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情感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二是对个人水平上积极的个人特质的研究,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才能与智慧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等;三是对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根本出发点。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生多为初中学习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职校学习生活中,他们明显表现出适应能力差、情绪自控力弱、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严重等不良反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影响较大,教学内容多以心理案例来呈现,易聚焦于“问题”;教学目标则侧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与减少心理疾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多以讲授心理学知识为主,不太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课堂生成的真实体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消极心理教育模式的指引下,正处在自我角色模糊期的学生,容易将自己对号入座进而产生共鸣,放大自己的心理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生活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把开发人的发展潜能、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作为研究重点,更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基于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培养中职生积极的人格特征,突显课程的核心价值
1.完善教育目标
第一,教育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
消极心理教育模式暴露出一种深层次误区,即把没有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健康。这种观念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工作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和诊治上,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需要,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主动性,难以达到目的,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倡导者孟万金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问题,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
第二,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重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它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我的表现”。人格健全是中职学生个性心理健康的核心,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根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中职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和谐的人际、积极的情感体验、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获得终身学习和开发智慧的潜能。
2.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只有触动心灵的课,才能真正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他们体味与反思。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活动与体验相结合。
教师可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如:在上认识自我这个主题时,我设计了“猜猜我是谁”“我的自画像”“背后的故事”等活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注意体会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这种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通过参与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身体力行的平等对话中,学生充分放开自己的心灵。活动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助、他助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了心理互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探究的方式获得深刻的情感和体验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活动。
第二,注重问题与经验相结合。
一方面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以经验为中介,另一方面经验又是学生发现问题,正确评估自身心理状况的“凭借物”,所以活动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经验与自己面临的问题联系起来。引领学生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在其不断反复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第三,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师应多挖掘学生的资源,可鼓励由学生来制定活动计划与方案,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活动中教师应做学生平等的朋友、热心的参与者,忠实的旁听者。在活动过程中不要指手画脚,更不可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妄加评价,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处理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虽不再是舞台上的主角,但不意味可以撒手不管。这样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用心聆听、适时点拨,把课堂中那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用心串起来。
(二)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强调课程发展主体
1.转换师生关系
曾有位教授说过:“只有自己拥有一个春天的生命,才能帮别人创造一个生命的春天。” 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努力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受能力,还要用积极心态去看待发展中的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他们身上各方面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促发他们内心深刻、积极的心理体验。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把自己当作教育者,而把学生当作是“问题学生”,认为咨询过程就是帮助“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心理教师又爱又怕,希望跟教师多交流但又怕自己的心事在心理教师这块照妖镜下无所遁形,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变得对立起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心理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路上加油鼓气的陪伴者和充满喜悦赞叹的欣赏者。
2.优化教育内容
第一,根据年级特点,实行分层教育。
根据不同年级层次,有侧重地进行教育,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适时性和延续性。一年级新生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上学习上容易产生不适,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厌学等消极反应,针对新生我们主要是适应性教育,应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环境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自卑,悦纳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学生主要是人际交往教育和专业学习心理教育。他们心理波动小,这时应激发他们主动树立良好心理品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交往障碍,提高交往技能,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三年级主要进行职业角色教育。随着毕业的临近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即将步入社会的焦虑和心理危机,学校应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引导学生在求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实行分层教育能更好地与学生的心理需求融合,整合课程资源、优选教学内容,也体现了人文关怀。
第二,选择积极向上的学习材料。
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过程。 因此我们应精心挑选入时的、合乎学生心理需要的、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避免负面的蝴蝶效应。如:上情绪这个内容时,教师应避免类似消极情绪这样的言论,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情绪的信号功能,分析情绪出现的原因,而不是害怕某种情绪的出现。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还精选设计了“与压力共舞”“焦虑也是因为关注”“做情绪主人”“走近你温暖我”“学会合作分享快乐”等主题,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积极”二字,诗意而温馨的课题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在收集课程资源时,应多选一些乐观向上的材料,如:发人深省的哲理小故事,清新美妙的背景音乐,温情感人的新闻报道,也可以设计励志的微电影,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有益材料的解读,产生对现实生活美好的诠释,从而建立起积极力量和品质。
(三)创建积极的组织系统,拓展课程外延力量
1.营造正向的校园文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心理发展必然的产物,社会生活环境才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正向校园文化氛围,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暗示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 在这个方面我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我们在校园橱窗设有心理健康专栏,各班教室内都张贴了心理标语,并招募和培训了“阳光小天使”给学生提供朋辈辅导,学校还由5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组成了学校心理咨询团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现场、电话、网络等方式的心理咨询。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组建了心理社团,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排演心理剧,并定期举办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如:“扬起自信的风帆”、“走进记忆宫殿”、“解读情绪密码”等。自我校开展这些活动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支持,也大大提升了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联合学校、家长、社区力量
积极心理学从集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因此,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 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上述三个层面的研究联系紧密,主旨分明。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它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日臻完善。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以一种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育工作渗透于各个环节。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市场经济飞速、人的价值观念趋向多样化的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再把学生置于世外桃园中呵护,而应该把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全员参与、共同培育学生积极人格。我们学校建立了家庭及教养方式档案,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父母及家庭情况、家庭教养情况问卷,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我们还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家长在线栏目,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并进行适当的教育指导。两假期间学校布置了“阳光进社区”活动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参与等方式对社区成员进行关怀和帮助,并要求社区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作出客观评价。我们试图通过努力建立起一支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立体式、系统性网络。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财经学校,常德,415101)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曹朦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