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李成财
摘 要: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概念是高中政治思想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无不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另外,高中政治思想学科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表达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故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引入情感体验教育、多姿多彩的学科活动、拓展问题探究、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主要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进行探析,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高中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良好素质的教育和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主要以公民教育为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以此,在这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课程设计、目标制定、学习评价等方面作出综合考虑,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教学任务的主线,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其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特征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核心素养和以学科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表达力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政治的素养,它作为这个学科的灵魂而存在,可以概括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
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的理念在于人们总是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该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确定自己的身份,例如将自己的身份看作是某一个政党的成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见证者或直接参与者,又或者是追求某种政治信念的人等,并且依照这种政治组织的制度和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现象被称作政治认同。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下的政治认同,主要要求学生具有國家认同,并且认同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这就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以党的领导为方向,掌握必需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结合我国当前阶段的实际国情,做到有自己立场,有理想,有自信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理性精神:理性精神的实际内涵在于当我们在面临重大的严峻的挑战的时候,能够首先做到冷静应对,独立思考,尊重事实,并且能够自主地对疑问提出自己的质疑,而且自主地去搜集包括各种信息数据在内的有效证据,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合理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对问题的最终决策。这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运用质疑和证明的能力即所谓的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法治意识包含于社会意识,法治意识是公民在不断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自身体会和逐渐养成的对于法治的知识、观点和思想体系。这种意识首先遵从中国的国家法律,同时也是中国公民对于中国法律认识的一种最高境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法治意识应该包含:尊重国家法律,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识,遵守并且爱护法律,并且信任法律的力量可以给予公民相应的自由,从而领会法治精神和内涵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主要包含公民对于政治生活、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也泛指普通公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社会决策的参与等。高中政治学科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应该包括富有正义感,具有责任心,承担相应责任,尊重公共精神,参与公益活动,广泛参与社会其他活动等,并且能在遵守法律以及相关部门规定的前提下参与,能够与参与社会活动其他公民进行良好的合作,从而作出自己对社会的贡献。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思想性:作为高中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始终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能够使学生消化和吸收其内涵,从而转化为学生不断前行的正确价值方向。
时代性:时代性应该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内容符合国家当前国情,能够正确匹配国家与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正如当前世界其他国家对于新一代的核心素养的重视,都成为国家和国际教育的明确发展方向,各国和国际教育组织都在为此而不懈努力。
科学性:高中学科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根据对学生的基本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预期的理性分析而得出的,它科学地解释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具备的最核心的能力,核心素养在整个个人素质体系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这也就预示着人要想做好事情,要想拥有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就必须具备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思想政治的教学改革却仍旧以保守地服务高考为主要目的,以升学率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这样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考试的分数上,从而极大地忽略了思想政治学科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初衷。而高中学生正处在思想内涵养成的重要阶段,且思想容易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选择合理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且应该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将对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此外,教师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有科学具体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有关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水平,从而有效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从思想、知识、实践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全面培养个人素质。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思想学科教学策略
1.课前时政速览,提升政治认同感
课堂内容的多元化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思维广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来说,时政要闻,新鲜而开放的时政讨论的加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在这之中,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通过多媒体等手段与学生进行时政方面的讨论,从而加强学生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了解,在讨论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和求证解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维护社会今后的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学生在进行时政讨论的时候,实际上也很好地锻炼了其对信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时信息的表达能力。这样的师生讨论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且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对于时下流行的问题的提问:某校高二学生某某,因为其追赶时尚潮流购买了苹果手机,采取绝食、逃学等不当手段要挟父母,花光家中数月收入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消费观念。这样的实时流行事件更加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前讨论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师对于问题的合理解释和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意义重大。
2.课堂情景问题,培养理性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课本知识,使得学生只能够死记硬背,无法灵活地掌握与运用知识。在新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情景问题,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应该将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与能力进行分组,对于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有准确的了解之后,给每个小组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自己,这对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活用课堂活动,注重公共参与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离不开真正的实践,思想政治的理论属于理解难度较大的学科,但是,如果能够将实践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这对于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将起到关键作用。故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就成为教师备课工作的重点。
首先,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硬件设施,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组织和开展。对于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生活實践活动,学校作为首要的场所,其拥有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资源,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和设施,比如开展一系列的校园实践,例如针对某一实际的校园生活中的问题展开的辩论,由年级组织,班级参与。这样的活动很好地利用了校园这个强有力的平台,顺利地开展了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校园实践活动。
其次,针对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的教育,最终是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和发展,所以不能够脱离社会的实际,教学方应该更大程度地利用学校背景,鼓励学生、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教师带队,学生分组,广泛参与的真正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提前体验社会生活,培养道德法治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4.巧用社会资源,培养法治意识
公民的法治意识在不断的法治社会生活中养成,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意义重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类实际的社会资源,着重对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行培养,使得学生今后能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四、小结
随着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培育学生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广大思想政治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念.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5(14):39.
[2]俞祝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5(13):63-64.
[3]陈林福.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教学遇到的挑战及应对之策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