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心理辅导站建设的探索
仇妙芹
摘要:高校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建立有助于克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全员参与意识薄弱的现状。本文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院系心理辅导站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其有效运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 院系心理辅导站 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1]。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放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同步提升自身质量、如何更好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任务。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实际成效。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和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标准》规定,“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2],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设立,院系心理教育队伍人员建设做了明确的要求。三级工作网络从整体要求到责任落实再到具体实施都有明确部署,然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却出现责任高度集中,全员参与意识薄弱;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教育;专业建设相对对滞后,院系工作成效弱化等现状。
1.1责任高度集中,全员参与意识薄弱
根据《基本建设标准》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多部门明确分工、协调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学生工作部门责任高度集中,多部门协调困难,全员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学生工作部牵头组织,学院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由学院学工办组织开展,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集中在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同和沟通。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意识薄弱,特别是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认识不足,没有针对学生的院系、年级特点和问题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减弱。此外,学生个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地位欠缺认知,在自我调适、朋辈互助、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等方面缺乏主动探索。
1.2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教育
当前,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频发,危及校园和谐稳定。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将重点放在了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干预应对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限的专业人员忙于接收各学院棘手和危机的案例,对于普通咨询倾注的精力较少,而学院层面又往往缺少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辅导员对自己心理教育能力缺乏自信,学院心理健康教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再者,由于忙于危机个案的干预和追踪,校、院两级对于学生班级和宿舍的针对性培训和团体辅导活动较少,对学生群体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本该在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方面加强发展性教育,却困于问题性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中。
1.3专业建设相对对滞后,院系工作成效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3]规定,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人数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同时,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往往由辅导员兼任,但很多辅导员由于没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背景,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咨询实践经验,而且岗位变动、分工调整频繁,影响了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 院系心理辅导站的作用
心理辅导站是指在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系统规划下,致力于推进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二级工作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模式转向发展模式,从关注危机干预转为全面发展取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发展需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2.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建立,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提升。
第一,理论宣传与实践引导相结合,促进心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单纯通过理论宣传能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效,更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和反思,通过“行”去推动和检验“知”,从而达到“知行合一”。院系心理辅导站的运行,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心理特性,在日常的课程教学和宣传工作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又可以将教育活动蕴含到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认知和情绪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
第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当前,我国高校一般采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学生管理体系,院系发挥着学校与学生沟通联系的纽带作用,也是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及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专业心理老师人员不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状况;同时,院系辅导员及班主任处于教学管理的一线,与学生关系密切,有助于互动与交流,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与立体化。
2.2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
心理辅导站能够充分调动院系师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实施心理危机预警、应急处置及预后管理工作。
第一,对预警学生的重点关注。通过对全校性心理普查数据的分析、班主任(专业教师)的情况反馈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的观察汇报,心理辅导站老师能够全面了解预警学生的状况,结合学生的压力情景以及实际困难进行帮助和解决,陪伴其顺利渡过危机,对存在较为严重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专科医院进行转介,更大限度地实现心理预警的全覆盖。
第二,发挥危机应急处置阶段的协作功能。心理辅导站老师全程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及时为专业人员提供当事学生较为全面的信息,为其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做好相关同学的安抚工作,并及时联系学生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第三,加强预后管理阶段的积极引导。对当事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适当的安排,加强与当事学生任课老师、班级同学以及舍友的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情况;同时加强与当事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形成家校联动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心理成长。
2.3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高校心理辅导站的建立,既是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线工作机构,也是在新形势下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载体。
第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辅导站的建设、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培训交流,促进了学院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熟悉、深度卷入和认真思考,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的重要意义,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心理辅导站作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综合了教师队伍、行政队伍、学工队、朋辈队伍等育人队伍共同开展教育工作,实现专业教育与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线上教育与线下引导、发展性教育与问题干预的有效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推动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辅导站的成立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发展。随着辅导站建设的不断完善,势必推动院系学工队伍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从“管理型”“服务型”向“专业型”“专家型”的发展,增强学工队伍的职业价值感。
3 高校院系心理工作站工作模式的思考
3.1更新工作理念
院系心理工作站开展工作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成长能力。以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辅导”[4]的特点已过于狭隘,应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大学生积极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上,从防治心理疾病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从服务少数问题学生转变为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心理成长,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和谐发展。在工作实践中,应注重发挥心理辅导站在大学生发展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增强师生的互动与参与,逐渐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3.2完善工作机制
新形势下,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危机事件频发,高校逐渐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各高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机构的建立已经较为完善,但院系层面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服务机制则处于“缺位”状态。单一的校级工作机构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服务的需求,也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针对制度建设,学校层面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规划,指导各院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品牌活动,学院应结合校级心理健康工作和院系实际情况,从人员的选配及培训制度、日常工作制度、危机干预制度、场地和设备配置、工作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加强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相结合,形成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系统,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3.3创新工作内容
院系心理辅导站应针对院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大学生校园适应、学习压力、人际交往、情绪困扰、职业规划等发展性问题及时给予教育和辅导;二是组织有院系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帮助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认知观,实现教育主体的自我完善功能的发挥;三是加强对朋辈辅导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助成长作用;四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心理辅导、校园文化活动、户外拓展训练等。此外,还要善于创新工作方法,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利用线上教育的积极优势,培养学生自助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自我提升。
3.4建立考评机制
为提升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制订科学严谨的工作考评机制,以评促建。通过完善考核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同时对院系心理辅导站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解决并给予支持,调动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网络化和全员化的目标。通过科学严谨的考评机制,真抓实干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5加强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5]。当前院系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一般由院系辅导员担任,多为短期培训上岗,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薄弱。根据当前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高校要構建“理论知识+技能实操”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模块,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技能。其次,以学院为依托,选拔学生朋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协助心理辅导员开展朋辈辅导工作;最后,各院系心理辅导站可以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观摩学习活动,不断提升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冯刚.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提升质量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 4.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 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 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 html
[4] 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5- 146.
[5] 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摘要:高校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建立有助于克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全员参与意识薄弱的现状。本文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院系心理辅导站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并对其有效运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 院系心理辅导站 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1]。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放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同步提升自身质量、如何更好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任务。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实际成效。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和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标准》规定,“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2],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设立,院系心理教育队伍人员建设做了明确的要求。三级工作网络从整体要求到责任落实再到具体实施都有明确部署,然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却出现责任高度集中,全员参与意识薄弱;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教育;专业建设相对对滞后,院系工作成效弱化等现状。
1.1责任高度集中,全员参与意识薄弱
根据《基本建设标准》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多部门明确分工、协调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学生工作部门责任高度集中,多部门协调困难,全员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学生工作部牵头组织,学院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由学院学工办组织开展,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集中在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同和沟通。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意识薄弱,特别是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认识不足,没有针对学生的院系、年级特点和问题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减弱。此外,学生个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地位欠缺认知,在自我调适、朋辈互助、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等方面缺乏主动探索。
1.2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教育
当前,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频发,危及校园和谐稳定。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将重点放在了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干预应对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限的专业人员忙于接收各学院棘手和危机的案例,对于普通咨询倾注的精力较少,而学院层面又往往缺少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辅导员对自己心理教育能力缺乏自信,学院心理健康教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再者,由于忙于危机个案的干预和追踪,校、院两级对于学生班级和宿舍的针对性培训和团体辅导活动较少,对学生群体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本该在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方面加强发展性教育,却困于问题性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中。
1.3专业建设相对对滞后,院系工作成效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3]规定,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人数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同时,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往往由辅导员兼任,但很多辅导员由于没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背景,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咨询实践经验,而且岗位变动、分工调整频繁,影响了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 院系心理辅导站的作用
心理辅导站是指在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系统规划下,致力于推进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二级工作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模式转向发展模式,从关注危机干预转为全面发展取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发展需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2.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建立,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提升。
第一,理论宣传与实践引导相结合,促进心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单纯通过理论宣传能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效,更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和反思,通过“行”去推动和检验“知”,从而达到“知行合一”。院系心理辅导站的运行,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心理特性,在日常的课程教学和宣传工作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又可以将教育活动蕴含到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认知和情绪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
第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当前,我国高校一般采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学生管理体系,院系发挥着学校与学生沟通联系的纽带作用,也是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及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院系心理辅导站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专业心理老师人员不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状况;同时,院系辅导员及班主任处于教学管理的一线,与学生关系密切,有助于互动与交流,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与立体化。
2.2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
心理辅导站能够充分调动院系师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实施心理危机预警、应急处置及预后管理工作。
第一,对预警学生的重点关注。通过对全校性心理普查数据的分析、班主任(专业教师)的情况反馈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的观察汇报,心理辅导站老师能够全面了解预警学生的状况,结合学生的压力情景以及实际困难进行帮助和解决,陪伴其顺利渡过危机,对存在较为严重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专科医院进行转介,更大限度地实现心理预警的全覆盖。
第二,发挥危机应急处置阶段的协作功能。心理辅导站老师全程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及时为专业人员提供当事学生较为全面的信息,为其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做好相关同学的安抚工作,并及时联系学生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第三,加强预后管理阶段的积极引导。对当事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适当的安排,加强与当事学生任课老师、班级同学以及舍友的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情况;同时加强与当事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形成家校联动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心理成长。
2.3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高校心理辅导站的建立,既是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线工作机构,也是在新形势下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载体。
第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辅导站的建设、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培训交流,促进了学院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熟悉、深度卷入和认真思考,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的重要意义,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心理辅导站作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综合了教师队伍、行政队伍、学工队、朋辈队伍等育人队伍共同开展教育工作,实现专业教育与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线上教育与线下引导、发展性教育与问题干预的有效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推动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辅导站的成立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发展。随着辅导站建设的不断完善,势必推动院系学工队伍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从“管理型”“服务型”向“专业型”“专家型”的发展,增强学工队伍的职业价值感。
3 高校院系心理工作站工作模式的思考
3.1更新工作理念
院系心理工作站开展工作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成长能力。以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辅导”[4]的特点已过于狭隘,应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大学生积极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上,从防治心理疾病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从服务少数问题学生转变为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心理成长,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和谐发展。在工作实践中,应注重发挥心理辅导站在大学生发展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增强师生的互动与参与,逐渐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3.2完善工作机制
新形势下,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危机事件频发,高校逐渐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各高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机构的建立已经较为完善,但院系层面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服务机制则处于“缺位”状态。单一的校级工作机构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服务的需求,也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针对制度建设,学校层面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规划,指导各院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品牌活动,学院应结合校级心理健康工作和院系实际情况,从人员的选配及培训制度、日常工作制度、危机干预制度、场地和设备配置、工作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加强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相结合,形成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系统,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3.3创新工作内容
院系心理辅导站应针对院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大学生校园适应、学习压力、人际交往、情绪困扰、职业规划等发展性问题及时给予教育和辅导;二是组织有院系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帮助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认知观,实现教育主体的自我完善功能的发挥;三是加强对朋辈辅导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助成长作用;四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心理辅导、校园文化活动、户外拓展训练等。此外,还要善于创新工作方法,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利用线上教育的积极优势,培养学生自助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自我提升。
3.4建立考评机制
为提升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制订科学严谨的工作考评机制,以评促建。通过完善考核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同时对院系心理辅导站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解决并给予支持,调动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网络化和全员化的目标。通过科学严谨的考评机制,真抓实干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5加强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5]。当前院系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一般由院系辅导员担任,多为短期培训上岗,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薄弱。根据当前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高校要構建“理论知识+技能实操”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模块,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技能。其次,以学院为依托,选拔学生朋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协助心理辅导员开展朋辈辅导工作;最后,各院系心理辅导站可以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观摩学习活动,不断提升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冯刚.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提升质量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 4.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 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 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 html
[4] 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5- 146.
[5] 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