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的五大误区

张 蓉
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部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年又发出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在此背景下,2006年“微观经济学”被确定为北京联合大学的校级精品课程,主要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学生的范围比较广泛,是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是学习其他经济类专业知识的重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提高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另外,为了进一步配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目标,该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作为该项目的课程负责人,在近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同时也发现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无视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目前的普遍共识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涵盖了6个方面建设需要的系统工程,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以及机制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决定了其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围绕课程内容建设这一核心,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最终的评价机制是课程建设质量的保障,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和关键环节。但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是,目前国内本科教育涉及的面比较广泛,高校之间在教育资源、教学水平、师资队伍以及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别,要求所有的精品课程建设都用一个标准是不现实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此,在此背景下,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一大方针下,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将适合本校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准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合理和科学的。
二、忽视课堂,过度利用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灵活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很多精品课程建设都强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更新,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事实上,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充分利用各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确实使更多学生受益。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课堂教学,是很多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大误区。我们不否定网络教学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不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技术只是教学手段,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要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对技术的使用是以服从教学规律为底线的。特别是像“微观经济学”这样的课程,大多数学校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就开始讲授,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到任何相关知识,是他们专业学习的开篇课程,因此学习难度较大,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以增强教学效果。而课件制作得再精致、再完善,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能代替教师的深入研究。
对于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更多地通过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三、忽视教师科研能力和团队建设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将教学与科研联系起来,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只要做好“教书匠”就可以了,对于科研自己没有要求,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一点在一些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些有研究课题的年轻教师,课堂教学往往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们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反之,则明显缺乏应有的互动,课堂显得沉闷或无序。
没有科研活动,教师就会对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前沿热点缺乏应有的敏感,课堂教学就会照本宣科,缺乏必要的拓展,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没有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和探索,就不可能将知识传授得深入浅出。
精品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定位是“一流教师队伍”,即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对于上述目标,课程负责人不能只关心自己是否完成了考核指标,还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促进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的智慧和付出。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的首要任务是为精品课程培养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为此,课程负责人首先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集大家之所长,同时发现大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一起讨论解决,形成共识,达到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其次要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也就是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教学会议等,博采众长,在科研活动中提高教师水平。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和改革,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去关注周围的经济热点话题。
所以,关注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既是教学内容更新的要求,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四、强调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精品教材
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结合课程建设,特别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新的教材建设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进入“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精品教材”的误区。
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一方面是现有的经济学教材非常多,大量的优秀教材同时在许多国内外院校中使用;另一方面,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去编写教材,而是去选择优秀的教材使用,在应用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添补新的内容。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其都是教师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教材的动态编写机制,需要团队成员不断地完善。精品教材的编写绝对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2年~3年就能实现的。
五、忽略以实践为主导的考试方法的改革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需要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评价课程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可能大多数精品课程更加关注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等方面的考核,并不重视考试环节的改革,这也是一个误区。
“微观经济学”作为北京联合大学的精品课程,需要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是精品课程建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体系,前期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都会事倍功半。
对此,我们的考试环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们逐步引进新的考试方法——实践性考核,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解决综合问题,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大作业、口试、案例分析等方式实现。
总之,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各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合的目标,找到适合的方式,有序地推进,才能真正建设出精品课程,而不是“样品课程”。■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